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
由于我國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處于中原一帶、東中部一帶的漢族人移民到了東北、新疆、云貴、廣西等邊疆地區,使得我國各個民族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本文力圖通過分析邊疆移民對我國多元民族文化的影響,來展示我國多元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國邊疆地區的移民,主要以來自中原、東部沿海、湖廣、江西、安徽等省份的漢族移民為主,主要有農業人口的遷入、軍事戌守方式移民、商人及手工業者的遷入以及難民、游勇、流犯的遷入幾種。
我國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往來,自清中后期開始進入高潮期。清初康熙年間,清王朝在邊疆地區推行強硬的改土歸流措施,目的是廢除部分地區土司的政治、經濟特權,由中央王朝直接管理邊疆地區的土地、人口、賦稅等。在改土歸流中,許多土司被殺或遷入內地,民族壁壘被打破,內地漢族向邊疆移民出現了高潮。這些移民進入邊疆,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清政府對邊疆地區外來墾荒的農民實行減稅,貸給種子和耕牛等優惠政策,有效地促進了移民活動。自康熙至道光年間,各地的農民不斷遷入邊疆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共同開發邊疆。
我國邊疆地區移民有部分來自軍隊。以云南為例,清代王朝在云南實行綠營兵制,設鎮、協、營各處駐防,有事調遣,事畢返回。開化府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設臨元鎮總兵官,統轄兵1340名,內防兵1115名,駐扎各汛。[1]這些官兵均為漢人,多從內陸招來,退役后這些官兵多在駐扎地安家立業,成為一個很大的移民群體。另外,光緒年間的中法戰爭,裁減清軍數萬人,這部分人也流落邊疆成為移民。這種軍事性質的移民,對傳播農耕技術、加強各族文化交流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邊疆地區移民中,商人及手工業者是僅次于農民的又一主要群體。邊疆地區工商業比較落后,到清朝,邊疆少數民族畏商、不精匠藝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內陸商人及手工業者把握這一商機,紛紛來邊疆地區經商或從事手工業。這些商人或者手工業者,或挑擔竄寨,亦銷亦購,獲利頗易;或落籍城鎮圩場,投資開店,獲利更為豐厚;或走村串寨,或落籍街鎮,靠金、木、石、泥等技藝營生,可過小康生活。[2]商人及手工業者的聚集,使得這些聚集地往往成為新興的商業集鎮,帶動了小鎮商業的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與內地經濟的交流發展。
在邊疆地區的移民中還有一部分來自逃荒的難民以及因起義失敗被流放的流犯。如清朝中后期,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陜、甘、寧等地區,“春夏缺谷時,父母妻子餓死者委道路,不得異土一掩。民皆相向而哭以早死為祝”。[2]大量回民生活困難,為了生計而逃難到新疆。另外,清末年間大量農民不滿政府的統治,紛紛起來起義,起義失敗后,在朝廷部隊的追殺圍堵下竄入邊疆地區,成為邊疆地區移民的來源。
民族語言會隨著民族的發展與融合而產生變遷。如自明清以來,大量移民涌入我國邊疆地區,為促進族間經濟的往來,各族語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遷與融合。如《思樂縣志》記錄:“本縣自廣東來者”“自是漢族”,“惟居留代遠,言語均變為土著”。[3]土著居民受移民語言的影響很大,除了土著居民最通用的語言外,外來移民語種在邊疆地區開始流行起來。如在桂西南邊疆地區,除了當地的壯語外,粵語、西南官話、客家話等語言也很流行,并在有些城鎮呈現出以粵語為主的特點。來自廣東的移民帶來的粵語方言在沖擊、消磨壯語外,還引起了壯語的變化。如明清以來,桂西南邊疆幾乎所有的鐵農具都由來自廣東的商人供應,導致當地許多農具的名稱都沿用粵語,如鑿子稱“蕭”,刨子叫“暴”,鉆子名“鉆頭”,耙子稱“把”,斧叫“不”等。[4]顯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移民方言(主要是漢語)對當地土語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得當地語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形成了新的土著語言。當地人應用新的土語進行族際交往,促進了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有利于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
第一,對宗教信仰的影響。在邊疆移民的影響下,邊疆土著居民尤其是年輕人的宗教信仰發生了變化。年輕人的宗教觀念相對淡漠,他們對宗教活動不像老輩人那么熱衷。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其宗教信仰也沒那么強烈了。如根據李晨光的一項調查,在新疆石河子移民區,當地居民在古爾邦節、肉孜節宗教節日的齋戒方面采取了更為務實靈活的方式,若忙、有病或上學,可以不齋戒?,F在,很多的邊疆地區的宗教信仰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改變,大多數人認為發展經濟和宗教信仰同等重要,宗教信仰也要尋求改變。
第二,對年俗禮節的影響。隨著以漢族為代表的移民人口的遷入,移民(漢人)的年俗禮節也傳入邊疆地區。
第三,對婚姻喪葬的影響。邊疆地區多少數民族,由于少數民族受宗教的影響,邊疆人們在喪葬上多遵循本族宗教教義進行,但是在外來移民文化的影響下,邊疆少數民族的婚姻形式發生了改變。婚姻開始用媒人,有些經濟條件好的在結婚時甚至選擇在酒店宴請賓客,在結婚場所發放請帖請移民朋友參加。
邊疆地區作為移民地區,接受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信息、文化,使得邊疆人們的教育觀和生育觀產生了改變。邊疆少數民族受外來移民重視教育的影響,逐漸改變了原先落后的教育觀念,開始對子女的教育增加投資,且不論男女都應該到學校去接受教育,學習漢語和科學技術知識。當今邊疆地區人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除了國家政策扶持外,與外來移民重視教育的文化影響也密切相關。另外,邊疆地區生育觀念滯后,初婚較早,重人口數量而不重視人口質量。隨著移民的遷入,邊疆地區人們的生育觀得到了改變。由于當初移民的人們大多以中青年為主,父母不在眼前,受老人的傳統思想影響不大,大多數移民講究人口質量而非一味追求人口數量,且初婚的年紀相對晚些。邊疆地區民族在外來移民的這一觀念影響下,其晚婚晚育、優生優育的觀念逐漸形成。
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中一個不可缺失的部分,多元的民族文化更是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促進民族之間和諧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邊疆移民在歷史的長河中,給邊疆地區民族帶去了漢文化的精髓,不斷影響著邊疆地區民族的文化,并與邊疆地區民族文化交互融合,形成了我國多元的民族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必將成為維系我國各民族間和諧友好、互助共贏的紐帶,邊疆移民的歷史功勞也必將被世人記住。
[1]李彥萍.明清時期云南壯漢民族文化的交流方式[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9).
[2]左宗棠全集:湊稿卷[M]//吳萬善.清代西北回民起義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1.
[3]李文雄,修.曾竹繁,纂.思樂縣志:卷四[Z].民國 37年石印本.
[4]廣西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第4冊[Z].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