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海華 余 華
(1.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3;2.中共鄂州市委組織部 湖北 鄂州 430060)
文化這一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文化這一概念術語的本源詞是“培育、養育”(cultivation),因而文化在本質上就具有傳承性。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強化社會整合等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內容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文化傳承既是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也是現代大學的崇高使命。而作為現代大學主體的大學生群體在其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文化層面的傳承使大學生群體既吸收了社會主流文化的精髓,又直接為社會創造和更新了文化的內容,成為推動社會文化前進和發展的重要“內核”和杠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社會文化發展的水平。
當前,我國處于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的急劇變遷導致文化傳承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尤其是體現在人生觀、價值觀處于正在樹立、成熟過程中的大學生群體中。由于受到社會急劇變遷及其帶來的價值觀念轉變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群體易于陷入文化傳承的困境中。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階段,社會轉型并不僅僅意味著經濟方面的轉型,同時也包括文化的轉軌,因而經濟轉型與文化轉軌在現階段不可避免地同時進行。但是,由于兩者之間屬性上的差異,轉軌的速度往往是不一致的。文化從最廣義的層面而言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文明和非物質文明成果的總和。于是,市場經濟便如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新興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是隨著大眾社會的興起而形成的、與大工業生產密切相關、以大眾傳媒為主要傳播手段、進行大批量文化生產的,一種主要服務于大眾消費娛樂的文化形態。它以消費、消遣為基本特征,并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的,其“產品”主要包括商業影視、流行音樂、暢銷書刊、廣告、時尚等。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社會思潮相繼傳入,甚至一些相互沖突、相互對立的社會思潮也一并涌入。大學生群體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價值選擇,價值沖突越來越激烈,似乎陷入了馬斯洛所謂的“舊的神祀紛紛離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時代”[1]。這就導致大學生群體出現無從選擇的危機,導致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意識淡漠。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一些西方言論,諸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國界消失”、“人權高于主權”等,嚴重混淆著大學生群體的視聽,甚至認為國家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而逐漸消亡,嚴重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多元文化的沖突,使大學生群體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受到削弱,他們追求個人利益的意愿日益強烈,集體觀念和整體觀念日益淡化,甚至導致了個人本位主義、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滋生、蔓延。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群體的經濟力量支配力迅速上升,而價值觀念中代表道德力量的理想支配能力卻不斷下降,因此,在多元文化相互沖突的影響下,一些大學生審美趣味感性化,崇尚媚俗時尚,漠視經典藝術,審美品位低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與他國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同時也帶來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我國為順應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對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豐富了我國文化的內涵,增添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在一定意義上推進了中國文化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但是由于文化是一切制度與行為的基礎,每個國家的文化建設內涵及要求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要把握好文化前進的方向,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但是,由于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清,阻礙了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承。
在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大眾傳媒每時每刻都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沖突的觀念、意識、生活情趣、行為方式等信息輸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青年文化中積極的和消極的,隱形的和顯形的種種影響也充斥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這難免會造成大學生群體的判斷和選擇困惑,但同時也塑造了大學生群體獨特的個性,形成了大學生群體獨特的品質。
縱觀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大學生群體在變革過程中不乏對抗與反叛的表現。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變革趨于平穩,主流文化的寬容度日益提高,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和現象日益適應、容忍和理解,加之主流社會的非政治化影響,大學生群體文化與主流文化逐漸融合,對抗性大大減弱。隨著大學生群體逐漸擴大自主選擇服飾、音樂等消費形式的自主權,大學生群體文化不再以政治理念和社會想象為主導,逐漸轉變為以宣泄為主。網絡在這一大學生群體文化的轉變過程中,起著催波助瀾的作用[2]。由于它以信息收發為核心,大大滿足了大學生群體交流和娛樂的要求;同時,由于它與現實文化依然存在一定的距離,滿足了大學生群體宣泄各種情緒的需求。這在“玉米”、“春哥”、“信春哥不掛科”,“信春哥得永生”等網絡語言中得到了體現;在“芙蓉姐姐”、“犀利哥”、“鳳姐”等人物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驗證,以這些語言和人物為表現形式的網絡文化不僅滿足了大學生群體宣泄的需求,同時,他們一再受到熱捧本身也說明大學生群體內宣泄文化的形成。