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杰
大學英語專業的聽力教學是英語專業教學的重點之一。從目前的大學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來看,一些明顯的弊端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的提高,這些弊端既包括教學環境的因素,又包括教學方法的因素,所以要提升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學效果,必須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對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聽力教學的作用不言而喻,聽力是英語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是對話和交流的根本前提。但就現實來看,與英語學習的“說、讀、寫、譯”等其他方面相比,很多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學習還很薄弱。在各類英語考試中,大多數英語專業學生失分最多的就是聽力方面,這主要是由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教學無明確延續而導致的。我國在小學英語教學的教育中,大多采用的是國際音標;但是步入中學后,很多學生在中學接觸的是比較標準化的英國英語,而當這些學生進入大學階段后,所接觸的英語學習又以美國英語為主,包括日常的聽力學習、訓練,甚至是一些比較重要的考試,都以美音為主。由于在整個教育學習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教學的傾向存在不同,致使多數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對美國英語不適應,進而產生困惑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英語語言學習能力的發展[1]。
由于受到大學入學考試以及各類中、小學學業水平考試的限制,中學英語教學仍然過多地傾向于語法、閱讀、寫作等考試的重點內容,學生所接受的聽力訓練遠不能滿足其語言接受與表達能力的發展需求,學生中普遍存在聽的能力與技巧較弱的現象:一是缺乏正規系統的語音訓練;二是對語音的重視程度不夠,僅僅停留在詞句、段落等的簡單朗讀與表述的層面,對于英語語音知識中諸如重音、爆破、連讀等語音語調的把握不到位。從某種意義來說,高校英語專業的聽力課程教學與訓練并非中學常規英語教學的延續,而是對其的補缺,即“斷續性”教學的結果。
從根本上說,大學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交流,使學習者能與目標語言的本國說話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但從目前情況來看,由于我國傳統教育的影響,英語專業學生聽力學習實質上也被卷入到“應試”的環節,比如在大學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教師在上面播放語音,學生在下面聽,聽完以后教師提問對答案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英語專業聽力教學實際上成為英語聽力的“測試性”教學,這也導致了學生在課堂學習的目的很“明確”,即學生在聽力教學中只需要聽到后在相應的選擇題目上選擇出正確的答案即可,而對于其他不正確的答案,很多學生甚至都不看一下。現行英語專業聽力教學與訓練結果的評價實質上仍是基于對英語語言學習者的聽力反應與輸出來衡量的,注重的是聽力的結果輸出而不是聽力技能的發展。
從總體上來說,大學英語專業聽力教學只是英語教學的一部分,這一部分與其他部分比如“說、讀、寫、譯”等部分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組成了大學英語的教學,而僅僅依靠“聽”這一個部分來提高英語教學的整體水平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的。但從大學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現狀來看,并沒有切實注重這些相關部分的聯系,大多數大學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專項性”教學痕跡明顯,將聽力教學設置成一門相對獨立的課程,導致了學生在聽力課上的訓練過多地傾向信息的輸入,而對信息的輸出訓練量不夠,從而使得聽力課程與其他語言能力訓練發展環節割裂,既不利于聽力教學的進行,也不利于整體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對很多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聽力學習總有一種緊迫感,總感覺到聽力課“時間緊、任務重”,這主要是由于大學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暫時性”造成的。所謂聽力教學的“暫時性”,主要是指學生的聽力學習沒有形成一種習慣,而只是依靠課堂內有限的時間來完成,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從第二語言習得方面來看,固定有效的語言環境對聽力學習至關重要。然而,就目前的普遍狀況來看,多數英語專業學生主要以課堂形式進行聽力訓練,一旦脫離了課堂英語聽說氛圍,學生的思維模式很快又回到了漢語環境。
從語言基本能力發展的總體方面來看,語音基礎能力在整個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基礎性引導作用,尤其是對一些語言運用水平能力較為薄弱的英語專業學生而言,語音技能訓練與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大學中英語專業課程的設置應把該科目作為基礎階段的重點課程,從基礎性語音教學入手,對學生存在的較明顯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時進行糾正和引導;其二,在語音訓練方面的引導方法應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養成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調等發音習慣。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方法,使英語專業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為下一階段的聽力訓練奠定堅實的基礎。可引導學生練習常用、典型且易犯錯的日常用語,從中練習、掌握和感悟如重音、連讀、爆破和語調變化等語音知識,加強自身對正確發音的掌握。
