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興
(韶關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區域環境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區域吸引外部投資和區域產業布局的重要條件。本文擬以韶關市為實證案例,在對區域環境的內涵、區域環境因子的功能及其研究意義作出分析的基礎上,著重對韶關市區域環境的優勢與劣勢進行探索,目的在于為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規劃提供必要參考。
環境作為主體的外在客觀條件而存在,反映了人類活動與空間因素的關系。區域環境亦是指具有獨特結構和特征,占有特定地域空間的自然或社會環境。廣義的區域環境泛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某種獨特價值的自然因素和經過人工改造的富有人文色彩的社會經濟因素的總和[1]。系統論觀點認為,區域環境是一個含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體系,是某一空間地域的自然作用和人為活動的完整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始終存在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作用與交換的復雜過程。與純自然(地理)環境或純行政區域相比,區域環境更具有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行政區域的分割性、區域系統(社會-經濟-環境)的復合性,以及系統的對外開放性的特點。從分類學的角度來考察,區域環境一般可以分為周邊(外部)環境、區位環境、內部資源環境,以及內部人文(政治、法律、政策)環境等。不同的區域環境在不同的自然、社會和歷史發展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其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影響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把握區域環境的內涵及其特征,乃是我們對區域環境作出科學分析與評價的前提所在。
從廣義上講,凡是對某特定區域內的經濟活動產生影響的各種外部和內部因素,均可稱為區域環境因子。本文就區域環境因子的區位因子、自然環境因子和社會經濟因子等,進行解讀。
1.區位因子及其功能
現代區位理論認為,區位是指某一主體(地理事象)為其社會經濟活動所占有的場所。從這一角度的理解來講,工業生產所占有的場所即為工業區位,農業生產所占有的場所即為農業區位,城市(市域)經濟活動所占據的場所則為城市(市域)區位。在區域經濟學中,區位既可以表現為地理位置,如數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經濟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等;也可以被描述為距離某一個或幾個特殊地點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場、供求、運輸成本等方面的差異問題,如距離城市中心的遠近、離自然資源供給源的距離、各空間位置上的市場供求狀況等所形成的經濟利益差異。美國經濟學家胡佛,在總結經濟區位因素對生產力布局所起的作用時指出:一定空間的經濟區位,其相對優劣主要取決于四類區位因素(子):(1)地區性投入:具體指存在于某一區位、難以從它轉移投入的供應情況(移入原料供應品或服務等);(2)地區性需求:該區位上對不易轉移的產出的需求狀況;(3)輸入的投入:從外部供給源輸入該區位的可轉移投入的供應情況;(4)外部需求:從向外部市場銷售可轉移產出中得到的凈收入情況[2]。在不同的經濟區位上,上述四類區位制約因素不同,而區位利益具有很大的差別,這也就決定了各個經濟區位的相對優劣。人類對自身活動場所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區位條件的好壞。因為區位不僅關系到自然條件,也關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會經濟條件,因而區位對于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通常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它能加速或延緩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
2.自然環境因子及其功能
自然環境(也稱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各種自然因素(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自然環境還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臺和重要的對象。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社會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其中,地理位置決定了勞動的距離成本;地質地貌產生水熱條件的二次分配,形成自然帶的非地帶性分異現象;氣候中的光照、熱量和水分條件,對農業生產和布局更是起決定性作用;自然界的土地、水、生物、礦產、能源等自然資源,更是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財富和物質資源;良好的環境質量是經濟活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礎,是現代經濟活動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經濟活動的最重要生產要素之一。
3.社會經濟因子及其功能
