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茂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44)
文化自覺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提高文化自覺,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高度的文化認同。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文化認同,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共性文化的認同,即主體對某種先在的作為民族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文化精神、文化價值和文化地位的認同。就我國而言,首先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其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二是對異質文化的認同。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總之,我們的文化自覺不能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是要與時俱進,兼容并蓄,去糟取精。
第二,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自覺的必由之路是切實樹立文化創新意識。文化自覺是一種理性的價值精神,是一種覺悟,是在對自身文化自知的基礎上求得自明的過程,它內在的包涵著強烈的創造性和開拓性。進行文化創新:一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這是目前我國文化創新上的一個瓶頸。二是打造自己的具有生命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主流文化。一個國家的文化應該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有自己的思想創造、文化話語和文化精品。用開拓精神,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增強在國際交流中的競爭力,使其既富有民族優良傳統,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對于我國來講,也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大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三,提高責任擔當上的自覺性。責任源于自覺,行動體現自覺。責任的承擔必然離不開主體:一是從人民群眾來看,馬克思曾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先輩們不僅為我們創造了眾多優秀的文化同時還將之傳承至今。中國民族文化發展至我們這一時代,我們必須以對民族、對歷史、對后人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二是從執政黨來看,有沒有強烈的文化擔當,反映著一個政黨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一個政黨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標志。同時,我們黨還必須自覺承擔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責任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責任。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黨履行執政使命、執政職責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只有增強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強。
當前,國人日漸增強的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悠久輝煌的傳統文化為指向。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的文明進程中,積淀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當下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心的重新確立,也是文化自覺的重要體現。
然而,就如何建立文化自信來說,應該形成和強化人們對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自信,增強以當下為基點的文化自信。關于如何建立文化自信的核心指導思想,毛澤東早已做出指示“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總結起來就是:尊重歷史,立足當下。
因此,建立文化自信,立足于當下就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將之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藝術活動的全過程;通過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傳播手段使人民更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著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和“美好家園”,在傳承、更新、整合與重塑中完成對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
文化自強,就是一個民族、國家和政黨自我努力,積極向上,不斷凝煉核心價值觀,增強自身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實踐過程。在我國,文化自強表現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形成中華“強文化”的核心價值,這是中華文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在世界文化中找到自身定位、贏得誠懇尊重的基本點。
第一,塑造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決定著文化的立場、取向和選擇。文化軟實力、競爭力,從根本上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精神旗幟,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要體現時代感,二是突出大眾化,三是具獨創性。時代感,也就是要反映時代要求、把握時代主題、引領時代潮流、反映時代精神。大眾化,就是關注大眾訴求,堅持以人為本,貼近生活、群眾,使之具有強大的道義力量和廣泛的社會認同。同時,其表述形式的問題,要盡可能鮮明、簡潔、凝練,使人們易懂、易記、易表達。
第二,要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只有不斷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掃除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才能喚發文化的勃勃生機,它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進行文化體制改革:一是要進一步厘清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界限。自十六大明確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來,文化體制改革是逐層次、全方位的展開,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把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相混淆,政府統包統攬,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因此,應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加強宏觀管理,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自主經營,公益性事業單位凸顯“公益性”,建立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二是要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建設文化強國,人才是關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人這個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對此,首先是按照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形成合理的不同層次的人才隊伍結構;其次是不斷加大對人才工作的投入,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文化人才培養工程,特別要加大對年輕人才、高層次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再次是創造人才成長的環境和機制,不拘一格,為高層次領軍人物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第三,要大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必然是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同時必然是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過程。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過程中,應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為此,應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發展就是一個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強的過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實現文化自強的重要前提與基礎保證。三者相互促進,相互貫通,共處于建設文化強國的偉大實踐之中。堅持“三自”,不懈努力,知行統一,文化強國目標就能實現。
[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張 冉.文化自覺的概念界說與本質特征[J].人民論·學術前沿,2012,01(中).
[3] 董學文.論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N].文藝報,2011-9-16.
[4] 李慶剛.以高度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N].解放軍報,20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