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世曼
由于心臟病病人病情危重,手術時間較長,采用低溫、體外循環輔助,所以術后出現低氧血癥的幾率較高。低氧血癥診斷標準:動脈血氧分壓(PaO2)低于[102-(0.33×年齡)]mmHg(1 mmHg=0.133kPa)者確診為低氧血癥。PaO2在50mmHg~80 mmHg為輕度,30mmHg~50mmHg為中度,<30mmHg為重度[1]。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92%持續20s以上者為低氧血癥,90%~92%為輕度,85%~89%為中度,<85%為重度[2]。病人出現低氧血癥如果不及時糾正,病情將進一步發展,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對16例心臟術后發生頑固性低氧血癥的病人給予俯臥位通氣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6例病人中,男13例,女3例,年齡42歲~67歲。瓣膜置換術后3例,搭橋術后10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3例。手術均采用正中切口,在全身麻醉體外循環低溫下行心臟直視手術。經口氣管插管,用德國Drager Evita xL呼吸機輔助呼吸,床邊行飛利浦心電監護儀監測心電、血氧飽和度和有創血壓。
1.2 方法 對16例出現頑固性低氧血癥者給予俯臥位通氣治療,2h更換體位1次,每天俯臥位3次,每次俯臥位時間持續2h。
16例病人經俯臥位通氣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均成功拔出氣管插管,無一例出現并發癥,并順利轉出重癥監護病房(ICU)。
3.1 體位護理 首先對病人進行全面的評估,心臟手術病人往往不宜采用面朝下姿勢,如較高的顱內壓、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者易發急性出血、曾經接受過骨科手術或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脊柱損傷、病人近期接受過腹部手術,等等[3]。遵醫囑給予充分鎮靜后,由5名護士配合呼吸機治療師進行體位的轉變。一名護士站在床頭以保護頭頸部以及固定氣管插管、頸外深靜脈導管;呼吸機治療師將氣管插管與呼吸機脫開,用呼吸皮囊接氧氣10 L/min給氧;另4名護士分別站病人兩側,先使病人轉為側臥位,再轉為俯臥位,雙臂與身體平行,頭略偏向呼吸機一側,面部墊馬蹄形軟枕,期間要密切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
3.2 管道護理 ICU病人帶有各種管道,如氣管插管、胸腔引流管、深靜脈置管、橈動脈測壓管、胃管、尿管等。在翻身時,應將所有的管道都放置在床的一側;夾閉胸腔引流管、導尿管等以防反流;暫停腸內營養至少半小時,并抽出胃液,夾閉胃管;保證橈動脈測壓管在位通暢,以便及時觀察血壓的動態變化,當收縮壓(SBP)<90mmHg或者平均動脈壓(MAP)<60mmHg或降低>20mmHg,此時應停止俯臥位通氣;翻身前應將氣管插管氣囊擰緊,氣囊內保證5mL~7mL空氣,使氣囊壓保持在25 cmH2O~30cmH2O(1cmH2O=0.098kPa),由專人固定好氣管插管,翻身前后測量氣管插管的長度,防止打折、脫出;防止深靜脈置管打折、脫出,保證各種藥物的持續、有效泵入。
3.3 呼吸道護理 俯臥位時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幫助病人引流出肺部的分泌物,促進病人痰液的分泌,因此保持病人呼吸道通暢尤為重要。專人監護,翻身后,隨時用負壓吸引出病人引流出的痰液。我院采用了氣道護理三步驟,即呼吸機霧化吸入—肺部體療—吸痰,霧化吸入20min。霧化液配制:生理鹽水5 mL+氨溴索30mg+異丙托溴銨2mL。肺部體療:用G5排痰儀,頻率30Hz~45Hz,左右肺各3min。吸痰:翻身前吸盡口鼻腔以及氣道內的痰液。嚴格無菌操作,吸痰時動作應輕、快、穩、準,根據氣管導管的內徑選擇吸痰管,其外徑不超過氣管內徑的1/2,以1/3為宜。若吸痰管過粗,產生吸引負壓過大,可造成肺內負壓,使肺泡陷閉,若過細,吸痰不暢,痰液不易吸出[4]。吸痰前后給予3min純氧吸入,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 s,動作輕柔,吸痰時必須有醫生在床旁監護,吸痰間隙由呼吸機治療師給予膨肺治療,嚴格無菌操作,記錄痰液的量、顏色和性質。
3.4 并發癥的預防 俯臥位通氣并發癥多,護理風險大,最常見的并發癥是面部水腫;老年人還容易造成胸部及肩部皮膚的壓迫性損傷壞死;如果胳膊擺放位置不當會引起外周神經損傷;如果對眼的壓迫時間較長會導致失明;俯臥位時口鼻的引流物會增多,這些分泌物會堆積在眼周圍,增加眼部感染的危險性[5]。病人面部墊馬蹄形軟枕,將頭部抬高15°~30°,讓眼部不受壓,避免面部水腫;肩胸部、髖部、膝蓋及腳踝處墊軟枕,防止局部皮膚損傷壞死;俯臥位時,將病人四肢置于功能位,并每小時給予15min的功能鍛煉,防止神經損傷及肢體失用綜合征發生;安排專人護理,及時清除口鼻腔內的分泌物,加強眼部護理,用濕棉簽清除眼部的污垢后涂抹紅霉素眼膏,防止眼部感染。
3.5 心理護理 對于病人來說,ICU為陌生的環境,監護室各種儀器多,對手術的擔心,氣管插管造成的溝通障礙,加上俯臥位通氣方式和平時仰臥位通氣有著較大的差異,病人容易產生恐懼心理。這時心理護理尤為重要,我們要及時與病人及家屬進行溝通、解釋,告知俯臥位通氣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病人配合治療的要點,增加病人與其家屬之間的交流時間,減少病人的恐懼。這樣有利于幫助病人形成良好的心理認知,提高他們的耐受性,增強他們的遵醫意識,積極地配合治療。
俯臥位機械通氣是指在實施機械通氣時把病人置于俯臥式體位。這種體位可以增加功能殘氣量、改變膈肌的運動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依賴區的通氣/血流比、減少縱隔和心臟對肺的壓迫、改變胸壁的順應性從而改善氧合[6]。由于心臟手術對心臟牽拉或外科性損傷,術中心肌水腫,加上低溫體外循環輔助時間長,病人術前心功能較差,易導致術后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出現心律失常。進行俯臥位通氣時,護士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備好各種搶救藥品和物品。術后低氧血癥的發生不僅延長病人呼吸機使用時間,還會引起并加重肺部感染以及其他術后并發癥,延長病人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增加護士的工作量。所以,應該防患于未然,術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病情觀察和護理,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盡量減少術后低氧血癥的發生,使病人順利度過手術危險期。
[1]又寧.機械通氣與臨床[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8-22.
[2]Moser G,Koppensteiner R,Eckersberger F,etal.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oracotomy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and abnormal pulmonary function[J].Wien Klin Wochenschr,1993,105(3):71-75.
[3]席修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人俯臥位通氣[J].中華醫學雜志,2001,81(18):1141-1142.
[4]夏俊.肺復張治療在心臟外科術后低氧血癥病人中的應用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2):33-34.
[5]馬雪,劉永剛,楊名鈁.俯臥位通氣技術在ICU應用的護理[J].醫學信息,2011(6):2721-2722.
[6]黃志儉,陳榮昌.俯臥位通氣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臨床應用及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06,26(6):45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