區域社會經濟環境是指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起著重要影響作用的社會經濟因子。一般包括政策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科技信息環境等[3]。政策環境主要指國家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各種方針、政策(如產業結構政策、價格政策、投資政策、環境保護政策等)。政策環境直接影響到一個區域發展某種行業的條件和約束,是經濟活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導性因素。良好的政策環境有利于促進經濟活動的發展。對特定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約束,往往能夠起到對區域功能的有效控制。經濟環境主要是指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礎條件,如交通、市場、能源、資金等。其中交通運輸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是區域與外界聯系的通道。沒有發達的交通,就不可能有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環境是經濟活動生存的空間,是經濟活動價值實現的場所。市場發育完善的地區能夠有效規范和引導經濟活動的健康有序發展;反之,則不利于經濟發展。文化環境是反映區域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和社會進步的象征。科技與信息,作為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構成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的重要條件之一。知識、智力、信息和科技等文化元素,日益成為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第一,區域環境是區域規劃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區域規劃是針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區域環境特征和環境發展趨勢,而對人類自身活動和環境建設所做的時間與空間的科學安排。科學的區域規劃必須是建立在對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科學分析和評價之基礎上的。故此,對區域發展環境進行科學分析與評價,既是區域規劃的前期工作基礎,也是某一區域規劃的具體任務和內容之一。
第二,區域環境是區域發展決策的前提和依據。區域環境不僅為區域開發與建設提供土地、大氣、水、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而且給區域發展提供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市場等各種社會經濟資源。區域經濟發展決策要充分考慮區域的環境狀況和發展趨勢,要分析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限制與約束因素,努力尋求區域趨利避害的結合點,為區域發展決策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各功能區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遵循區域環境發展規律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區域環境是一個具有耗散結構性質的開發系統,它與開發建設區之間有著密切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通過對區域環境的各種影響因子進行挖掘,有助于了解區域的環境狀況和區域經濟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推進區域環境治理體系的規劃與構建,從而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區位比較優勢分析
區域經濟學將區位界定為決定人類活動場所的位置及其各種因素和關系的總合。從能夠發揮對外開放功能、城市聚集功能等方面來考察,目前韶關在廣東省域內的區位條件尚不及廣州(扼珠江入海口、系中國對外經濟往來的“南大門”)、深圳(臨海、毗鄰香港與中國的經濟特區)等沿海發達城市。然而若與粵北的云浮、河源、清遠、梅州等山區市來比較,韶關的區位優勢卻十分明顯。(1)省際邊境及“北大門”的區位優勢。韶關市地處廣東省北部區域,毗鄰湘、贛等省份,粵北地區是廣東省通往內地(湘、贛)的“北大門”,具有出湘通贛、省際聯系便利的區位優勢;一方面可以承擔廣東省與我國內地省份經濟貿易聯系的中轉站和重要通道的職能;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吸納和輻射粵湘贛三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多項功能。(2)雙經濟地帶疊交滲透及珠三角“后院”的區位優勢。一方面,韶關市地處珠三角的外圍(外環)地區,又與湖南、江西等長江中游省份毗鄰,處在以珠三角為中心的華南經濟帶和以長三角為龍頭的長江流域經濟帶的交接部位。在過去,由于南嶺山脈的地域阻隔,華南經濟帶與長江流域經濟帶的交融、合作受到一定的影響;近些年來,隨著“紅三角”、“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戰略的廣泛開展和實施,韶關在倚南接北、產業梯度推進(沿海地區產業向內地推進、長江中游內地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方面的“橋梁”、“紐帶”作用十分明顯。一方面,韶關市又處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區域規劃內的外環地帶,作為珠三角“后院”經濟體的區域特征,進一步得到彰顯[4]。