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微
(大連科技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應用型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新思路
王 微
(大連科技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本文針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就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現狀與發展進行論述,力圖通過效法理科專業的實踐課程設置模式,改變英語教學理論課壓倒性多于實踐課的模式,讓英語這門課程從應試型課程真正轉變為應用型課程。
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應用型;實踐
英語專業在我國大學教育階段的設置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設置這一專業的初衷是為了能夠在我國經濟日益發展的大背景下為國家提供更多的英語專業人才,為我國與世界的進一步融合提供強大的專業人才儲備。在新的形勢下,國家于2010年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未來十年中國教育的走向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也為英語教學指明了道路。具體落實到英語專業上,就是要使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緊跟時代步伐,體現時代特點。
目前,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已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多年來少有改動。英語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兩大門類容納了英語學習所能夠涉及的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應該說,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是非常完善的,體現了英語專業各個領域的不同特點。但正是這種多年來形成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定式使得英語專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束縛,英語專業與時俱進的特點得不到充分的反應,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育出來的學生即使理論上對英語專業的“十八般武藝”爛熟于心,在實際的生活交流與進一步的英語專業科研研究中也少有用武之地。
在科研與探討的過程中,眾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對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質疑,希望能夠在新時期創新理念的指引下真正實現英語專業的創新與發展。“相對于其他文科專業畢業生,外語專業畢業生被認為普遍知識面窄、思想缺乏深度、缺乏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被歸結于外語專業目前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1]
“外語專業提出培養‘復合型人才’,內在原因是主要的。首先是外語專業的學科定位長期不明,專業意識模糊而又淡薄,一遇到外部變化或外在需求的刺激,便無端地失去了專業自身的重心。外語教學的兩個不同走向暫且稱為‘應用英語專業’和‘英文專業’。前者以語言技能訓練為主要手段,以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為目標;后者以人文內涵為主要內容。”[2]就英語這樣一種與國際接軌的、實際是中國與國際接軌時所必須用到的一種語言工具的角度來講,這樣一種專業的課程設置一定是要與眾不同的,隨時更新與發展的,只有在不斷的互動與交流中才能真正發揮這一專業的優勢,使這一專業的學生真正能夠應用它作為自己的一專之長,在畢業的時候,能夠運用它作為未來生活與生存的手段與工具。
一般情況下,我國高校中的英語專業課都根據英語語言學習中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將英語專業設置為聽力、口語、精讀泛讀、寫作、翻譯五個大的模塊,再配以英美文學、跨文化交際、報刊閱讀、口譯等幾個實際語用模塊。這種課程設置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每個模塊下課時的設置是爭議的焦點。目前情況下,不同等級和類型的院校針對精讀、泛讀這種基礎課程而設置的課時是有所不同的。筆者認為應該大膽減少基礎課理論課的課時,騰出更多的時間用于英語語言的實際操練;并且,將理論課與實踐課并行設置。例如,將聽力課與收聽英語廣播并即時翻譯并行、將口語課與口譯課并行、將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并行及將精讀泛讀與英語報刊閱讀并行等,側重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而淡化理論說教。目前的課程設置恰恰是將上述方面彼此分開,這種課程設置極大地割裂了知識的連貫性,同時將理論與實際運用分開,使得學生沒有在實際操作語言的環境下學習語言,理論最后成了空談,而實踐卻已經不知從何開始了。
總之,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要能夠讓學生始終保持說英語這一簡單目的。因為只有在課程設置的每一個環節都注意到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這一“簡單”目標,才可能真正實現英語專業教學的目標。
大膽地減少與英語專業不相關并且對培養學生人格素質影響不大的一些課程,同時增加與專業相關和人格培養相關領域的實踐與實習量。這樣,一方面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閱讀書籍并自我培養與提高;另一方面又不損害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既然是專業,就應鼓勵和培養學生某一專業、某一方面的實際運用能力,這也是歐美發達國家歷來提倡的一種教育觀念。而中國的大學教育總是希望培養所謂的全才,可最后學生很少能夠發展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要本著這樣一種培養理念:先是一專,然后才能多能;反過來也許并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正如錢學森說的那樣:“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人才。”
我們歷來以一種狹隘的觀點看待專業英語,認為只要英語專業的課程學好了,再加入一定的該專業的詞匯量,專業英語就不在話下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使得英語專業的學生固步自封于專業領域,不問世事,在未來的職場和科研領域很難具有開闊的思維和創新的工作理念與處事方式。
在大學階段,根據實際情況開設一些有針對性的專業英語課程,對開拓英語專業學生的視野是極為有益的。這就是歐美等教育發達國家的學生在本專業外的很多領域都能夠比自己的本專業成績顯著,而我國學生除了自己的專業外幾乎對其他領域一竅不通的原因。
這一觀點與目前正在流行的培養專才的教育思路也是不相矛盾的。專業英語的課程設置是為了讓英語專業的學生更好地接受多領域、多角度的專業知識,培養他們的開拓精神和發散性思維,在甄別與選擇中確定自己真正的優勢與劣勢,從而為培養自己的“一專”確定明確的方向。同時,也使得英語專業的學習更加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英語專業學習積極性。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與時俱進,英語專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只有不斷適應不同時期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不同定位,才能真正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英語專業的發展要落實在對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創新上。只有在課程設置上不斷貫徹創新精神,才能使英語專業的學生真正具有一專多能的素質與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潛能。
[參 考 文 獻]
[1]何其莘,等.關于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2]虞建華.談我國高校專業英語“兩個走向”——兼及英美文學教學[J].21st Century英語教育周刊,2010(6).
G642.3
A
1008-178X(2013)02-0174-02
2012-12-18
王 微(1979-),女,黑龍江牡丹江人,大連科技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英美文學、中西方生態批評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