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超,柳忠楊,杜紅菊
(龍口市水利隊,山東 龍口 265701)
龍口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河流皆源于南部山區,曲折西北行,流入渤海,共有中小河流23條,干流總長123km,流域面積1349.6km2。黃水河、泳汶河、北馬南河、八里沙河為境內主要河流,屬季風雨源型河流:汛期水勢驟漲、源短流急,不易攔蓄,很容易形成洪澇災害;而非汛期徑流極微,河流常常干涸,給地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許多困難。
龍口市共有23條河流,主要任務為防洪排澇,保護范圍跨13個鎮(街、區)。其中:流域面積200km2以上的河流有2條,50~200km2的河流有10條,50km2以下的河流有11條。
黃水河在1998年進行過一次綜合整治,2004—2008年分年度進行了上游綜合治理,2007年完成了絳水河下游生態綜合治理,泳汶河(榮烏高速路至簸欒段)治理正在進行中。黑山河、東營河、泳汶河上游、南欒河是龍口市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多年來僅對其進行水土保持方面的綜合治理,到目前,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7.35km2。龍口市絕大多數中小河流未經系統治理,存在著河流淤積、堤防缺失、建筑物老化失修等現象,嚴重威脅沿岸城鎮和農村的安全。
1)防洪基礎設施薄弱,易發洪災。龍口市的中小河流源短流急,洪水暴漲暴落。90%以上河流堤防殘缺不全,沒有構成完整的堤防體系,河流沿岸城鎮和村莊的防洪設施少、標準低,抗沖刷能力弱,攔蓄工程少,甚至很多處于不設防狀態,遇到較大洪水有可能造成洪澇災害。
2)河道萎縮嚴重,行洪不暢。一些中小河流險工險段多,加上攔河設障、違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現象增多,降低了河道泄洪能力。多年未實施清淤,河床淤積,致使河道萎縮嚴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河道多年未發大洪水,沿河群眾防汛意識淡薄,侵河植樹、亂倒垃圾等現象時有發生,人為造成河道斷面減少、河床縮窄。
3)河道污染情況不容樂觀。工農業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對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脅。近年來,雖然通過加大排污許可控制力度、劃分水資源保護區、生態修復等措施,水系水質有了明顯改善,但仍有部分河段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受納水體的納污能力,加上無法根除的面廣量大的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水,河道污染狀況未得到控制。
4)堤防工程老化失修,不適應發展要求。由于河道管理經費少,以路代堤和村民自己修建的河堤,基礎淺、質量差,部分基礎已經裸露,存在著倒塌的危險。河流堤防及橋、壩等控制建筑物疏于維修,老化失修嚴重,難以維持正常運行,嚴重影響防洪安全,不能適應現代水利發展和生態環境要求。
針對存在問題,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提高防洪減災能力為根本,以“河暢水清、功能健全、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為目標,重點解決河道萎縮、功能衰減、水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
中小河流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關系防洪安全,還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以保安全為根本,立足防洪體系全局,全面系統規劃,不僅局限河道范圍內,而以流域為單位統籌考慮,要與其他各類農業農村建設規劃相銜接,集中組織實施。根據水系特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學制定治理方案,對河道實施綜合整治。
水質污染是中小河流生態治理的最大障礙,治河先治污,要從源頭上根治水環境污染,采取積極措施控制和治理流域內污染源,改善水質。一是建設城鄉垃圾收集站,進行分類收集處理,防止垃圾侵占河道和垃圾污水流入河中。近幾年龍口市城鄉垃圾處理模式是“村級分類收集、鎮級清運壓縮、市級轉運處理”,建有縣級垃圾處理廠1處,鎮級垃圾壓縮中轉站16處,村級地埋式生活垃圾收集站611個,全市城鄉垃圾處理率達到100%,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建污水處理廠,處理生產生活中的污水,達到中水標準方可排入河中。三是推廣綠色食品技術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運用科學技術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四是加大河道綠化植被作用,增強水體自我凈化能力。
河道治理主要分為防洪排澇型、生態型及綜合型3種:1)防洪排澇型主要進行河道清淤疏浚,對岸坡進行筑堤加固,險工段及穿越村莊段進行生態護砌;2)生態型是在清淤疏浚、河岸整治、基底修復后,種植適宜的水生、陸生植物,形成綠化隔離帶,維護河流良性生態系統,兼顧景觀美化,為水生和兩棲生物等提供棲息地,保護生態系統;3)綜合型治理主要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保障行洪安全的基礎上,將河道打造成為水清、岸綠、景美、路暢,貫穿全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長廊。
在硬體邊坡的河道中修建種植槽,設人工浮床、魚巢磚、淺灘,在岸坡上種植攀緣植物等,形成接近自然、模擬自然的效果。這樣不僅滿足了回歸自然的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質,修復河道生態,讓綠色覆蓋河岸、讓魚鳥重返河中。龍口市黃水河經過生態治理后,每天都有數百只鳥兒前來嬉戲。
在地形比較寬闊河道下游修建濕地,以生態修復為中心,以水、生態和地域文化為風景特色,以自然、綠化為基礎,在河道內種植蘆葦、蒲草、風車草和美人蕉等凈化水質植物,利用濕地的物理吸附、化學降解和生物分解能力,構筑水質凈化的防線,打造生態濕地。
根據全市中小河流調查摸底情況,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重點溝通水庫、河流、水渠、坑塘及濕地等,科學構建現代水網,打造龍口市“河庫相聯、水系相通、多源互補、豐枯調劑”的水網體系,通暢的水網具有強大的水資源調蓄能力,在防洪減災、供水、補充地下水、水生態保護、美化環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適宜于中小河流的蓄水建筑物主要有砌石壩、橡膠壩、翻板閘。這三種類型各有優缺點:砌石壩結構簡單,投資較少,管理方便,但阻水嚴重,影響河道行洪,常修建于無行洪要求的蓄水河道上;橡膠壩造價低,工期短,造型美觀,能抵抗地震、波浪等沖擊,但易破損,壩袋使用壽命一般10~15a,檢修不方便,沖排時間長;翻板閘水力自控,節約投資,但易受雜草垃圾等堵塞,導致啟閉失靈。翻板閘和橡膠壩是河道攔蓄工程的理想選擇,可充分利用科學調控豐水期和枯水期的河道水量,改善河流水質,保證區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和區域水資源持續利用,有效提高水環境的承載能力。
1)建立健全領導組織。2)加強部門協調。建立定期協商機制,加快項目審批,積極落實中小河流治理資金,研究解決中小河流治理中出現的問題。3)嚴格落實責任制,實行分級負責制。4)堅持建管并舉。項目建設嚴格四制管理,同時,制定出臺各種中小河流建設管理制度、政策,使河道管理工作落到實處。5)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加強水行政執法,強化中小河流河道管理,深化河道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建后管理責任和管護經費。
中小河流的綜合治理應充分總結以往水利工程建設經驗,根據現代社會發展需求,更新治河理念,轉變工作思路,摒棄傳統整治形式,結合自然景觀、地域知識和歷史文化,采取綜合措施進行建設。既能滿足河道防洪排澇、治污的傳統功能要求,又為城鄉居民提供一個高端的綠色休閑和親水空間,提升城市形象,同時為龍口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水資源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