《綱要》的全面貫徹實施,必然帶動韶關社會經濟發展良性快速發展。(3)嶺南亞熱帶自然帶及生態區的區位優勢。韶關市的自然地理區位優勢明顯,大體可從幾個方面來評價。首先,從區域地質與地貌區位來看,韶關地處中國南部重要地理分界線——南嶺山脈中段的南坡,在中國的大地構造上屬于華南褶皺帶(臺地)的一部分。在地質歷史上經多次造山運動,受褶皺、斷裂、巖漿活動和多次間歇性上升影響,以及在流水、風化等多種外營力作用下,形成了獨特的地貌特征,從而構成了韶關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基礎。一是韶關區域在中國地震帶區劃中屬于華南臺地的非地震區,地殼相對穩定,城市工程建設以及其它人類活動的地質基礎比較優越,防震級別相對較低。二是韶關區域(南嶺地區)其大地形成過程中便生成了豐富多樣的礦藏,能為韶關的工業以及其它經濟發展提供礦產資源和能源保障。三是韶關區域山地面積大,山地、丘陵與河谷平原、山間盆地相間分布,地貌類型多種多樣,為生物多樣性和發展多種經濟提供了有利地理環境。四是山地的屏障作用明顯。南嶺南坡北高南低的地勢,是我國南方北上與南下氣流的天然屏障,韶關冬季在冬季風背風坡上,天氣較暖和,無明顯冰雪凍災;夏季又在夏季風迎風坡上,雨水充沛且無干熱風(焚風效應)之災。五是地勢高差大,導致河流落差大,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其次,從氣候帶區位來看,韶關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附近(23°50′N-25°31′N),年均氣溫約20℃ (18.8-20.7℃ ),1 月 均 溫 在 8℃ 以 上 (8.6-11℃),比鄰近的郴州、贛州均要高出3-5℃,無霜期在300天以上,≥10℃的積溫量約6 500℃(6 000-7 000℃),有明顯的由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特征,并具有冬季氣溫偏高、低溫災害偏少的氣候區位優勢。就海陸位置而言,韶關雖然不靠海,但韶關區域往東往南距海的直線距離僅有200-300公里,受夏季風和臺風的影響較為明顯,雨水充沛,且雨熱同期,于作物生長有利,也因此形成較為豐富的水資源。獨特的氣候區位條件,使得韶關地區榕樹生長得郁郁蔥蔥,香蕉能開花結果,棕櫚樹、紫金花等南亞熱帶樹木也能安全過冬。然而,這些景象在相鄰(一山之隔)的郴州、贛州等地,卻是無法看到的。第三,從自然帶區位來看,由于韶關獨特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區位置,便成就了韶關在省域乃至全球自然帶的區位特征。首先,韶關的植被類型均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森林帶,其中北部山區是較為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類型,而中南部地區的植被類型則具有向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過渡的特點。韶關區域一年四季林木郁郁蔥蔥,動植物種類豐富多樣。其次,韶關的地帶性土壤以紅壤和紅壤性土(酸性土)為主,其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40%;山區有黃壤、山地草甸土等土類;非地帶性土壤以紫色土(微堿性或微酸性)、水稻土和菜園土為主;土壤種類繁多,尤其對水稻、茶葉、甘蔗、蠶桑等作物的生長有利。其三,韶關的自然與生態景觀,既有終年郁郁蔥蔥的常綠闊葉林景觀;也有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交相輝映,以及闊葉林與針葉林交相輝映的混交林景觀;還有種類繁多的人工林,以及水稻田園、蔬菜田園、甘蔗田園、黃煙田園等農業生態景觀。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森林帶中,如柚子、李子、枇杷等亞熱帶水果品質好,價位高,而銀杏、巴西果、甘蔗、桑蠶等需要熱量較多的作物,也可作為特色產業來開發。
2.自然要素稟賦優勢分析
由于獨特而復雜區域環境,便形成了韶關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綜合考察,韶關的資源稟賦優勢凸顯在以下幾個方面:
(1)類型多樣的土地資源優勢。韶關市現有土地總面積1.846萬平方公里 (合2 769萬畝),2008年全市戶籍人口323萬人,人口密度約為175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約8.6畝。人均土地面積為全省(約2.8畝)的3.1倍,是珠三角地區廣州(1.4畝)、深圳(1.6 畝)、東莞(2.0 畝)等地的 4-6 倍;在粵北山區以及紅三角地區,乃屬于人口密度小、人均土地占有量較大的地區。其中,人均土地面積分別高出云浮(4.3 畝)、梅州(4.6 畝)、河源(6.8 畝)和清遠(7.1畝)的4.3畝、4.0畝、1.8畝和1.5畝,也高出郴州(6.2畝)和贛州(6.5畝)的人均水平。從土地資源的總量來考察,未來韶關市國土開發利用的空間還比較大。從土地資源的結構和利用狀況來看,2008年全市共有耕地(含果園、桑園、茶園等園地)348.75萬畝,林地2 145.01萬畝,牧草地0.42萬畝,建筑用地(交通和水利水工用地)面積約13萬畝,未開發利用地面積149.4畝(其中荒草地、灘涂、裸巖石礫地、沼澤地、沙地、裸土地等)。其中,人均耕地面積1.08畝,相當于全省人均量(約0.45畝)的2.4倍。此外,韶關的林地面積大(約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6%),未開發利用土地多(占土地總面積的5.42%),市域的生態保障功能強,土地后備資源豐富。
