李若琳
當前,人口老齡化是我國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20世紀80年代之后,我國的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一直呈下降趨勢。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居世界首位,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78億,占總人口的13.28%,65歲以上的比例為8.87%,預測至2030年,我國的老齡人口還將翻一番,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問題值得我們深思[1]。調查結果顯示有失能老人1036萬、半失能老人2123萬,共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8.9%,他們不同程度地需要護理照料服務。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養老形勢,家庭養老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得不到滿足。當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老齡化不同于發達國家,國家還不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來建立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社會養老覆蓋面較窄,養老保險水平低,養老事業存在諸多問題。家庭養老在新形勢下遺留的空缺還不能完全由社會養老來彌補,所以尋求和發展新型的養老方式來彌補家庭養老留下的空缺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任務[2]。應該采取怎樣的養老體系是解決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點。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完善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保障。目前,不少城市的資金投入不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地方財政能力的限制,一些地方的社區居家養老主要依靠社會募集、社區公共資金、街道辦補助,導致社區居家養老發展出現資金困難。地方政府缺乏資金,對養老服務的補貼不夠,不少地方的人均補貼標準較低,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缺乏規模的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阻礙了城市養老工作的發展。很多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待遇低、工作繁重,使得服務隊伍很難得到擴大。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養老服務事業中,但是這還遠遠不夠。不成規模、服務不完善的養老服務機構也因為種種困難,不能有效地為當地的老年人服務,使得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發展阻力很大,影響了我國養老服務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般來說,社區居家養老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精神、生活護理、家政方面的服務。但是,當前的養老服務機構主要注重為老年人提供生活護理、家政服務,缺乏對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服務。
養老服務是政府推進當地社會福利事業建設的重要方面,是社會保障工作的重點之一。老年群體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之一,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是保障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應該加大對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財政資金投入,一般不低于財政支出的10%~20%,并建立養老體系的財政預算,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增加投入,以保證社區養老模式的平穩運行[3]。如寧波對城區8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每人補貼165元/月,而上海市則對不同條件的老人有50~250元不等的補貼標準。政府還要擴大對養老事業的宣傳,鼓勵社會廣泛地關注老年人的生活。具體來說,可以向社會募集資金,鼓勵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向養老社區提供各種服務,利用慈善機構組織向社會募集資金以扶持養老事業的發展。在我國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更應該努力完善公益事業,運用各種有利條件,發展老年慈善事業。
另外,政府還應該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對于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實行產業經營,以此平衡養老服務的需求與供給。為了實現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產業的良性發展,居家服務機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收取合理的服務費用。
要使養老服務機構更好地為城市居家老人服務,就必須建立一支專業的服務工作人員隊伍??梢詮某鞘惺I下崗人員中招聘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這有利于促進社會人員的再就業。為保障居家養老服務的質量,必須對服務人員進行專門的養老服務培訓,不斷增強他們對養老服務工作重要性的認知,讓他們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并要考核通過,持證上崗。
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現狀不同,可以實行不同的等級資格證書制度:第一,培養專業服務隊伍,發給其高等教育機構資格證書;第二,在大中專職業院校培養專職養老服務人員,持中級資格證書上崗;第三,對社區養老機構培訓人員發給初級資格證書,社區志愿者必須經過相關機構的培訓才能上崗[4]。建立不同的等級制度的目的在于規范社區養老服務隊伍人員的職業技能,提高社區機構的職業資歷,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社區養老服務的隊伍中。
應該以老年人的真實需求為重點,為老人開展全方位的居家養老服務,不斷完善社區老年人的醫療保健護理工作,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采取更加豐富的居家養老服務措施。與此同時,從事社區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必須要認識到養老工作的重要性,認真遵守工作制度,為老年人的養老生活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
高齡和病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加重了社會及家庭的負擔。社區服務人員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包括照顧老年人生活、陪伴老年人、看護老年人。服務人員的工作時間根據老年人的自理情況而定。對于“三無”老年人,社區和政府共同負擔財政,如果老年人家庭生活困難,在收費上要有一定的優惠。另外,要考慮到老年應急服務,這也是社區養老服務中的重要項目[5]。具體來說,就是在老年人家中安裝呼叫機,使他們獲得各種服務和救助;還可以在社區中設立全天候的值班熱線電話,隨時解決老年人的各種需要;也可以安裝其他報警響應系統,方便老年人獲得及時的幫助。與此同時,要適時上門探望高齡老人。這類老人因為行動不便或者疾病,一般都在家中生活,很少和外界接觸。社區要組織服務人員定期去探望高齡老人和病殘老人。這樣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幫助他們安享晚年。
社區養老的最終目標是為社區中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務,使老人安心養老。社區體系主要是由三個部分組成:居委會社區為主的區—街道—居委會。一般來說,居委會社區提供的是具體而且成本較小的服務項目。居委會轄區操作著大多數的養老服務,包括對老年人的生活幫助、家務幫助、出行幫助、情感幫助、社區服務中心的幫助活動五個方面[6]。
對于社區養老配套設施和大型項目的管理應該由街道和區來操作。由于規模較小的居委會無法全面做好養老項目,而區和街道在各方面都比居委會有優勢,因此,社區養老項目的建立要上下一起配合,有效利用資源。區或者街道要統一領導各個小區居委會,在區里或者街道中開辦較大規模的社區服務機構,其主要功能是為其轄區中的社區養老服務提供幫助,還可以開辦單個轄區沒有能力或者不必提供的服務,比如社區應急系統管理、服務隊伍的專業培訓等,區和街道統一對其進行管理??偠灾?,區—街道—居委會三者之間要科學地利用關系和資源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事業。
我國的社會養老形勢不容樂觀,為此我們要加強探索適合中國社會養老形勢的養老體系。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正是符合當前養老形勢的一種很好的模式。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不斷發展,單純的家庭養老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養老事業的發展,但是真正的社會化養老又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必須做好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是居家養老的重要補充形式,它具備專業化的醫療服務、服務規模體系化、資源配置成本低的特點,可以更好地滿足我國基本養老的需要。我們應該積極完善相關的服務體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為和諧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努力。社區養老服務也是落實社會和諧發展精神的需要,是滿足我國基本養老需求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1]馮曉娟.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J].社會科學家,2012(4):67-70
[2]孫澤宇.關于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問題與對策的思考[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7(1):98-101.
[3]孫唐水.社區式居家養老問題與對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47-51.
[4]曾昱.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方向:專業化、產業化和規模化[J].西北人口,2008(3):38-41.
[5]萬永彪,魏海安,張麗霞.城市社區養老體系構建探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4):47-49.
[6]韓立娜,陳曉晨.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21(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