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蘭,關陟平
有一種精神不僅影響了一個時代,還能影響文學甚至影響文學中的一種文體——散文。這種精神,就是大慶精神。
大慶油田散文(以下簡稱油田散文)作為一個文學命題,或者文學概念,筆者在此提出來,不僅僅是為了表述上的方便,也不僅僅是為了強調大慶油田在散文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雖然大慶油田散文的創作、發展以及龐大的作家群確實是一個不可小視的文學現象,乃至成為了散文的一種新的文體,但我們今天強調油田散文的最終理由是它和大慶精神有關。
所謂大慶油田散文,從時間上看,是伴隨著大慶油田開發、建設出現和發展的,歷經半個世紀,如今進入了創作的一個高產期、優產期;從空間上看,它的創作題材覆蓋了大慶油田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從創作群體看,其作家群、作者群中既有全國名家,又有老中青本土各行各業人士、文學愛好者;從內容看,大慶油田散文是以描寫大慶油田生產生活為主,反映大慶這個地方文化特點的一種散文。所以說,大慶油田散文,已經不僅僅是大慶這個地區的文學形式,它已經成為了文學創作上的一種潮流,一種新的文學樣式。
回顧油田散文的創作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油田散文是伴隨著大慶精神的形成而出現的。
大慶精神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即愛國、創業、求實、奉獻。愛國,就是愛我們剛剛建成的偉大祖國。大慶油田承擔起了解決我國石油工業貧困問題的使命。石油工人要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創業,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創業精神;求實,就是從客觀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形成了“三老四嚴”的科學求實精神;奉獻,就是胸懷全局、為國分憂,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追求名利。
1959年9月,松基三井噴出工業油流,隨即大慶油田大會戰打響了。由此,在大慶這片土地上盛開了以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為標識的精神之花。大慶油田散文,就是大慶油田人創造出來的生活與人生的文化結晶。
早在石油大會戰時期,中國一些著名作家紛紛來到大慶油田,投身到火熱的艱苦生活之中,他們有的跟鐵人王進喜同吃同住,有的跟石油會戰總指揮形影不離。時間跨度為上世紀60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作家們為中國文學寶庫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構成了大慶油田散文開卷力作和氣血骨骼。作家劉白羽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反映石油題材的文學作品,有《石油英雄之歌》、《歌唱李仁杰》、《偉大的創業者》。當代詩人、散文家魏鋼焰曾經在1964年、1973年兩次到大慶油田深入生活,創作了《憶鐵人》、《這,就叫大慶》、《大慶的心》等文學作品。當代著名作家、被稱為“石油文學奠基人之一”的李若冰寫了《寄自大慶的書簡》。還有現當代著名作家艾蕪,寫了《崇高的風格》等等。總之,石油會戰時期中國著名作家深入底層第一線的作為,為大慶油田散文的發生發展,賦予了耕耘荒土,播撒種子的開創意義。油田散文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由此形成了。
隨著大慶油田發展越來越恢宏,在國家經濟命脈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毛澤東提出的“工業學大慶”的號召的鼓舞下,大慶油田人的優秀代表王進喜喊出了油田人的心聲“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號,大慶精神產生了。在宣傳、弘揚大慶精神中,油田散文發揮了其重大的作用。
半個世紀以來,許多文學創作者來到大慶,書寫大慶,為大慶油田散文的羽翼豐滿,增添了華章美文。例如:關沫南的《和詩人李季在大慶》,關彤的《關沫南在大慶的日子里》,阿成的《大道通天》,張抗抗的《卡爾加里路》,賈宏圖的《寫在燃燒的大地上——懷念劉白羽》,聶鑫森的《半城花樹半城湖》,劉兆林的《大慶的大美》,肖克凡的《尋找鐵人的足跡》,李琦的《當夕陽照耀世紀大道》,彭國梁的《大慶札記》,屈興岐的《我知道你為了誰》,魯秀珍的《溫馨歲月》、《彩色的印象》,門瑞瑜的《這般美麗的葡萄花》,林柏松的《風雪井場路》,吳承蔚的《大慶的路》等。