(2)水熱充足的氣候資源優勢。韶關處于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過渡區域,為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型氣候,氣候資源優勢明顯。在緯度地帶、季風影響,以及地形對水熱再分配的綜合作用下,形成韶關豐富多樣的氣候資源。一是光照充足。韶關市的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較大,地面接受太陽輻射光能較多。據氣象部門的統計資料,韶關多年平均太陽年輻射量為99-133千卡/平方厘米。全市年均日照時數為1 550-1 750小時 (2008年為1 543小時,其中翁源、曲江等地日照時數超過1 800小時、樂昌約1 500小時)。全年日均溫≥10℃期間的日照時數達1 250-1 600小時,具有光溫配合好、生長季長、光能利用率高的資源優勢。二是熱量充足。韶關域內日平均氣溫除山區和個別地方偶有0℃以下外,大部分氣溫均在0℃以上。全市日平均氣溫≥10℃的積溫量在6 500℃左右,其中北部區域約6 000℃-6 500℃,而南部的翁源、新豐等地為6 500℃-7 000℃。日平均氣溫≥10℃的平均初日為2月24日-3月9日,終日在12月4日-19日,間隔天數為272-300天。穩定通過12℃的保證率在80%的日期,南部為3月24日-26日,西部和北部為3月27日-4月1日。水稻安全生長期北部地區為211-220天,南部地區為221-230天。韶關發展農業生產的熱量條件優越。三是雨量充沛。受夏季風影響及地形的抬升作用,韶關的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400毫米-1 900毫米(2008年為1 732毫米)。韶關域內雨熱同期,水熱匹配好,發展農業的氣候資源優勢明顯。
(3)人均量較大的水資源優勢。韶關市地處我國東南部的外流區域,河流眾多,市域內集水面積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流,主要有北江、墨江、錦江、武江、南花溪、南水、渝江、新豐江等8條。全市多年地表水資源量(河川徑流總量)為185.2億立方米(2000年數據),其中北江(主干湞江)為148.3億立方米,武江61.2億立方米,錦江為45.1億立方米,渝江為23.4億立方米,新豐江為18.36億立方米,南水為13.4億立方米,墨江為12.7億立方米,南花溪為9.7億立方米。此外,市域內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1 000平方公里河流還有54條,其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達144.8億立方米。全市人均徑流總量為5 734立方米,相當于全省人均水資源總量(2 369立方米)的2.4倍。
(4)得天獨厚的礦產能源資源優勢。韶關既是廣東省最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域,也是廣東省礦產、能源等自然資源的主要聚集地。其礦產能源資源優勢側重表現為:一是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礦產資源。南嶺地區是我國有色金屬等多種礦產資源的富集地帶,故此韶關的礦產資源種類多,分布較廣,儲量較大。目前韶關市已發現的礦產共有88種,分別占全國已發現礦產(162種)和廣東省已發現礦產(117種)的54.3%和75.2%;2008年韶關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5種,分別占全國(148種)和廣東省(85種)的37.2%和64.7%。全市有色金屬礦產探明儲量,銅為64萬噸,鉛為159萬噸,鋅為332萬噸,鎢為18萬噸,銻為7萬噸。探明儲量位居全國前列礦產,主要有鉛、鋅、銅、鋁、鎢、秘、銻、汞、鈾、砷、煤、稀有、積土、螢石、石灰巖、白云巖等16種。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優勢,在廣東省十分凸顯,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稱譽。此外,市域內黑色金屬礦產鐵礦探明儲量為0.47億噸,錳礦為70萬噸;貴金屬礦產銀金屬探明儲量4 464噸,黃金金屬探明儲量4噸多;冶金輔助原料礦產白云巖探明儲量為1.7億噸,黃石為200萬噸,耐火粘土為700萬噸,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硫鐵礦探明儲量為1.7億噸,重晶石為17.6萬噸,砷為4萬噸;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水泥灰巖在全市10個縣(市區)均有分布,花崗巖在南雄、始興、曲江、翁源等縣(市區))均有分布;稀土礦產在乳源(大東山)、曲江、南雄、始興、樂昌、仁化、翁源等縣(市區)有分布;放射性礦產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仁化等地,在全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富甲一方的能源資源。一是煤炭資源豐富。2008年全市煤炭已探明儲量為1.32億噸(2000年曾為1.45億噸),市域內的曲江、仁化、樂昌、翁源、始興、乳源等地均有分布。20世紀90年代年均生產原煤240萬噸,占全省原煤總產量的40%以上,且絕大部分銷往珠三角地區。三是水能蘊藏量大。全市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約180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約150萬千瓦,分別占全省的20%左右;市域內重要的水電站有南水水電站、長湖水電站、泉水水電站、潭嶺水電站等,火電站主要有韶關電廠、坪石電廠等骨干企業。全市年均發電量約100多億千瓦時 (2006年為128.6億千瓦時、2009年為90.8億千瓦時),約占全省發電量總量(2 500億千瓦時)的10%。韶關作為是廣東重要的能源生產和輸出基地,為廣東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資源保障。
