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力樂,馬海娟
趙樹理小說作為一種文學現象,一直以來受到大眾的普遍關注與評論,錢理群等曾這樣說過:“無論是從新文學發生以來就一直在探索的大眾化課題來看,還是從解放區文學與當代的歷史聯系來看,趙樹理的出現都是重要的一個文學史現象”[1]。正因為趙樹理小說選擇民間文化立場,他的小說創作題材才具有了與其他作家不同的鮮明特點,也正因趙樹理一直站在農民的立場,以民間文化為本位進行文學創作,才使得他的小說語言、敘事風格、人物形象、內容都極具民間文化色彩[2]。
民間文化是人民大眾在實際生活及生產中逐漸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形態。隨著時代的變化,絢爛多彩的民間文化不斷被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而在這一過程中,民間文化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特征。
1.民間文化的內涵
民間是指20世紀中國社會已出現的一種現實文化空間[3],而民間文化則是指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這一空間里不斷創造、繼承、發展而成的文化形式,它廣泛存在于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民生活之中,所以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從社會分層角度來看,民間文化是一種來自社會內部底層的、由人民大眾自發創造的文化,它具有農業社會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色彩。
2.民間文化的特征
民間文化來源于人民大眾的生活之中,所以能夠透露出符合群眾特點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黃永林認為民間文化形式具有隨意性、活潑性,它所傳達的是人民大眾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種希望與憂慮、歡樂與痛苦交錯的真實寫照[5]。民間文化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是由集體創作、集體傳承、集體享用的文化成果,故具有集體性特點。此外,民間文化還具有傳承性特點,它是時代傳承的產物,是從上到下、從古至今的縱向延續性產物。
趙樹理是一位具有北方農民氣質、在人生價值觀方面與有著農民許多相通之處的作家,他的小說始終將農民的需要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趙樹理小說的民間立場是指他站在農民日常生存利益尤其是物質生存利益的立場上來應對時代社會的種種變化,并且體現在這種種變化中的農民在原有生存形態上形成的價值觀念的變遷,還體現在這種種變化中人生滋味的酸甜苦辣[3]。在當代文學史上,趙樹理是一位有著自覺民間立場的農民知識分子,他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向外傳遞著來自民間的聲音。這種獨特的民間文化立場使得他的小說廣受農民的喜歡。
1.民間傳說的影響
趙樹理的故鄉沁水縣,是傳說中愚公決意要鏟除的太行王屋的交界處,那里是“精衛填海”、“共工怒觸不周山”等民間傳說的發源地。沁水縣還是岳飛抗金的戰場,當地人民為了迎接岳家軍,建起了“岳將軍砦”,在其死后還創造了岳家軍連臺本戲,用以紀念他。這些傳說中的愛國英雄鍛造了趙樹理的愛國情懷,忠良才俊傳承他棄高官、親布衣的古風,這為趙樹理小說的創造提供了豐富的素材[6]。
2.民間宗教氛圍的熏陶
趙樹理自幼生活在一個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母親是“清茶教”的信徒,祖父祖母是“三圣教道會”的信徒,結婚后他與老婆一起加入太陽教。宗教家庭中的飲食、儀式等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其中的民間宗教氛圍對趙樹理的人格發展及文學創作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3.地域性文化的渲染
自戰國時起,山西一帶的作家一貫秉承和發展著歌謠詩體的創造風格,南北朝時期的《擬行路難》是七言歌謠體;元代時出現了雜劇和散曲作家,吸收群眾口語反映民眾生活;到了明代,羅貫中創作了《三國演義》,流傳至今。山西地域的“俗文學”顯示出共同的追求通俗化、平民化、現實性的文學精神,而趙樹理也深深受到這種文化精神的影響[7]。
趙樹理的民間立場,不僅促使他的創作為當代文學的大眾化、民族化做出貢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文學創作,進而導致他的小說出現某種模式化、公式化的傾向。
趙樹理民間立場貫穿他的整個小說創作過程,正如趙樹理自己認為的那樣:“自我參加工作以來,無論是思想、創作還是工作生活發生什么變化……都始終來自同一個體系的”[8],而這一體系正是他所秉持的民間立場,使他的小說成功開創了新文學大眾化、民族化的創作風格,寫出了能夠反映底層農民的真實生活、深受農民喜歡的文學作品。但同時由于趙樹理固執地秉承自己的民間立場,對五四運動以后新興起的文學采取一種批評的態度,堅持將中國民間文化作為正統,進而導致他在文學創作上出現狹隘,導致其小說創作難以朝向博大精深的道路發展。
趙樹理筆下所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極具民間氣派,那么這些人物形象中是否具有自己的民間審美品格?下面我們主要從肖像、姓氏及性格三個角度闡述趙樹理筆下富有民間色彩的人物形象。
1.人物肖像中的民間色彩
