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春
(吉林建筑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托馬斯·哈代是英國的著名現實主義作家,他的著作《德伯家的苔絲》以其創作的女性形象苔絲而經久不衰,深受讀者的喜愛。在《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形象可以從《圣經》和古典文學中找到相應的原型人物。
人類學家弗雷澤的《金枝》和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對原型理論的產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著名詩人艾略特認為,“20世紀原型批評的形成乃是心理學、人種學以及《金枝》共同發生作用的結果”[1]83。在此基礎上,弗萊建立了以“文學原型”為核心的原型批評理論。他認為原型可以是人物、情節、細節描寫和意象四大類型。這里的人物主要是指西方古典文學中的人物,如《圣經》和古希臘羅馬神話。該學派另一位代表人物榮格認為,文學的本質就在于表現集體潛意識。“創造過程,就我們所能理解的來說,包含著對某一原型意象的無意識的激活,以及將該意象精雕細琢地鑄造到整個作品中去?!盵2]79
《圣經·創世紀》記載,上帝取亞當身上的肋骨造成夏娃,二人住在伊甸園中看管生靈萬物,后來夏娃受蛇的哄誘,偷食了知善惡樹所結的果,也讓亞當食用,二人遂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夏娃實際上是苔絲的人物原型?!兜虏业奶z》的副標題中也稱苔絲為“一個純潔的女人”,苔絲的善良、勤奮等品質與伊甸園中的夏娃大體上是一致的。為了幫助父母減輕家庭負擔,苔絲不得不去地主家做工。但苔絲“身上依然流露出幾分稚氣”[3]23,純潔的苔絲并不知道人世間充滿著謊言和陷阱,也沒有察覺到亞歷克對她的引誘,后來遭到他的強奸并釀成最后的悲劇。誠實的苔絲遇到安吉爾后,被他的真情所打動并與他結婚,在新婚當晚,苔絲“決心把虧吃盡,她要坦白一切,而且即刻就做”[3]156。安吉爾并沒有被苔絲的誠實打動,反而拋下苔絲獨自去了巴西。面對生活的困境,苔絲又相信了亞歷克告訴她安吉不會回來了的謊話,并和他住在一起。當苔絲知道了亞歷克的謊言后,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殺死了亞歷克,也使自己失去了年輕的生命。根據《圣經》,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是上帝造人以后人類第一次違背上帝的命令,因而犯下了必須世代救贖的罪孽。苔絲遇到亞歷克后遭受了各種痛苦和磨難,可以看作社會對她的懲罰;苔絲經不起亞歷克的誘惑和后來的墮落決定了她和夏娃的命運一樣,被社會所驅逐并受到“上帝”的懲罰。
《圣經》的核心人物是耶穌,他被稱為神的兒子,受差派成為跨越神人之間鴻溝的橋梁。耶穌為了能夠拯救世人,不斷走往各個地方傳授道義,盡管經過了多方面努力卻依舊是四處碰壁。經歷苦難后,他走向了十字架,用血來喚醒沉睡的人們,用死來闡釋生命的真諦。苔絲的經歷其實就是耶穌的真實寫照:苔絲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不得不去地主家做工,接下來遭到亞歷克的奸污,被心愛的人拋棄,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殺死亞歷克,一步一步邁向了人生的終點。苔絲最后在懸石壇被絞死,這與《圣經》中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如出一轍。小說中多次提到十字架,暗示著苔絲的悲慘命運就如同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一樣歷盡磨難與艱辛,遭受著種種悲傷和痛苦。哈代用苔絲的悲慘遭遇來模仿《圣經》中耶穌的經歷,試圖通過苔絲的形象來揭露資產階級虛偽的道德和不公正的法律,試圖喚醒和他處于同一時代的人們認清資產階級的本質,試圖用苔絲的形象像耶穌那樣向人們傳授“道義”。
約伯是《圣經》中的人物,他是上帝的忠實仆人,魔鬼考驗他,使他歷經折磨,但約伯對上帝仍然篤信不疑,他堅信痛苦之后必然有所獲。從苔絲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出約伯的影子。苔絲為了表達對安吉爾的忠誠,決定不再向安吉爾隱瞞自己失身的經歷,卻沒有得到他的原諒。即使安吉爾離她而去,苔絲還對他忠心耿耿。知道安吉爾從巴西回來,為了和心愛的人在一起,苔絲殺死了亞歷克,雖然后來被處死,苔絲也無怨無悔。苔絲對安吉爾就像約伯信仰上帝一樣,她在安吉爾面前毫無主見,很是敬畏,相信他的一言一行,“你怎么想,我就怎么想,我自己不加任何思索,只是因為你是這么想的”[3]324。苔絲的一生充滿荊棘坎坷和各種悲劇,她的悲劇便是約伯的悲劇,也是基督教的虔誠精神的化身。
在希臘神話中,美狄亞乃科爾喀斯國王埃厄忒斯之女,太陽神赫利俄斯的后裔,守護著神圣的金羊毛。然而,她愛上了前來盜取金羊毛的希臘英雄伊阿宋,不惜拋國弒弟,追隨伊阿宋來到希臘。后來,伊阿宋出于私利的考慮,決定迎娶科任托斯王的女兒為妻。美狄亞走投無路之下,展開恐怖報復:先是獻毒衣焚殺丈夫的新歡,繼而手刃兩個小孩,乘太陽神的華車遠颺,留下一無所有的負心丈夫,最后伊阿宋也抑郁而亡[4]263。苔絲的形象與美狄亞有很多相似之處,苔絲的父親雖然過著貧窮的生活,卻是一個最古老的諾爾曼世家的后裔,苔絲守護的是她的愛情,卻被在奶廠相遇的安吉爾“盜走”。美狄亞形象魅力之一來源于她對愛情的毫不遲疑和不懈的追求,正如苔絲對安吉爾的愛情一樣。苔絲很喜歡安吉爾,毫不遲疑地和他相愛并答應和他結婚。雖然安吉爾沒有原諒她的過失而一個人去巴西,苔絲還是一心一意地等著他歸來,為了能重新回到安吉爾的身邊,善良的苔絲可以放棄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美狄亞是古往今來最著名的復仇女性。亞歷克是苔絲最大的仇人,他奸污了苔絲,欺騙苔絲安吉爾再也不會回來了,最后苔絲刺死了亞歷克,懲罰了傷害過自己的仇人。所以,苔絲具備了美狄亞的雙面性,既是對愛情不懈的追求女性,也是對傷害過自己的人復仇的女性。
《圣經》和西方古典文學對哈代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皮尼恩曾指出:“沒有別的作品能像《圣經》那樣對哈代的思想和性格有著如此深遠的影響?!盵5]327威爾弗雷德也曾說過:“沒有一部文學經典作品僅僅是由于它‘巧妙’或寫得不錯而流芳百世的。它必須有幾分普遍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可能含有原型的成分。”[6]168苔絲的文學形象可以從《圣經》和古典文學找到多個相關的原型人物,不僅豐富了對這一個人物的研究視角,也增加了小說的藝術魅力,并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1]王恩衷編譯.艾略特詩學文集[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9.
[2]馮川.神話人格——榮格[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3]托馬斯·哈代.蔣堅松,彭代文譯.德伯家的苔絲[M].海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
[4]施瓦布.劉超之,艾英譯.希臘神話故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5]F.B.Pinion.A Hardy Comparison:A Guidetothe Worksof Thomas Hardy and their Background[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6.
[6]威爾弗雷德·L·古爾靈等.文學批評方法手冊[M].姚錦清,等,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