(5)堪稱“人類基因庫”的生物資源優勢。韶關優越的水熱條件,以及復雜多樣地表形態,成為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物多樣性 (人類基因)寶庫。一是森林覆蓋率高。2002年韶關森林覆蓋率曾達70.8%,木材蓄積量達6 000多萬立方米,居廣東省首位。2008年受特大凍雨災害影響,森林覆蓋率退至66.1%,然而市域林木綠化率仍達68.9%,均高出全省森林覆蓋率(56.3%)的十多個百分點。二是植物種類繁多。韶關自然環境保護良好,植物資源豐富,且具有起源古老、成份復雜的特點。據統計,全市有維管束植物2 686種,隸屬于271科1 031屬,占廣東省維管束植物7 055種的38.1%。全市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27種,其中一級保護7種(即蘇鐵、四川蘇鐵、南方紅豆杉、水松、水杉、伯樂樹等),二級保護20種(即蘇鐵蕨、桫欏水蕨、福建柏、海南油杉、華南五針松、白豆杉、長柄雙花木、半楓荷、香樟、油樟、閩楠、楠木、野大豆、花櫚木、厚樸、凹葉厚樸、紅椿、傘花木、蟲草等)。另外,韶關有不少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按用途分類主要有:材用植物210種,藥用植物852種,芳香植物79種,油脂植物261種,纖維植物57種,果樹植物441種,拷膠植物28種,淀粉植物38種,綠化植物及花卉42種。韶關市更是眾多竹類繁生之地,是廣東省重點竹類品生產基地。目前全市共有竹類17屬120多種,竹林面積215.3萬畝,立竹量約2.3億根。三是野生動物資源豐富。韶關的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共計有443種,隸屬于34目99科263屬,占廣東省丘陵山區陸生野生脊椎動物608種的72.9%,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有62種,其中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8種(即蟒、瑤山鱷蜥、黃腹角雉、云豹、金錢豹、華南虎、黑麂等),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的有55種(即虎紋蛙、山瑞鱉、大壁虎、獼猴、短尾猴、穿山甲、黑熊、水獺、斑林貍、大靈貓、蘇門羚、斑羚、鴛鴦、鳳頭鵑隼、鳳頭鷹等)。從經濟價值來考察,韶關的野生動物大致可以分為肉用動物、毛皮動物、藥用動物、研究性動物等類別。四是自然保護區面積大。2008年全市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其中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晉級為世界生物圈保護網的自然保護區。此外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2個,其面積達17.9萬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184.6萬公頃)的9.7%。
(6)山清水秀的旅游與宜居生態優勢。地處亞熱帶、南嶺南坡、季風性濕潤氣候的自然條件,自然成就了韶關宜居的生態環境和發展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一是處在康樂型的氣候區內。康樂型氣候即適宜性氣候。研究表明,天氣和氣候是影響人類居住環境舒適度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的氣溫和空氣負離子濃度,又是衡量居住環境舒適度的兩個主要指標。就氣溫而言,對人體最適宜的大氣溫度是18℃-24℃(人體皮膚感覺最舒適的氣溫為32℃)。而韶關市年均氣溫約20℃,最冷月(1月)均溫在8℃以上,日平均氣溫≥12℃的平均天數在220天以上,屬于康樂型的氣候范疇。研究還表明,大氣中的負離子(尤其是負氧離子)不僅對人體健康有利,甚至還有治療保健功能。空氣負離子的產生除了太陽紫外線輻射、雷電等自然力作用外,還包括土壤、動物和植物的生態過程,以及植物光合作用過程的光電效應等生物性發生渠道。后兩種途徑均與森林分布緊密相關。韶關的森林覆蓋率達70%左右,城郊和林區的空氣負離子濃度可達1 000-2 000個/cm3,屬于典型康樂型氣候區。二是山環水繞的自然景觀。韶關地處南嶺山脈南坡,為山地、河谷、丘陵、盆地相間分布的地形區,又有北江(湞江)、武江、墨江、南水、新豐江等8條大河流,以及50多條較大的河流環繞在山地丘崗之間,山清水秀,自然景色優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城市——韶關市,湞江、武江、北江幾條大河縱貫市區,境內的帽峰山、蓮花山、芙蓉山與之交相輝映,“三江六岸”壯麗的山水畫卷,令游客流連忘返。三是城市生態基底保護良好。韶關人們在過去的經濟建設和城市開發中,較好地保護了城區的自然生態,堅持依據山水地形,城市有計劃地自然增長,沒有進行破壞性、攤餅式開發,城市的生態基底和自然環境得到了有效地保護。目前市區的各種環境質量指標均是優等的。其中,市區地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100%,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年大氣優良天數達362天 (2009年)。2008年韶關市區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0.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8平方米。韶關市各縣(市、區)的空氣質量均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的二級標準要求,空氣污染指數小于100的天數占全年天數的比例大于90%以上。近年來韶關市被國家批準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首批6個城市之一)。故此,韶關市以自身優越的生態宜居環境,歡迎四海賓朋。四是宜(迷)人的生態旅游目的地。韶關市南靠珠三角、北倚南嶺、北江上游,自然風景迷人,生態旅游條件優越,早在2001年韶關就被國家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境內有世界地質公園、自然遺產——丹霞山,景象壯觀的乳源大峽谷,始興車八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以及禪宗祖庭南華寺,“粵人故里”珠璣古巷等生態與人文旅游景觀,是珠三角等地山區生態旅游的首選目的地之一[5]。
