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玲,孫愛迪
(煙臺市萊山區水利局,山東 煙臺 264003)
自2009年以來,煙臺市萊山區根據《煙臺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萊山區分區規劃),抓住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的重大機遇,通過構建水系生態水網,提升了對城鄉生態環境改善的保障能力;通過建立河系健康、人水和諧的生態水系,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90%,重點水土流失區和易災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通過構建骨干河流、水庫塘壩及生態保護帶,河流等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地下水開采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漏斗區面積顯著減少,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達到83%,城鄉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大沽夾河、辛安河等主要河流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鄉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萊山區地處煙臺市東南,地勢南部及西北部較高,北部、西南部及東北較低,東部依山傍海,南部則屬典型的丘陵地形,區內由內外地質應力相互作用形成了豐富的水系資源。全區共有大小河流23余條,全區水網的骨干構架大致為:“三河連各支,庫河相連通”。三河指的是覆蓋全區的大沽夾河、辛安河、逛蕩河,庫指的是全區25座小型水庫。其中主要河流有3條,如客水過境的大沽夾河、辛安河,獨流入海的逛蕩河。
其中:大沽夾河是萊山區水網體系的骨干動脈,與水網構架的鋪拉河、東風河、萊山河、友誼河、馬家都河、朱塂堡河等均有連通關系。該河為區內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全長75 km,流域面積999 km2。萊山區境內長度11.5 km,流域面積146.78 km2,具有防洪排澇、供水、農業灌溉和生態等綜合功能。
辛安河全長43.5 km,流域面積315 km2,是萊山區水網體系的第二大骨干動脈,與水網構架的桂山河、孔辛頭河、冶頭河、朱柳河、大山后河、林家疃河等支流均有連通關系。
逛蕩河發源于初家街道遠陵夼村北黑塔王西山溝中,鳳凰山水庫溢洪道下游,屬季節性河流,獨流入海,全長13.28 km,流域面積81.86 km2,具有防洪排澇、生態等綜合功能。另外,全區25座小型水庫分布于全區各街道,為萊山區的防洪、供水灌溉和水生態改善提供保障。
萊山區多為季節性河流,僅汛期流水,河流水體污染嚴重。全區累計水土流失面積225 km2,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區。全區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7.2 km2,治理率達到78.75%。全區地表水功能區達標率為83%,已建成市區污水處理廠2處,日處理能力約20萬m3,污水處理率達85 %以上,但污水的收集以及水質凈化廠的正常運行比較困難,河道有限的納污能力和不斷增加的排污量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
面對區內水系資源,為加強生態水利建設,萊山區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建設現代濱海新區號召,加強了對區內生態水利建設,重點對逛蕩河、大沽夾河、辛安河等重點河流進行了綜合治理,使區內生態水利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如在逛蕩河治理中,以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以“自然、生態、休閑”為主題,沿河每隔300~500 m,建設一處60~150 m2的親水平臺、街頭游園、小型活動廣場,以及部分表演臺、休息長廊等,重點做好與鳳凰湖、明碼頭城市生活中心的有機融合,打造一處集防汛行洪、城市排澇、市民休閑娛樂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特色城市景觀帶,將逛蕩河打造成一條連通山、湖、河、海的精品之河。萊山街道南村水庫按照水利風景區的要求進行了建設,使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水土保持治理穩步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90%;地下水開采得到有效控制;水源涵養和主要水體水質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主要水功能區水質惡化狀況得到緩解;辛安河和大沽夾河萊山段的綜合治理,使得河道水環境狀況得到較大改善。
盡管萊山區在生態水利建設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萊山區水系生態環境狀況仍不容樂觀。主要問題如下:1)與防洪減災、水資源短缺等問題相比,水生態惡化的問題仍然較為嚴重;2)萊山區河道大多為季節性河流,沒有有效的水源補充;3)由于城市規模的開發建設,河道斷面萎縮、淤堵嚴重,污水沿個別河道排放,河流等水體受到污染,并危及地下水安全;4)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氣候變遷以及開發建設,河道斷流成為普遍現象,大量開采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區;5)雨污合流,有限的水體受到污染,污水的收集、排放、凈化尚未根本性好轉;存在水土流失現象,水環境改善任務繁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水資源,加強生態水利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可持續發展治水方針,立足萊山實際,以保障城鄉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環境安全為目的,建設縱貫南北、橫跨東西、覆蓋全域的全區大水網,多源互補、豐枯調劑、保障應急、促進發展,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服務民生、水資源管理、行業管理四大能力,在水資源保障、防災減災、農田水利、水系生態、地下水保護、水利信息化6個方面實現新突破,為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萊山區在水利建設中突出生態水利建設規劃。首先,生態水網以現有的河道為基礎,水生態將突出濱海特色,治理、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全面提高水系生態的水平。規劃布局為3條主要河流形成的三大水生態網絡構架。其次,確立生態水網的骨干構架,其中以大沽夾河、辛安河、逛蕩河三大河流及20條支流、25座小型水庫、140座塘壩為重要節點。三是突出生態水利建設的重點布局。1)在大沽夾河流域,對大沽夾河萊山段進行了包括河道疏浚、堤防漿砌、建筑物配套、河灘地整治及河道兩岸綠化的整治工程。綜合運用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強植樹造林、小流域治理、蓄水攔沙,涵養水源,調節徑流,減少水土流失,促進生態自然修復,提高環境資源承載能力;對地表水水源地實施封閉保護,對區內河流實施生態修復。2)在辛安河流域,結合河道防洪治理綜合采用景觀林建設、濱水植被恢復、生態護岸等措施,實施生態修復。按照50年一遇的標準,對河道進行河道疏浚、堤防漿砌、建筑物配套、河灘地整治及河道兩岸綠化的整治。3)在逛蕩河流域,實施雨污分流,滿足景觀、生態良性循環。下一步要做好利用鳳凰山、廟后等水庫向河道補水,滿足城市河流景觀用水需求。控制城鄉工業污水、生活污水流入,加強點源、面源污染治理,實現保障水質、水系生態安全的目標。
萊山區在水系生態工程建設中,先后對辛安河、大沽夾河及重點中小型河流進行了生態景觀修復工程建設。1)在辛安河生態景觀帶建設中,先后在河沿岸種植景觀綠化林23 km,生態護岸23 km,建設健身娛樂小廣場2處、景觀節點2處。工程投資2 000萬元,計劃2012—2015年實施。2)在大沽夾河生態景觀帶建設中,規劃將沿河兩岸種植景觀綠化林8.5 km,生態護岸8.5 km,建設健身娛樂小廣場2處、景觀節點1處。估算工程投資1 850萬元,計劃2012—2020年實施。3)加強對重點中小型河流生態修復,預計到2015年,將完成鋪拉河、孔辛頭河等7條重點河流生態治理保護。到2020年全區重點中小型河流水生態、水環境基本達標。估算工程投資8億元。
總之,生態水利建設是事關全區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未來水利工程建設發展的最高目標。在現代生態水利設計和建設中,必須著眼于全區社會經濟的長期發展,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