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軍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8)
2004年4 月,教育部明確提出大力推行“雙證”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從此,各高等職業院校掀起了“雙證”人才培養的高潮,在大多數學校的絕大多數專業都實行“雙證”制度。然而,各高校在落實教育部“雙證”制度的過程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對這些新問題,要認真地加以對待,并進行仔細研究,才能讓“雙證”制度得到不斷地完善,為我國培養更多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建設者提供充分的保障。
(一)紙上談兵,光說不練。不少學校未能把考證內容融合到課程教學當中。為了考證,只能通過強化班進行應試教育,考完也就忘了,更談不上能夠進行靈活的操作。即使拿到了證書,也僅僅是個“Paper”,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二)趨易避難,解決有無。不少學生滿足于符合畢業的“基本要求”,在考證時,哪個容易考哪個,僅僅是解決了“有、無”問題。其實這種“有”,基本也就等同于“無”。現在早已不是“一張證書闖天涯”的年代了,需要的是一身過硬的技能,和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職業資格證書才是叩開理想職業的“敲門磚”。
(三)專業相背,距離甚遠。職業資格證書是分模塊的,學生理應選擇最能凸顯專業核心能力的模塊參加考試,盡量避免偏門。如果有可能,也可以不局限于一個模塊,可以考慮幾個模塊,以體現“一專多能”的個人能力。但一定要有一個和自己專業背景非常接近的模塊。
(四)等級偏低,欠缺認可。職業資格證書的四級(中級)相對比較容易。其實,很多中職校對學生的要求就是中級,而高職教育的定位明顯高于中職教育,旨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因此,一般而言,中級證書對于高職學生而言要求偏低了,企業更不會青睞。
(五)千人一面,淹沒人海。不少企業到校園招聘時,發現千人一面,條件高度相似,很難找到理想的學生。另一方面學生也在感嘆,淹沒在茫茫求職的大軍中。其實,各種技能證書恰恰是能凸顯自己與眾不同的最有效手段。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較好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問題,減少理論課之間及其實習課之間知識的重復,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助于消弭高職教育與職業技能證書鑒定、高職教育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溝壑,有助于培養企業直接能用,而不需要“二次回爐加工”的高技能人才。“理實一體”帶來的是老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帶來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理實一體”才是與“雙證”相對應的教學模式。要實現“理實一體”,需要從下面幾點著手。
(一)制定“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首先,在人才培養方案上,突破傳統專業課程設置的系統性、連續性,注重工作性、過程性,按照職業發展需要和崗位群的需要進行修訂,結合職業資格的具體要求進行課程開發,將“雙證”制度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相關課程的設計要符合雙證融合的基本要求。總之,人才培養方案既與培養目標相一致,有利于培養高技能人才,又與雙證融合的課程體系相吻合。
(二)制定理實一體化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理實一體”的課程標準應將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融教、學、做于一體。因此在課程標準的制定中應充分考慮課程性質的定位,應基于崗位要求,體現職業導向性;教學目標應按照工作過程來描述,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體現設計導向性,如結合技術和行業標準等,并考慮發展導向性,以職業成長規律來建構。
(三)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革新。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職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落實到教學內容上就是理論與實踐結為一體,體現“在做中教、在教中學、在學中做”,融“教、學、做”三位一體;同時,還應從傳統教學法(講授、討論、研討等)向行動導向教學法(項目驅動教學、實訓教學、情境教學、模擬教學等)過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評價也應體現形成性知識積累,注重職業動手能力的考察。
(四)優化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建設是推行“雙證書“制度的重要載體,根據專業和課程建設需要,拓展實踐教學形式。要將校內外的實訓基地充分綜合利用,讓學生在模擬但接近真實的環境中練就專業技能。校內實訓基地要注重更新實訓設備,優化實訓條件,逐步建立滿足教學實訓、技能考核、科學研究、社會培訓等功能。甚至要在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等方面發揮作用。
(五)建設“園中校,校中園”。“園中校,校中園”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完全真實的實訓情境,而且盤活了多方資源。師生有前瞻性的技術和專利貢獻給企業,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軟件園、企業、高校聯盟搭建起一個公共實訓平臺,給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帶來新的成功機會。
基于“理實一體”的“雙證書”模式的建立并推行,其目的就是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一改應試教育的面目。在條件成熟的課程推行“以證代考”,以更具公信力的評價體系來促進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認可。