3.社會經濟基礎優勢分析
全面考察韶關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基礎條件,我們發現有如下幾方面的有利條件及潛在優勢。
(1)國家與廣東省的區域傾斜政策,注入破解山區發展難題的新動力。“十二五”期間,國家和廣東省委省政府將加大對粵北山區扶持和支持的力度,成為加快韶關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制度和政策優勢。首先,2008年底,經國務院通過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8年12月),《綱要》在確定珠三角地區發展的思路和方向的同時,對粵北地區的發展目標與戰略定位也做出了明確指示。《綱要》指出:培育粵北地區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配套基地;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其次,2010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粵北山區工作會議期間作出《關于促進粵北地區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南方日報2010年01月29日)的重要決策。《意見》提出:省委省政府支持韶關建成粵北區域中心城市、廣東制造業基地及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支持韶關振興鋼鐵、裝備基礎零部件老工業基地,打造產業集聚中心,做大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裝備、煙草、生物制藥、玩具、旅游、物流、特色農業等十大支柱產業;支持韶關市高起點建設芙蓉新城,建成以“大丹霞、大南華、大南嶺”為重點的知名旅游目地。同時省委省政府對韶關(及粵北山區)在項目安排、財政轉移支付以及資源和生態補償等方面,均給予有力支持與政策傾斜。無疑,這對于韶關市破解發展難題、加速市域社會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2)市域經濟加速發展,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夯實。資料表明,進入“十一五”時期以來,韶關市正處在一個社會經濟加速發展時期。一是經濟增長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2006-2009年韶關市連續四年經濟增長速度超過10%,即分別為14.7%、14.9%、10.6%和10.1%。;200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71.73億元,工業生產總產值為603.20億元,外貿進口總額達到6.15億美元,財政總收入達到108.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40.6億,實際利用外資為1.89億美元,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 95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5 338元。目前韶關財政總收入、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工業利潤總額等多項指標均排在全省山區市首位,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全部實現超億元。二是投資實現跨越性增長。近幾年來韶關市在投資和重點項目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呈現出兩大亮點。首先是固定資產投資在2008年(總量283.79億元)增長30.4%的基礎上,2009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到356.50億元,同比增長20.4%,增速排全省前3名。其次是重點項目建設投資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2009年連續兩年列入省重點項目建設計劃的項目數排第3位;2008年重點項目年度投資規模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31.5億元。2009年重點項目投資完成額為192.86億元,增幅達31.8%。三是一批重點建設項目落戶韶關。近幾年來,諸如韶關核電廠(總投資400億元)、樂昌峽水電站(投資50億元)、廣東低中放固體廢物處置廠項目(已選址)、華電集團熱電冷聯產項目(已選址)、風力資源開發項目(已選址)、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已進行可行性論證)等一批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紛紛落戶韶關,為加速韶關市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3)金融存量資本增大,資本要素形成巨大的支撐力。據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韶關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本外幣)達到794.40億元,比2008年的674.42億元增長了15.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本外幣)320.02億元,比2008年的221.29億元增長了30.9%。2009年全市證券交易額達到1 395.4億元,比2008年的738億元,增長了47.1%。市域金融資本存量增大,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
