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蘭
本研究以關聯理論作為切入點,將語境教學和語用推理引入閱讀教學,并結合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探討關聯理論對于英語閱讀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
此次試驗選取2011級兩個自然班為試驗對象。一個班為實驗班,45人,另一個班為控制班,42人。兩班學生的成績相當。
表1 前測統計量表
從統計量表1可以看出,實驗班和控制班在英語閱讀前測實驗中的平均成績分別是20.1438和20.1630。可見兩個班英語閱讀成績在引入關聯理論指導前水平相當,沒有顯著性差異。
結合教學實際以及有關閱讀的各種策略方法,問卷設計了15種閱讀習慣的描述,要求學生選擇符合情況的選項。最后一項是主觀自述,以彌補前邊15種所描述習慣的不足。問卷所設計的內容大概可分為五類:生詞策略、難句策略、技巧策略、評價策略、關聯策略。對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表明,很多學生在閱讀中更多地運用生詞策略和難句策略。這反映出有的學生在閱讀中過度依賴詞典或其他工具書,這勢必會影響閱讀的良性發展。調查結果還表明大多數學生對關聯策略知道的不多,用的更少。
研究的實驗教材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冊(第二版),對實驗班進行關聯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模式訓練,訓練時間為15周。控制班進行常規教學,不做任何相關培訓。
在前期閱讀中,教師的中心任務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掃除閱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為關聯思維和語境的認知做準備,從而為有效的閱讀做鋪墊。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教師的教學設計作相應的調整。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提供給學生具有關聯性的背景知識,減少閱讀的阻力和障礙。
閱讀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分析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掌握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此次研究在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關聯理論指導學生去進行成功的交際。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捕捉詞匯、話語的最佳關聯性。
后期閱讀過程是學生實現對語篇意義的綜合理解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已經對詞匯、語言結構和連貫以及話語意義作了比較合理的推理和判斷,但是這樣的理解可能局限于某個獨立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而各個獨立的句子或者段落之間又互為條件,相互關聯。只有把這些互為條件、相互關聯的句子或段落聯系起來,才能正確地理解全文的真正含義,理解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
經過了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研究者再一次要求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套后測英語閱讀試題,難度和前測相當,將試題當堂收回,數據收集后,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表2)。
表2 后測統計量表
從表2可以看出,后測的平均成績,實驗班為21.1548,控制班為19.3821,實驗班的平均成績高于控制班。這說明實驗班經過近一個學期的相關培訓,英語閱讀的效率得到提高。
作為一種書面交際能力,閱讀是讀者以文本為媒介,以自己的知識結構、語言能力、文化背景為依托,對作者所傳遞的語言文字信息進行消化、處理,并非單純、被動的接收,而是對閱讀材料進行積極的思辨和推理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向導,要充分把握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有用的信息,使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借助于關聯理論的指導,形成有意義的語境假設,進行合理的思辨和推理,讓學生不僅能學習知識,更能運用知識。
[1]叢日珍.明示/推理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J].山東外語教學,2006(3).
[2]胡建.關聯理論與語用推理[J].山東外語教學,2001(3).
[3]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何自然,冉永平.語用與認知—關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金杰.閱讀理解教學中的關聯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
[6]孟建鋼.最佳關聯性對話語交際的解釋力[J].外語學刊,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