信息類專業一直以來是社會上職業技能鑒定的熱門專業,大部分課程都有相對應的職業技能鑒定。培養的學生是否合格,學校的試卷“說了不算”。我們更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鼓勵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考試。近幾年,我們取得了從艱難立足到成果初現的勢頭,在一些方面還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一)制定了符合“雙證”制度的人才培養方案。我院地處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信息產業發達,企業對網絡人才、動漫人才、軟件人才等信息類人才有著巨大的需求。為了使培養的人才符合企業的需求,我們每年都要到企業進行調研,把握企業對人才需求變化的最新資訊。同時還邀請企業代表參與到專業剖析中,對崗位群、職業能力進行分析,并結合企業的需求變化,確定本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并且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結合職業資格證書,最終確立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二)構建了“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以企業崗位能力為依據,以崗位工作任務為主線,有效融合數據庫管理員、網絡工程師、動漫設計師、軟件工程師等職業資格標準,合理構建以項目為導向,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學生學完《SQL Server》、《Windows Server》、《CCNA》《Linux》、《Flash》、《Dreamweaver》、《Auto CAD》等課程后,既可以直接參加校內的職業資格考證,也可以參加世界知名企業工程師認證考試。考證成績也可以直接轉化為期末考試成績。如果在開設課程之前已經取得了相應的證書,還可以直接申請該課程的免修免考。
(三)打造了“理實一體”的技能實訓平臺。傳統課時安排模式以4學分課程為例,通常“一周兩次,一次二課時”(6學分課程“一周三次,一次二課時)。這種模式下往往是2課時理論、隔幾天再2課時實訓。甚至很多時候還出現了一周中先上實訓課,再上理論課的倒置情形,理實分離,嚴重影響教學效果。為了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我們打破了沿習多年的傳統,以半天五課時為一個授課單元,全在計算機房上課,邊講邊練,理實一體,教學效果顯著提升。學期末還再安排3-5天的課程實訓,以利于學生把課程內容融會貫通,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職業能力。下面,我們還將進一步探索嘗試“單科獨進”的教學模式,以期更進一步提高理實一體的教學效果。
盡管我們把校內的實訓環境打造的和企業接近,但終究還是學校。為了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中得到鍛煉,我們還做了一些嘗試。凡是我們教師主持的橫向課題,必須有一批學生參與。另外,還和企業聯合,在企業中對學生進行實訓。視聽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每年暑假全部安排到蘇州安博集團學習、實訓。教師和學生同吃同住,學生在企業工程師的指導下參與到實際的動漫產品生產制作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另外,我們還在畢業生的畢業實習之前,安排半年的頂崗實習,頂崗實習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學生完全履行其實習崗位的所有職責。
(四)革新了傳統的考核方式。對于理實結合較好的模塊,直接實行“以證代考”,考證成績計入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側重理論的考證,還要加試實踐考核,兩者全部及格,課程成績才能及格。理實一體、理實并重,確保培養出來的學生理實一體。近兩年,每年的開考模塊都達到10個以上。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報考模塊各有特色,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格局。
(五)打造了“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
要想培養“理實一體”的學生,首先要有“理實一體”的師資。教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促進學生水平的提高。為了打造過硬的“理實一體”的師資,一方面每學期都邀請企業工程師來校授課、開講座。另一方面,除了輪流派送教師參加全國高職高專骨干教師培訓,學院每年還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師下企業脫產實踐半年。教師通過在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既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實踐水平,也切實了解到企業對信息類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另一方面,還學習到企業在實際工作中對崗位能力的要求,對對專業知識的要求,尋找日常授課教學過程和企業生產實際的不同點,為下一步的專業課程教學做準備。
(六)開辟了全新實訓途徑——學生工作室。學生工作室是我系最新開辟的“理實一體”教學)途徑。以工作室為載體,將課程、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融為一體,將傳統的學校封閉式教學變為面向生產實際的開放式教學,以課程知識為基礎,以專業技術的應用為核心,以專業教師或名師為主導,以承接技術項目為主要任務。將生產與教學緊密結合,由教師帶領學生在承接和完成生產技術項目的過程中完成綜合專業技術的訓練。目前,共有學生工作室25個。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我們初步構建了基于“理實一體”的高職“雙證”技能體系,體系的優勢不斷顯現。
實踐充分證明,基于“理實一體”的“雙證”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整體教學效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就業,是高職教學改革的方向。教育從來不是一成不變,我們應該僅僅抓住“理實一體”這個高職教育的關鍵點,促進教師的教學方式變革,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