(4)交通通訊設施不斷改善,運輸流通能力得到提升。韶關地處粵湘贛三省交界地,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南嶺重鎮、粵北區域交通中心的重要戰略地位。歷史上這里是通江達海水上交通樞紐;現在這里鐵路、公路和航運運輸網絡完善,交通四通八達。鐵路運輸方便快捷,國家京廣運輸主動脈每天有200多次客貨運列車在此通過、停靠或始發;韶(關)贛(州)鐵路、韶(關)柳(州)鐵路的拉通,將加速韶關對外的聯系。公路交通日臻完善,京珠高速公路、105、106、107國道縱貫境內南北,323國道橫穿東西;韶贛(州)、湘深(圳)、汕(頭)昆(明)、大(慶)廣(州)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設進程。內河航運條件優越,從韶關港到香港屯門港全程260海里,集裝箱貨輪可在24小時內直達。珠三角規劃《綱要》已把韶關列入廣州兩小時工作圈和一小時生活圈;國家鐵路客運快專線——武(漢)廣(州)鐵路客運線貫通通車,韶關至廣州的車程只需45分鐘。
(5)老工業基地堅實基礎,發展現代工業的條件優越。韶關作為傳統工業的老工業基地,其工業基礎雄厚。計劃經濟時期,韶關(主要是韶關市區)就是中國華南重工業基地,有較好工業基礎。韶城的工業中路、工業西路、新華北路、新華南路、南韶大道(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馬壩等地,均是韶關的重要工業區。舊中國韶關就能生產飛機,改革開放初期韶關就能生產計算機,現在境內的鋼鐵、有色金屬冶煉、電力、小型拖拉機、礦山機械、機電、電子、生物制藥、精細化工等,仍然是韶關的重要工業部門。此外,境內的沐溪工業園區(省級)、莞韶(南雄)產業轉移園、武江科技工業園、曲江經濟開發區、湞江中山工業園、乳源工業園、樂昌產業轉移園、始興產業轉移園等一大批現代工業園區,已在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創新科技產品、增加出口創稅、壯大市域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2009年全市工業生產總值達到603.20億元,工業增加值(201.92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3%,占全市第二產業生產總值(233.77億元)的86.4%。目前,韶關鋼鐵集團公司鋼年產量已突破500萬噸,躋身世界鋼鐵企業100強之列;韶關冶煉廠鉛鋅冶煉年總量已達30萬噸,韶鑄集團是全國最大的鑄鍛件專業生產企業之一。韶關發展現代工業(先進制造業)的基礎條件優越。
(6)勞動力與教育資源充裕,人力資本要素形成新的活力。韶關市社會勞動力總量達141.9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92萬人,城鎮勞動力49.9萬人。職業技術教育發達,是廣東省重要的高中等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培訓基地。全市擁有2所普通高等院校,2009年全日制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91萬人,其中,韶關學院(粵北韶關、清遠、河源三市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有19個二級學院和教輔部門(設有47本科、32個專科專業),有30多個研究機構,有教授80多人,有博士、博士后學歷者70多人,有在校學生2萬人。此外,韶關境內還有37所中等職業學校 (其中12所為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09年各類職業技術學校(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在校生達12.3萬人,全年短期技能培訓人員2.81萬人,勞動力輸出 (向市外)33.26萬人。教育、技術與勞動力資源充裕,為市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智力和人力資本要素支撐[6]。
綜合考察韶關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區域環境條件,我們不難發現,市域區內尚存在著多種制約著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其一,內地山區,內外通達性的羈絆。韶關市地處粵北山區,一些地方屬于地勢高亢的中高山地,有的則處在山地間的河谷和盆地中。這種內地山區的自然環境,在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便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與沿海地區相比,內地缺海運條件,進出口貿易要通過“過境貿易”或“轉口貿易”來實現。而與平原地區相比,山區又往往平地和耕地較少,土地坡度較大,發展經濟和對外聯系困難較大。相對而言,這樣的區位條件給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以及物流、商貿等經濟活動,都會帶來諸多的不便。
其二,水運優勢喪失,鐵路“中轉站”退變為“通道”。歷史上的韶關(今韶關市區),主要是依托發達的水運發展而興盛起來的,2000多年以來韶關就是廣東境內三大內河港口(包括廣州、肇慶)之一。韶關也是全國最早通火車的城市之一,1916年5月穗韶鐵路就建成通車。20世紀的抗戰期間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改革開放初期,韶關的民用航空事業也有發展。長期以來,韶關就是全國區域性的水運樞紐、鐵路運輸中轉站。然而,近些年來隨著京珠、107等高速、高等級交通干線的相繼開通,人們選擇了走旱路,而放棄了水路。因此,昔日的武江、北江(湞江)水運已不再是韶關的優勢了。20年前(1987年)南嶺屏障大瑤山隧道群鑿通,韶關至郴州的路程由過去的數小時,縮短為1.5小時,以及于2010年開通的武廣快速列車正式營運,韶關至廣州的車程已縮至為45分鐘。人們已不再把韶關作為中轉站了,而僅以交通通道的現實呈現在人們面前。