小說中的人物肖像通常是具體到人物的體態服飾、音容相貌等描寫,肖像中的民間性不僅體現在人物的衣飾,還體現在不同文化區域的習俗特點。肖像的民間色彩在趙樹理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在《小二黑結婚》中“看看仙姑”這一情節:“區長傳三仙姑到區公所去,她照例穿著繡花鞋,鑲邊褲,頭上戴滿了銀首飾,來到區長而前……偏這回沉不住了,一道道熱汁在臉上流。這時恨不得把臉理進土里去。”作者在塑造三仙姑這一人物形象時,從頭至尾都沒有離開過傳統文化與民俗根基,字里行間仿佛流露出山西農村清新亮麗的風俗畫[9]。
2.人物姓氏中的民間色彩
中國傳統文化中,順姓起名對于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家人往往通過姓名來給予孩子更多的希望和祝福。而在趙樹理的小說中,起名現象更多地表現在給小說人物起綽號上,這不僅可以增加作品的生活氣息,同時對塑造人物形象起到積極的作用。在農村給別人起綽號是一件很普通的現象,趙樹理小說真實地反映了這一現象,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如《三里灣》中有這樣一段話:靈芝說:“你爹叫糊涂涂,你娘叫常有理,你大哥叫……”有冀說:“你爹叫翻得高,你娘叫……”這些綽號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同時也展現了農村的生活習慣。
3.人物性格中的民間色彩
小說中塑造一個人物不僅依靠姓名、肖像、稱謂等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寫出人物有血有肉的鮮明個性。民間性小說對人物的塑造關鍵是將人物的內在性格融入其中,成為支配人物行動、展現人物特征的內在機制。這種內在機制決定著人物的音容相貌,就像提到豬八戒就想到笨懶,提到諸葛亮就想到聰明機智。趙樹理的小說中,人物形象有著內在的性格特征,如老楊性格里有著清官形象,三仙姑等婦女有著其言行所體現的“潑婦”形象。
趙樹理小說所采用的敘事風格是普通民眾樂于接受的方式,他在說唱文學為基礎上,對傳統小說的敘述方式、結構方式及表現手法進行擯棄與創新,創造了一種評書體的現代小說形式[1]。這種敘事風格不僅拉近了人民大眾與文學的距離,還對民間文化的展現和傳播起到了顯著的效果。
趙樹理小說的敘事風格以片段的形式對人物進行描述,注重人物的心理活動,貼近民間內容和形式,具有鮮明的中國本土風格。他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外來的小說形式不被中國老百姓接受,而他們更喜歡和熟悉的是章回體式的通俗小說。趙樹理小說的敘事主要采用第三人稱,如《登記》中有這樣一段:“諸位朋友們,今天讓我來說個故事,這個故事叫《登記》,要從一個羅漢錢說起。”這樣一種對話場景,增加了故事的親切感、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敘事者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與評價,這種主觀色彩的介入會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和真切。
趙樹理小說總是具有很強的故事性,目的明確、主題鮮明,并在傳統敘事基礎上加入了獨特的情節性故事內容,這抓住了農村讀者愛聽連貫故事的心理。
趙樹理小說的開頭,總會詳細介紹故事里的人物背景,以符合農村讀者閱讀習慣和直率的性格,如《李家莊的變遷》以一場訴訟開場,首先介紹了村子里的基本概況,并將小說中大部分重要角色一一引出,之后在故事的鋪展中,趙樹理通過新穎的題材、離奇曲折的情節、巧合的時間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進而勾起讀者起伏的情緒、滿足獵奇的閱讀心理。此外,趙樹理時而安插戲劇性的場面、激化人物矛盾,使得故事變得波瀾跌宕;時而營造喜劇般的情境,為故事增添幽默色彩。在結尾處,趙樹理常以大團圓的局面收尾,如《富貴》中的富貴經過生活磨難后開始過上安穩生活,《小二黑結婚》中小芹和小二黑通過自由戀愛的追求最終成為戀人。
趙樹理本著赤子情懷置身于民間文化之中,充分了解人民大眾的思維傾向和生活狀態,將形式與內容相結合,用民間的語言、習慣和模式進行小說創作,為讀者展現文化本質的同時也非常重視作品的傳播意義。他的小說作品真正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反映農村的面貌和農民的生活,這構成了其小說中民間文化的核心。因此,趙樹理小說是對民間文化的全新闡釋。
[1]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75.
[2]劉海剛.民間文化與趙樹理小說[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
[3]陳思和.民間的沉浮:從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解釋·陳思和自選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07-208.
[4]鐘敬文.民俗文化學發凡[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5):5-6.
[5]黃永林.中國民間文化與新時期小說[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6]戴光中.趙樹理傳[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25.
[7]余翠華.論趙樹理的民間立場[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8]趙樹理.趙樹理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2126.
[9]王雨露.趙樹理作品人物形象的民間性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