聽力教師應避免成為一個機械的“播放機”,可從兩方面著手:首先,要通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避免機械單一的純聽力訓練的枯燥性。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可適度考慮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合理分配精聽與泛聽材料在教學內容中所占的比例,從而利用合理的教學內容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與積極性,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始終將注意力集中在聽、記、學、練的環節上。同時,聽力課程應該采取視、聽、說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可輔于電影、音樂、演講、新聞等擴展材料。
其次,在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學中,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還應該從長遠的目標著手,積極培養學生對聽力的預測和猜測能力。猜測能力的培養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對于特定詞句捕捉的大腦負擔,轉向利用大腦中的既有信息來提高預測與猜測能力,從而提升對輸入信息的理解程度。
任何語言能力都是綜合的語言知識或常識運用,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聽、說、讀、寫各項語言技能的綜合使用。真實環境中的語言交流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動態的語言技能結合與支撐下的語言輸入或輸出,各項語言技能之間相互關聯、相輔相成。但現行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將學生的語言技能拆分為聽、說、讀、寫四大相對獨立的模塊,彼此的訓練和學習相對獨立,聯系不夠緊密。現行專業英語聽力教學把聽力與其他語言技能課程過度分離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聽力的提高與口語、閱讀、寫作,甚至是翻譯的相互關系。因此,對于學習者來說,要有一個適當的語言轉換機制來加以保障,即在聽力課堂訓練中可以通過學生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討論來加深理解。同時,也可通過閱讀訓練來逐步擴大詞匯量,加深對詞義及其使用語境的理解和運用;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相關信息的聽、寫訓練,加強專業學生對有聲信息的感知能力,在聽寫訓練過程中使學生持續保持主動接受并且分析信息的狀態,不斷提高其對信息接受與理解的效率。同時,由于東西方文化在多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如果所聽材料中有涉及背景知識的內容,聽者若過于依賴漢語思維進行邏輯推理將無法準確理解信息,因此教師可在教學課程中適度介紹有關英語國家習俗、禮儀、政治、社會活動等文化背景知識,擴大學生的背景知識量。并且,教師可通過對學生的聽后翻譯鍛煉其語碼轉換能力,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相關的詞匯、短語甚至語篇以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從側面提高英語聽力水平[2]。
大學階段的英語課程究其實質而言,是中小學階段英語課的一種延伸。但是,在以考試為“指揮棒”的現狀下,中小學英語課堂仍以傳統語言知識傳授式教學為主導。大學階段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課程相對來說又存在訓練時間不足的現象,不足以滿足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需求。因此,開展課外英語語言環境下的各類活動,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語言環境,以使他們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聽力訓練。聽力課程教師應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營造和進入英語語言環境,通過校園英語活動、網絡媒體、英語原聲電影、歌曲與電臺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接觸、感知和適應現代英語的各種題材、場景、語境等。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自編自演英語劇目等活動的定期舉行能夠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從而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同時,聽力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個綜合努力的過程,除了從教與學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合理設計教學課程設置,高校還需要加大教學硬件的投入,教師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持續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總之,聽力教學作為提高大學英語專業水平的重要環節,目前存在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同時,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學效果的提升。對于大學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學的教師來講,必須要從根本上扭轉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不斷改進具體教學手段,這樣大學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才能被逐步解決,大學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學的效果才能得到明顯的提升。
[1]劉思思,王潯,楊勁雯.淺談高校英語專業聽力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和改進方法[J].教師,2011(27):73.
[2]於銀梅.基于我院英語專業聽力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