其三,處在大都市區域發展的“陰影”區內。現代區域開發理論認為,在極化作用下,現代大都市(國際國內區域性經濟中心)一般會得到快速發展,它就好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照耀著遠方。然而,在燈塔的周圍就有一些陰影區。由于燈塔的光輝,其周邊地區則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改革開發以來,廣州、深圳等國際大都市(即珠三角地區)的迅速崛起,逐漸成為人們眺望的“燈塔”。相對而言,珠三角外環的韶關等城市,卻處在它們的巨大陰影區內。近一、二十年來,由于廣州、深圳等現代大都市的巨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便把其周邊韶關等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給“淹沒”了。在改革開放中,一些人已經記不得韶關這座歷史古城、工業重鎮了。比如說,近些年來從廣州火車站往北發的客運列車,均以廣州居民的生活起居時間為標準,故在韶關站幾乎沒有在上午10點鐘以前北上的客運列車;又如人們導購貨物會直接選擇去廣州、深圳等規模更大的市場,而往往會忽視其周邊地區的韶關等市場的存在。顯然,韶關要打造區域品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便會有一定的困難。
其四,資源型城市面臨轉型期的陣痛。資源型城市是城市體系中的特殊群體,是世界城市發展中的一種重要模式。這類城市主要是因自然資源的開采而興起或發展壯大,也因資源的減少或枯竭而停滯甚至衰退。目前我國共有資源型城市118個,其中有四分之一的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資源枯竭、城市衰退的問題。在全國資源型城市的名冊中,韶關市便是全國118個資源型城市中的12個有色冶金資源型城市之一。通常,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過于單一,隨著資源萎縮和枯竭,城市衰退不可避免,轉型便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意味著一大批資源型產業(或產品)被中斷或替代轉型,一大批企業被關停轉向,甚至一大批產業工人面臨著下崗再就業的嚴重問題。近些年來,隨著韶關市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新要求,區內一些資源型企業、有污染的能源或化工企業,將進一步被關停轉向。如韶關城區附近的大塘、芙蓉山等煤炭開采業,依托芙蓉山采掘礦石的韶關水泥廠、韶關建材廠等企業,均被相繼關閉或轉向。傳統產業轉型或升級困難大,產業工人安置和再就業的任務艱巨,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轉型的巨大挑戰或陣痛。
其五,市場經濟發展滯后,區域競爭力有待提高。韶關市作為共和國計劃經濟時期的重工業基地,長期以來就以國有經濟占據主導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對國有經濟(主要是國企)進行了改革和調整;但老工業基地的體制性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少數國有、壟斷企業仍然是韶關市國民經濟的主要部分。而相比之下,以私營、個體和外資為主體的民營經濟的發育卻十分有限。以武江區為例,2008年在全區規模以上的63家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共有38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60.32%;私營企業、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僅有25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39.68%;而其中的煙草制品業、電力生產及供應業兩大行業,實現工業生產總值44.36億元,占全區占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生產總值的78.9%,其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和工業增加值三項指標,分別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71.5%、84%和80%。可見,傳統壟斷行業仍是全市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這種以國有成分、壟斷行業占主體的區域經濟實體,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是缺乏區域競爭力的。
:
[1]王發興.區域經濟的理論與實踐[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4.
[2]王發興.地方經濟發展論[M].廣州:廣州出版社,2010:3.
[3]崔功豪,魏清泉.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4]王發興.經濟區位與市域區位優勢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1):99-101.
[5]盧中強.韶關自然災害史[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22-24.
[6]韶關市統計局,韶關調查隊.2009年韶關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韶關日報,2010-0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