隨著這些作品的傳播,大慶精神如沐春風般在全國迅速生長起來,成為了大慶精神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
文學,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和感染性,它和其他文字形式的作品相比,更容易為讀者所經受,而受到感染,一旦與讀者產生共鳴,又會使讀者產生無窮的力量。例如:油田作家的優秀代表楊利民,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其中話劇《地質師》獲得了1996年度“五個一工程獎”,在全國引起了轟動,使大慶精神的傳播又掀起了新的熱潮。還有他創作的散文《我的師傅》、《悼念一只小雁》、《活著,并且高貴地活著》等作品,都深深地感染過讀者。
大慶油田本土的散文作家隊伍是在70年代工業學大慶時期得以嶄露頭角的。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使得文學復蘇,大慶油田也乘這個東風,在老中青人群中掀起了文學的熱潮。這些人以油田生產、生活為創作源泉,以大慶精神為導引,創作了出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散文創作的篇章與隊伍忽如一夜梨花開,萬紫千紅春滿園。直至新世紀的這十幾年,大慶油田散文創作波濤洶涌,浪花飛濺,浩歌、長歌壯歌連綿起伏,短文、輕文、美文,雨露飄灑。
首先,在大慶本土散文作家中,有一個一級作家群。楊利民,年輕時在采油二廠當學徒工,屬于老會戰。發表過厚重樸實散文《失落在荒原》、《捕犬雜記》、《想念的魚》的闞峰,出身于油田物資指揮部。王立純、周樹山、龐壯國、張愛華是從全省進來的一級作家,他們剛剛來到大慶的時候,工資指標都是石油工資。九十年代政企分開,他們雖然不再有油田職工干部的身份,但是他們跟大慶油田有著先天的親緣,筆者認為文學論述可以忽略不計現在時的身份屬地,應該仍舊把他們看做大慶油田本土作家的一部分。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在自覺不自覺地把歌頌油田生活,當做己任。龐壯國的長詩《二十歲城市》,是在慶祝大慶市成立20周年而創作的,是描繪油城建設的歷史長卷,它對人們了解油城開發建設的歷史以及油城今天的美麗,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地反響。
張愛華的散文在全國散文界屬于翹楚,她的《孤獨女子》、《女人的佛》、《別處》等等十幾部散文集深受讀者喜歡。重要的是,張愛華曾經跟蹤采訪數十位老會戰,創作了油田情感濃郁的散文《年輕的城》、《遺忘》。個性散文創作,是張愛華帶給大慶散文的一股新鮮之風。她的心靈寫作示范作用,是她對本土文學的重要貢獻。
其次,產生了一大批本土散文創作群。李智廉退休前曾經擔任過大慶石油管理局黨委書記、大慶市委書記,他創作的散文《籬笆庵》、《兩號院隨筆》、《債翁》,文風樸實,情思清純。另一位老者曾任大慶市人大主任的傅廣誠曾經是大慶油田的大筆桿子,大慶精神與鐵人精神形成文本,老者付出過不為人知的大量幕后筆耕,他的散文《明公祭》、《參謀贅語》堪稱大慶油田散文之中的上乘之作。趙明勛的散文《回憶李季》、《尤里斯·伊文斯在大慶》、《畫家邵宇的大慶情結》、《梨園巨星袁世海來大慶》數十篇,熱氣騰騰地記錄了大慶油田與中國文化界大家之間鮮為人知的故事、情感,文學價值與歷史價值厚重。李國昌的散文也是文學價值與歷史價值厚重,例如他的《柴達木小唱》、《關于小板凳的記憶》、《但愿黃花依舊》、《乳泉》、《石油愚公們的扁擔》,可以讀作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文學范本。孫寶范的散文《王鐵人和六個“四.一九”》、《游園瑣憶》,謝又芳的散文《冰天雪地話大慶》、《光之海》、《落葉》,韓福魁《我所認知的王鐵人》、《八十華誕話鐵人》,王厚光的散文《油田白楊》、《永駐的心魂》、《我學攝影》,李淑珍的散文《第一口油井》、《深山帳篷里的男人們》,都從各自的生命體驗與情感凝聚,寫出來只有我們大慶人才能夠寫出來的獨特大作。
宮柯的散文創作有一個顯著特點,大題材、大篇幅、大敘事。他書寫松基三井的紀實散文(或者叫做報告文學)《奠基石》,書寫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石油會戰的英雄包世忠的長篇紀實文學《本色》,書寫大慶油田油氣田地質專家楊繼良的長篇紀實文學,充分顯示了作家宮柯的文學實力。他的散文集《大野》,對東北土地上的歷史文化給予了現代人視角的關注與詮釋,是地域散文的一大收獲。
