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微
所謂價值觀是指生命個體對人生的意義、追求、理想與價值取向的根本認識與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個體關于個體之外的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個體的價值觀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在此基礎上,個人通過價值觀來指導其社會活動,規范個體的社會行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推進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了部署,提出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而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則是各級各類高校。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貫徹落實這一指導思想,使新時期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趨于理性化、自覺化、合理化,使這一高素質群體承擔起社會發展與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任務。
隨著各項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尤其是在國家教育制度的不斷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價值形成與發展取向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總的來看,新時期大學生的價值觀現狀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對個人的社會角色定位更加理性而自覺,廣泛涉獵多方面知識以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危機感與緊迫意識較之以往進一步增強;在社會主流思想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各種新思想的激蕩洗滌中,新時期的大學生更加注重培養個人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與解決能力,追求個人理想與自身價值的提升與實現,更加注重個性的發揮與張揚,勇于正面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障礙,并積極尋求穩妥的解決方式,渴望在社會事業的發展中貢獻個人的能量,希望個人的能力與努力能夠得到他人的承認與肯定。高效運轉的社會經濟與市場化的社會需要成為他們確立個體價值觀的主要參照系統與形成來源。
新時期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自我意識比較突出,但正因為處在各種思想相互交鋒、各自爭奪受眾對象以建立話語主導權的時代,他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不穩定的發展態勢。一些大學生只對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目標、有利于促使自身理想得以實現的價值目標積極認同,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主義的榮辱觀等相對淡漠。大學生們雖然贊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應該發揚光大,但現實生活中又極少有人做到公而忘私。受社會潮流與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大學生中也出現了重利輕義、舍義趨利的價值趨向。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和人生追求偏離了社會要求的正常軌道;一些大學生主人翁意識淡薄,缺乏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雖然大學生們都能認識到個人價值的實現不能離開集體和社會,但對于他們來說,更重要的似乎是他們所生活的社會與集體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他們個人理想與人生價值的實現。他們強調個性、自由和權利,但是這些價值取向極易導致其私欲膨脹,甚至無視他人的權利與利益,進而忽略社會和國家的需要。當代大學生價值目標取向上表現為理性務實,同時也意味一部分大學生的價值目標僅局限在世俗和功利的層次上。
新時期的大學生是國家與民族未來發展重任的承擔者,其正確的價值觀應當是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與多元化的思想融匯過程中,能正確認識個體的發展與自身價值的實現與社會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與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需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能在未來的工作中把自身價值的追求與實現融入到社會需要和國家發展的要求中去。因此,構建新時期大學生正確、合理的價值觀,必須立足于大學生的思想與生活實際,堅持積極的、正面的導向。
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合理建構至關重要。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影響和規約著每一所高校的特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特質,并以此為載體對大學生價值觀施加隱性影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雖然看似繁瑣而不引人注目,但點滴積累終究會引發質變。文化建設必須從其受眾人群——大學生自身的思想特點與心理特質出發,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關心愛護大學生成長,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熏陶,以提升其文化審美情趣。同時,要加強高校的網絡管理與網絡教育。手機上網已成為新時期大學生獲取信息、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詮釋自我個性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有的放矢,有效加強對網絡的管理,有效控制網絡中垃圾信息的泛濫,提高大學生主體辨別意識,盡可能避免大學生因沉迷于網絡而忽視個人的社會責任與義務。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目標是使大學生在多元化的意識形態中把握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因此必須加強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目的是幫助他們樹立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與時代精神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使其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質。教師應該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性質和特點,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學規律和環節等進行深入研究,在轉變教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出發點來創新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教書育人、強化主流價值導向的目的。教師要立足實踐,承認多元化意識形態的存在,在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明確導向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確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價值觀。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主要功能和任務。
正確的思想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個體的社會實踐與經驗積累。高校在大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識、有步驟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構建與形成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對來說,大學生的生活環境較為封閉,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與解答更多是在理論層面進行的。通過社會實踐環節,讓大學生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去比對、思考,有助于他們在新的層面上自覺地認識、理解、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不同,其實踐活動的開展也可以因時、因地而異。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興趣選擇開展方式與內容。實踐證明,大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了解他們在校內接觸不到的社會知識,通過他們自己的身體力行去學習社會規范和公共道德準則,重新定位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角色,進一步增強其社會責任感。與此同時,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言行以及之前所持的價值觀給出一個較為公正、客觀的評價,使其原有的價值觀體系進一步完備。各級高校應該積極倡導并提供適合大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機會,鼓勵大學生在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與理想。
[1]本書編寫組.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31.
[4]樂鋒.理性與躁動—關于青年價值觀的思考[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4]韓廣梅.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及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