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大眾化是《圣經》的語言特點,深刻有力、簡潔清新是它的風格。《圣經》的語言是比較莊重的,具有很豐富的內涵,說服力很強。很多英美作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都引用《圣經》中的故事為素材。比如《貝爾武夫》,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古老的長詩,在詩中曾經說到過上帝,而且還引用《舊約全書·創世紀》一章節中的故事,說該隱的后裔是妖怪格蘭代爾。在《圣經》中說亞當和夏娃分別是上帝創造出的第一個男人和第一個女人,而亞當和夏娃的兒子就是該隱。亞伯是該隱的弟弟,被該隱誘殺,因為該隱妒忌自己的弟弟。所以,世界上的第一個罪人就是該隱。根據《圣經》里的精神,格蘭代爾嗜血成性,應該是該隱的后裔。《坎特伯雷故事集》是杰佛里·喬叟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涉及到了《和尚的故事》,其中有幾個和尚的故事就引自《圣經》。在《創世紀》中的亞當的墮落,在其中一個和尚的故事中就得到了體現。在上帝開天辟地的時候,亞當是上帝捏出來的第一個泥人。而夏娃是用亞當的一根肋骨創造出來的,為的是跟他作伴。他們居住在一個有鳥有獸的美妙地方,每天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氣,聽到鳥的歌唱的聲音,群獸是善良的,自由自在地在這片土地上走來走去。這里的情景就是所謂的伊甸園,安靜寧和,與世無爭。他們在上帝的告誡下盡情享樂,自在地生活著。另外在英美文學作品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都是引用《圣經》中的素材,對世人起到了一定的警醒和教育的作用。比如《失樂園》、《草葉集》、《天路歷程》、《紅字》等。
很多英美文學作品中為了烘托作品的氣氛,增加作品的內涵和深度,直接援引《圣經》作題目。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的一部作品。該作品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文學家威廉·福克納。在文中講的故事是關于一個人,具有遠大的理想,想要發財致富。但是一生卻歷經艱難萬險,最后還是貧困潦倒,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文中的主人公為了擺脫貧賤的社會地位,拋妻棄子,單身回到美國,利用剝削黑人的血汗錢建造了一座象征著他發跡的屋子,然后再次結婚,生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后來他與前妻所生的兒子回到美國,與他與第二個妻子所生的女兒相愛。后來他與第二個妻子所生的兒子殺死了他與第一個妻子所生的兒子。在這個故事里,有著非常復雜的關系。當主人公與第一個妻子所生的兒子回美國同他相認的時候,他并不承認自己有這么一個兒子。另外他的兩個親生兒子相互殘殺,兒子與女兒又出現了亂倫的現象,從而導致了整個故事的悲劇色彩。人性的墮落、人心中的愛恨糾葛是這部作品中的主旨。作者用的“押沙龍”是《圣經·舊約全書》中的一個人物。在《舊約全書·撒母耳記》中,押沙龍是大衛的兒子,他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但是他的哥哥侮辱了他的胞妹,于是押沙龍就殺死了他的哥哥,遭受了懲罰。后來,被救出來后又奪取了他父親的王位。他的父親大衛的王位被兒子押沙龍奪走后,暗中積蓄了很大的力量,與他的兒子較量,最后將他的兒子打敗了,奪回了屬于他的王位。但是他并不覺得幸福,因為他失去了兩個兒子。這里的思想正好也在《圣經》中得到了體現,而直接用押沙龍作題目,凡是讀過圣經的人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掌握故事的主旨,同時也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小說《去吧,摩西》也是威廉·福克納的作品,同時也直接引用了《圣經·舊約全書》的名字做書名,與小說《押沙龍,押沙龍》具有同樣的藝術效果,增加了文章的深度,有助于讀者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絡。
很多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或者情節都源于《圣經》故事里面的寓意。莎士比亞的作品《亨利四世》中有這樣一個例子,約翰·福斯塔夫在與大法官談話的時候,福斯塔夫對大法官一再的糾纏十分惱火,于是用約翰自比,意思是他和約伯一樣窮,但是約伯有很好的耐性,而他沒有。這就很好地把自己不想再與大法官糾纏的意思表現了出來。只要是看過圣經的人都對約伯這一個角色有很深的了解。在圣經里有一個關于約伯的典故:約伯生活在阿拉伯半島的烏斯,他為人十分虔誠。撒旦給上帝提出一個建議,讓上帝考驗一下他的誠心。于是上帝就采取了撒旦的建議,給約伯降禍,這樣約伯在頃刻之間變得貧困潦倒,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約伯也沒有絲毫的埋怨之情,繼續保持對上帝的忠心。
很多英美文學作品受到《圣經》里的觀念和精神的影響。在《圣經》中有一個人物叫亞伯拉罕,上帝為了考驗他的真誠,就讓他殺死他的獨生子做燔祭。亞伯拉罕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把他的獨生子帶到上帝指定的地方,正在亞伯拉罕要殺死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天使,阻止了亞伯拉罕,并且教他用林子中的一只羊來祭獻上帝。于是亞伯拉罕殺死了那只羊,救出了自己的兒子。在《新約全書》中,為了替世人贖罪,耶穌用犧牲自己來為天主奉獻,把自己釘死在了十字架上。臨死之前耶穌對他的十二門徒說他們也應該遵照耶穌的做法。猶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的時候,通常會殺死一只羊。因此像耶穌這樣的自我犧牲的行經也被教會稱作贖罪羔羊。在《紅字》中的監獄和邢臺就十分殘酷,很好地證明了當時濃厚的清教思想。白蘭成了邪惡的化身,被指認犯了大逆不道的通奸罪。然后白蘭受到了坐牢、示眾、佩戴紅字等一系列的懲罰,成為波士頓的替罪羊。雖然在故事的最后,白蘭的丈夫和情人都死了,白蘭仍沒有為自己洗清罪孽。她雖然沒有被處死,但是她的精神已經被處死了。所以作為替罪羊,她是最典型的形象。而且白蘭獨自生活在海濱的破爛的茅屋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也正是歷史上人們處理替罪羊的手段。后來白蘭回到美國,經常會有很多美國婦女來找她,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和罪孽行經告訴她,白蘭在那些婦女的心里,就是替罪羊的形象。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竭力表現的主題是仁慈、寬恕和博愛,這些精神都是圣經里的思想。
圣經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每一個故事里面都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啟迪著人類的思想,并且也給很多文學家創作文學作品提供了人物形象和故事素材。英美的很多文學作品中,大量地引用了圣經中的寓意和箴言。我們在欣賞這些文學作品時,也能夠對圣經有更深的理解。
[1]何禮.《圣經》對英美文學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0(4).
[2]劉丹亮.霍桑的《紅字》與《圣經》人物原型[J].甘肅高師學報,2011,16(1).
[3]黃荃.論基督教《圣經》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5(2).
[4]孫雷.淺析《圣經》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2).
[5]王爽,蘇可馨.淺析《圣經》與英美文學作品的關系[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