劉麗是土生土長大慶人,即誕生在大慶石油會戰年代里的石油子女,她用大慶孩子獨有的情感體驗來敘寫童年青年中年壯年里她的大慶和大慶人,酸甜苦辣皆成妙文,結集為《大慶往事》。劉麗的敘事風格采取了與生活零距離的方式,是痛就寫痛,是冷就寫冷,用一個大慶孩子的心靈擁抱土地與人群。該書一出版,就在讀者界和文學界引起反響。
類似劉麗生活經歷的童年青年都與油田有著不解之緣的散文作者有一大批,都從不同角度寫出了大慶生活的斑斕色彩。張笠的《元旦開門紅》,于秋霞的《“豹子”井長》,楊秀霞的《我比大慶小兩歲》,許俊德的《在中國西部尋找鐵人足跡》,范永康的《喇嘛甸鎮棲著我的夢》,趙守亞的《三八管線和我延伸的思緒》,喬守山的《鉆頭》,遲續的《跟王啟民上北京》,唐秀芝的《被記憶封存了的創業莊》,祝曉波的《污水車間里的鳥》,劉力萍的《中國結小店》,丁龍海的《美麗的灰鶴》,張小蘭的《啥叫中一注水啊》,是這類散文中令人念念不忘的作品。
一些重要的與大慶人題材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散文篇章,是不該被我們遺忘的。《天上沒有多余的星星》、《午后的向日葵》,著者李云迪。《二號院的大牌子》、《物探隊里的紅月亮》,著者王清學。《鉆探隊在海拉爾》、《鐵馬部族》,著者龐壯國。《大慶的色彩》、《尋找城市的氣韻》,著者王立純。《兩人原本是鄉黨》、《美夢與癡情》,著者忽培元。《體驗反扒》、《城市.井水》,著者王鴻達。《敖古拉來信》、《草屯,查里門墩》,著者季學文。《不倒的村子》、《記憶》,著者周樹山。《鐵西!鐵西!》、《天堂之花》,著者潘永翔。《我乃酒癡》、《石油工人一聲吼》,著者崔武。《衛琳老師》,《塔里木的大慶人》,著者王勇男。《點擊大慶的文明》、《大漠風情》,著者宮殿臣。《與狼談判》、《電線搭橋》,著者李長春。《情感碧綠的油田大地》、《萬人廣場覓舊》,著者李學恒。《永遠的創業莊》、《感悟鐵人隊伍》,著者李秀恩。《我的精神家園》,《正月初三緊拉大繩的老戴走了》,著者余兆榮。《終生的牽掛》、《眾手舉起大荒的太陽》,著者戴立然。《月亮下面是故鄉》,《楊樹林瑣憶》,著者劉佩學。《大慶的個性》、《油井的女兒》,著者李振德。《帳篷里就我一個人》、《草的事情》,著者劉振學。《供奉荒原》、《木刻楞小屋》,著者左曉波。《關于廣場》,著者趙國輝。《零點起步》、《父親》著者任勝才。《臥龍路下的葦塘》,著者齊中。《大湖涅槃》,著者吳遠波。《倒班樓》,著者豐偉。《黑魚湖》、《龍須泡養魚》,著者王平文。
之所以被稱油田散文,就是因為大慶本土作家、作者所創作的散文,都注入了大慶精神元素。也正因如此,油田散文才具有了新的特色。
近些年,大慶油田散文園地里,出現了一種新生事物,大慶有一大批人開博客,寫博文。博客文章基本都具備散文隨筆特征,而且更為自由自在,隨意隨心隨時隨手,其中不乏精妙短文。大慶油田的博客圈主張小蘭、劉培亮、劉橋俠本身就是熱愛散文創作的人,他們發動大慶油田內外的博文作者,組稿出版了一本生氣勃勃的集子《42客博文》,首發式那天,北京、福建、廣州一些知名人士來到大慶,出版俺爹俺娘系列攝影集和散文集的焦波,著有十幾部隨筆散文作品并在國內許多報刊開辟專欄的作家羅西,都對大慶油田散文創作給予很高評價。羅西說:“我沒有想到,大慶,不但盛產石油,還盛產散文。”
之后,《丁香花叢書》出版,十余位大慶油田散文作者集團式沖鋒,顯示了寫作實力與文學情懷。
大慶油田還有一些散文作品不多,偶爾發表零星篇章就能引起人們關注,學識才力屬于佼佼者的人物。他們之中有李杰訓、那子純、梅祥華、譚成莊、左曉波、滿文斗、王繼勇、王天臣等。只要有好編輯去發動去組稿,這些人能夠拿出無愧于大慶油田的精妙散文力作。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大慶油田散文已經出版的集子數以百計。下面列出一組掛一漏萬的明細,權作文學資料。李國昌的《老會戰》,宮柯的《大野》,劉麗的《大慶往事》,李學恒的《海色》,劉修齊的《迎著風雨看彩虹》,彭荔卡的《靜處如蘭》,任勝才的《關東老磨坊》,劉培亮的《一個人走》,朱國軍的《一杯茶》,劉橋俠的《行走的小橋》,呂天琳的《蘋果為心而甜》,許俊德的《我的大慶》、《夢里花落》。昌慶艷的《昨日咖啡》、《走不出敦煌》、《月落心弦》,文今(劉淑琴)的《行走的云》,張小蘭的《把月亮放進來》、《三十八歲的愛情》,王國仲的《柳笛集》、《落葉》、《飄逝的日子》,劉仁的《走近鐵人》,魏國志的《一個記者眼里的大慶》,孫德貴的《暖日》。
大慶油田盛產石油,大慶油田盛產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大慶油田盛產企業文化,大慶油田更塑造了油田散文。
[1]孫寶范,盧澤洲.鐵人傳[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
[2]劉暢.挺起中華脊梁[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