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鯤,齊 濱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英語已經出現在我國的各個領域。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翻譯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英語專業翻譯學的開設,應該滿足社會需求。做好英語翻譯,能夠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流。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美國人信奉耶穌,印度人信奉天神,埃及人信奉太陽神等等。不同的宗教信仰背后有不同的宗教文化,從而導致了各國之間的宗教文化差異。每個宗教信仰都會有各自避諱的詞語,因此翻譯時要考慮到宗教差異,尊重不同國家的宗教信仰。
每個國家都有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體制。如英國采取君主立憲制,女王是整個國家權力的象征,英國的國事由國會決定,國會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美國則是聯邦制,總統是國家的領導人,政府機構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國家,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大事的決策權。社會體制不同,在同一概念上就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只有正確地了解每個國家的政治背景,才能在翻譯時準確傳達源語意思。
歷史會影響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方向。美國的早期人口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們經歷了美國內戰、獨立戰爭。美國自由女神像基座上面的一句話很好地反映了美國這個大民族開放、包容的特點:“讓那些因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氣,而歷經長途跋涉已疲憊不堪,身無分文的人們,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懷抱吧!我站在金門口,高舉自由的燈火。”英國經歷了工業革命后,成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因此,在翻譯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國家特質選擇感情色彩不同的詞匯。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不同國家的人對顏色的理解不盡相同。比如,在西方文化里,白色是純潔、高雅的象征。但在中國文化里恰恰相反,白色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蒼白、枯竭、凋零、冬季,是一個不太吉利的詞匯。中國有紅白喜事之說,紅喜事一般是指嫁娶、祝壽的喜事,白喜事一般是指老人駕鶴西去,這也說明了中國人對紅色和白色的不同看法。中外文化對顏色的差異是翻譯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遇到顏色詞匯的翻譯,要避免文化禁忌。
數字是每一種文化里都會有的一種語言符號,由于宗教信仰、歷史背景不同,人們對數字的理解也有差異,有些數字在一些文化里是禁忌。例如,中國文化里,4被看作一個不吉利的數字,因為4和漢字“死”諧音,在中國很多喜慶場合都會盡量避免數字4的出現。數字8則是中國人非常喜歡的數字,因為8和“發”諧音,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時間就定在了8月8日晚8時,這說明8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吉祥數字。西方文化里,13是一個不受人待見的數字,圣經里記錄耶穌遇害前,與門徒共進最后一次晚餐,參加晚餐的第13個人猶大出賣了耶穌,使耶穌受盡折磨,當天的日期是13日,參加最后晚餐一共有13個人,因此西方國家將13和災難與不幸聯系在一起,認為13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數字禁忌。
直譯法,并不是逐字逐句將中文譯成英文,或者將英文譯成中文。直譯法要兼顧句子的結構和語境,要保持原文的思想和內容,這一點也就是嚴復所說的“信”,譯文要忠實于原文。如果忽略了這一點,那么譯文和原文會存在很大差別。直譯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翻譯方法,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內容與形式。
意譯法,運用起來會比直譯法復雜一些,也無法完全保證原文的形式和結構,但意譯法能準確地將原文的含義和思想傳遞出來。意譯法需要翻譯者對原文背景非常熟悉,能夠深刻理解原文的思想主旨,再用另一種語言將該思想表達出來。一般在翻譯習語的時候,意譯法是最佳的翻譯方法。如英文里一句非常勵志的話“Notingisimpossible to awilling heart”,如果直譯的話會顯得很蒼白,而采用意譯法,翻譯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更加妥帖,而且作為激勵性的語言,采用習語更加有說服力。
增譯法是指在翻譯的時候對原文增加一些原文表面上沒有的信息,輔助譯文意思的傳遞。舉例說明,中國的很多習語會涉及一些中國歷史或傳說里的人物,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談到這句話人人都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但外國人也許并不知道諸葛亮是誰,在翻譯的時候,不僅要將字面意思翻譯出來,還要將諸葛亮解釋一下。再如,孔子是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中國人人都會背《論語》,個個都知道孔子,但是在給外國人介紹孔子的時候,還需要進一步對孔子的典型特征作詳細介紹,應該增加介紹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學者、儒家思想創始人,只有這樣才能讓外國人真正明白“孔子”的意義。
與增譯法相對的是減譯法。在一些文學作品里,有的作者為了強調某個事物,會用一些近義詞來形容,那么,在翻譯的時候,表達相同涵義的修飾詞,就不必一一翻譯出來,可以采用減譯法。還有一些法律文件,有時候為了表示法律的嚴謹性,對于同一個概念會用使用意義相同、層次不同的詞匯來強調,這時只需要翻譯其中一個詞匯,其他相同的詞匯可以不必翻譯,這樣可以保證譯文簡潔。
拆分法是翻譯長句時使用到的方法,就是將一個長句拆分成幾個小短句來翻譯。拆分要根據意群來拆分,相同意群的詞匯放在一起,這樣能把握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很多商務英語合同會涉及大量長句。例如,在商務信函中會出現下面這樣一個長句,“Space will be as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ority system outlined in the rules section of the brochure enclosed with this letter.”翻譯這樣的長句時,應先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Space will beassigned”,后面由介詞in和with分別引導了四個介詞短語,都是修飾語,可以作為四個獨立的短語單獨翻譯,將整個句子拆分為五個部分來翻譯,比直接翻譯整個長句要簡單得多,而且拆分開來翻譯可以使語句簡短,易于理解。
語義對等,就是要忠實于原文,不可毫無根據地增刪原文信息。語義對等是翻譯最基礎的標準與原則。
語旨對等,指原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譯文中要充分體現。譯文要以原文中心為指導,不可斷章取義,取原文的部分詞匯充當譯文的中心。
語境對等,指譯文的語言環境和原文要保持對等,即原文是法律的語言環境,那么譯文也要是法律文體;原文是詩歌形式,譯文也必須是詩歌形式,在語言環境和意境上保持與原文對等。
翻譯是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交流的介質。譯者要了解中外文化,洞悉文化差異,注意文化禁忌,掌握多種翻譯方法與技巧,遵從翻譯的原則與標準,這樣才能讓譯文在各個方面都與原文保持一致性、對等性,讓跨文化交流不再有語言障礙,促進世界各國之間關系的發展。
[2]許建平.英漢互譯實踐與技巧[M].第3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張雪芳.從動態對等到功能對等——奈達對等翻譯觀簡述[J].安徽文學,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