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玲
(張家界旅游學校,湖南 張家界 427000)
中等職業教育是指在高中階段進行的職業技術教育,它是一個國家整體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實施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學校主要有中等專業學校、職業中學、綜合高中等等。但近年來我國中等職業學校面臨招生難題,大有中等職業教育斷檔的趨勢,這是不利于國家整體教育的。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大發展時期,時值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中等職業教育以其“短、平、快”的教育模式,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中等技術人才。
但好景不長,1999年起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開始擴大,帶動了“普高熱”。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步入了日益艱難的境地,招生數量和在校學生數急劇下降。2002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為1037.47萬人,占中等教育在校生的比重減至38.3%。導致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所從事職業的經濟收入較低,無法與普通大學畢業生相比;二是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學生就業層次較低,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進不了政府機關,享有的政治權力有限;三是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學生學職業技術一般只能當工人,社會地位較低。可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學生所從事職業的經濟收入、享有的政治權力及獲得的社會地位是影響學生及家長是否選擇職業教育的主要因素,這也是直接影響職業學校招生難的主要因素。
社會分層是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其內涵是根據社會成員的身份、地位、聲望、財富和權力劃分等級的社會現象,社會分層蘊含著社會流動的動態平衡。社會分層存在于任何社會發展階段,由于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對何種社會資源影響階層地位的認識不同,所以社會分層的標準也不同,社會分層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社會聲望,這三個標準衡量著人們的社會地位。
隨著對社會分層的不斷研究,一些研究者又提出了一系列其他的分層標準,包括受教育程度、消費偏好、家庭背景、職業及待遇等等。當代社會學家布勞和鄧肯等傾向把職業作為社會分層的標準。同時社會階層也具有流動性,表現為個體的經濟地位、政治權利、社會聲望、職業等社會分層標準的可變性,促進社會流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獲得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先賦性與后致性因素。先天的因素主要有性別、家庭出身、長相、年齡以及父母的職業與社會地位等,后天因素主要是一個人通過努力獲得的影響其社會階層流動的條件。在當前高度開放化的社會里,決定其社會地位和實現其社會流動的主要是個人后天努力獲得的條件,而在后天所獲得條件里,個人的受教育類型和受教育程度是最為重要的。教育作為促進社會分層與流動的重要因素,與社會分層,社會流動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
社會分層與教育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系。教育具有促進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功能,表現為通過教育分流使不同的學生接受不同程度與類型的教育,而選擇了不同程度與類型的教育就預示著選擇了在未來社會中處于何種社會分層的職業,進而就預示了學生成長為社會哪個階層的人。
個體接受不同類型和程度的教育,從而與不同的職業和社會、經濟地位聯系在一起。教育不僅促進社會分層,還具有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在當前表現為個體通過接受一定程度與類型的教育,進入更高層的社會階層,提高其社會地位,在此教育成了人們進入某種職業與行業的必備條件,而職業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個體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社會聲望,由此也決定個體所屬的社會階層。
社會分層與流動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是以教育促進社會分層和流動的功能為前提的,表現為社會分層與流動影響人們對受教育類型與程度的選擇。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可以激勵個體接受教育的熱情,人們渴望通過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改變職業以進入更高一級的社會階層,同時隨著社會流動性增強,也給人們向社會更高階層流動提供了機會,然而人們進入何種行業從事何種職業并不是可以隨意選擇的,人們選擇職業的標準主要是經濟收入、社會聲望、政治地位等等,而職業選擇人的最主要的標準是個體的受教育程度與類型。目前在我國,各類職業實際上是運用教育程度和教育類型擔當分類和選擇手段,接受一定程度與類型的教育成為獲得某種職業位置的重要準入條件。
社會分層對各類教育的影響與各類教育的培養目標有關。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直接從事第一線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的初、中級的技術工人,培養后的個體主要是面向生產第一線,與中等職業學校相對比的是普通高中,其培養的學生主要走向是升學,普通高中的學生的升學走向主要是普通高等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養從事基礎的科學、工程技術學、人文科學等研究和開發的專門人才,中高等職業教育則培養在生產與服務第一線從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高級技術人才。可以看出,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與其他類型與層次教育的培養對象面向的職業群是不同的,同時不同的職業群所處的社會階層也就不同。不同職業的社會整體地位也就有先后的不同。同時整體地位高的職業也需要從業者接受較高程度的教育,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擁有較為復雜的職業技能。而職業聲望較低的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也較低些,而知識、技能主要通過受教育獲得的。所以說,要從事整體地位較高的職業就必須接受較高程度的教育。
教育的分層次理論影響著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中等職業教育受其培養目標的限制不能滿足人們從事整體地位(包括經濟收入、所享有的政治權力以及擁有的職業聲望等等。)較高的職業的需求,這是造成中等職業教育招生難的內在原因。普通高校、普通高中的大幅度擴招,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因此在當前人們注重教育社會流動功能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接受高等教育而放棄中等職業教育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我國現有技術工人嚴重不足,僅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解決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的問題,減少社會分層對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的負面影響,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要改變職業教育“終結性教育”的形象,使職業教育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一是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提供多種溝通渠道,開發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學制,提高銜接效益,使之能高效地培養掌握多種技術的技能型人才。通過不斷拓寬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升學的渠道,使職業教育重心逐步上移,提高中等職校的社會聲望,規范招生市場,使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能夠適應市場的需要。二是要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應的招生體制,鼓勵更多的人報考職業學校,發揮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一技之長。中等職業教育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招生體制,才能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三是通過國家制定并要求企業嚴格遵守各種職業的最低工資標準,提高生產服務一線技能人才的待遇,特別是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對于優秀技能人才實行特殊獎勵政策,從經濟待遇上提高技術人才的地位,激勵技術人員不斷地自我發展創新。
社會的發展對人力資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將培養目標從就業準備教育轉向終身教育,以適應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需要。
為了保護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個體的權益,需要改變我國當前職業資格證書認可度不高,就業準入制度控制不嚴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對口率。加快職業教育招生體制的改革是職業學校健康成熟發展的需要,我國中職學校辦學模式單一、籌資渠道不暢、結構不優、招生渠道較窄,大部分中等職業學校仍基本沿襲過去的辦學模式,招生對象基本以初中畢業生為主,這種單一生源渠道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要改變現狀,需要提高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倡導尊重技術人才,營造一種尊重勞動、尊重技術的社會氛圍,提高職業技術工人的職業聲望,形成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社會風氣。
各地要對具有招生資格的中等職業學校進行公開公示,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向考生、家長、社會全面介紹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招生政策、招生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大力宣傳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及取得的顯著成績,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擴大招生規模和提高招生質量,努力解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的問題。
[1] 盧乃天.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芻議[J].職業,2011,(24).
[2] 鄭朝陽.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困難與對策[J].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0,(11).
[3] 馬小剛.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的現狀、原因與對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