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轉型進入了急速發展的快車道,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群體作為現實社會的未來建設者,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日益加深,國外各種文化觀念開始大量引入我國,大學生群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沖擊。由于成長環境的差異,大學生群體所吸收的文化觀念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有些是完全相反的。他們通過網絡等非傳統媒介的形式,在廣泛而全面的交往和相互影響下,更加深了這種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這種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導致大學生群體無法在各種樣式的文化中找到一種或幾種主導性的大學生文化樣式。大學生群體文化開始表現出個體意識、不確定性、差異、斷裂、無主導、異質性等特征。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網絡等多種傳媒的進一步普及,大學生間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頻繁。他們喜歡新潮發型、服飾、網絡游戲、hip-hop文化、蹦迪、追星、抽煙、吸食刺激性物品、逃課、單身主義、未婚同居等等,所有這些都表明大學生群體已經進入自我表演的角色。如上文所述,大學生各種行為方式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要向社會表達些什么,也不再是創造與改造現實的實踐活動,而是要把某種情緒宣泄出來。
大學生注重自我表演性的特質在當今諸多行為方式中體現出來,如在“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等大型選秀節目中,大學生群體都占據了相當大的部分。大學生群體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好好學習,同時他們也開始參與到各種各樣活動表演中來以展現自己。以上種種情況,不論是積極參與的選秀活動,還是消極參與的網絡游戲,都說明大學生已經開始注重自身的表演,他們已經開始參與到現實生活中,開始創造屬于大學生群體的獨特文化。
當代社會的迅速發展及其導致的社會環境的變化賦予了大學生群體以獨特的個性,這些獨特的特征不僅適應了時代的發展,而且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不良文化的影響,促進大學生文化傳承作用的實現。
低俗大眾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廣為接受的現狀,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群體缺乏文化積淀的現狀。加強高校審美藝術教育,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理論,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理想就成了克服這一現狀的理性選擇。但是,要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我們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大學生群體的獨特特征。
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來積極地加以引導,使大學生群體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要突出教育內容的“高品位”,要以低技巧要求的方法,引導大學生領悟優秀文藝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使他們受到高雅藝術美的熏陶。二是要突出教育的感性、情感特征。教育不僅是用感性、情感的形式來教育學生,而且是對學生的感性、情感進行教育。三是要把對大眾文化的分析和評價納入教育內容中,提高大學生的鑒別力和批判能力。通過以上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克服大眾文化的影響,把握正確文化的方向,有利于大學生群體的文化傳承。
當代大學生群體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外界誘惑,他們也越來越趨向于多元發展的道路。社會轉型時期文化多元化的趨勢,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信念、心態等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于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當代大學生群體來說,進行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教育,不僅是大學生多元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更是我國在新時期發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只有積極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化文化認同,才能使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的擠壓和沖擊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正確的多元發展。其次,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能夠為大學生的多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價值觀指導和支持。因此,通過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學生群體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以正確的價值觀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戰。
大學生群體具有很強的求知欲,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因而他們能夠很快的接受新出現的事物,并參與到新事物中來。隨著網絡等媒介的日益普及及其影響的擴大,大學生群體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因此他們的知識來源遠遠超過了以前的任何一代人,給中華民族的文化的傳承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是,由于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表演需求,他們在吸收新文化的同時也會積極的參與到文化的實踐中,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實踐中他們能夠分辨文化的優劣,有選擇地吸收先進的文化要素。所有這些文化觀念造就了一代知識豐富的大學生,他們既熱衷于表演,同時還受到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和外來先進文化的熏陶,具備了創新傳統文化的基本能力。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們有能力進行創新地傳承傳統文化。
[1][日]佐藤學著.鐘啟泉譯.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馬驥.網絡文化條件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EB/OL].http://www.stuln.com/qndygz/thih/,2009-10-12.
[3]宋雪霞.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與大學生全面發展[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8(2).
[4]黃志凱.論大眾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