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波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72)
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現實的挑戰,提高了人們對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視程度。在當今中國,人才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社會生存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競爭。社會適應能力的動力源于社會實踐活動,人們總是習慣地認為社會適應能力僅僅從社會實踐中獲得,從而忽視了對理論的研究。但成功的社會適應既需要有理論的指導又需要有豐富的經驗,本文試圖圍繞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系列問題展開理論探討。
個體的發展是否成功,社會適應能力就是這個人最明顯的標志。成功的社會適應既可以實現社會價值,又可以實現個人價值;可以促進社會發展,優勢互補;可以改善關系,廣交朋友,相互幫助。成功的社會適應不僅僅靠靈機一動、隨機應變、時來運轉而取得的,這種能力需要掌握和應用個人的綜合素質、在實踐中檢驗人的全面發展為條件。實現“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使大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社會期望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成為適應社會的成功個體也是社會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應當創造的環境。
和諧社會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和諧統一的社會,我們所要建立的和諧社會應當是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反而推之,和諧社會為人與社會的和諧提供了外部環境的和諧,而人與社會的和諧前提是實現人自身、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良好的社會適應也即是人自身及人與社會和諧的體現。當代大學生融入社會是一項實踐性非常強的活動,對大學生自身的實踐與適應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大學生在融入社會之前,應當盡可能多的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提高自身適應社會的各種素質,包括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及文化素質等等。
大學生社會適應指的是高校大學生在畢業離開學校走入社會階段,通過社會互動,努力與社會達到一種和諧狀態的一個角色轉換過程。它也包含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的各種適應,如學校生活環境的適應、學校學習環境的適應、學校人際環境的適應等等,并在大學期間找到和社會的銜接點。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在學校和在社會生活中為達到與所處環境的和諧狀態而必須具備的一種綜合能力。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涉及適應時代、適應大學校園生活和從學校走向社會順利發展等三大環節的能力,包含適應知識經濟、適應市場經濟、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適應大學環境變化、增進心理健康、學會學習、素質發展、樹立正確擇業觀、就業觀、實現角色轉換和從業后順利發展等具體能力。
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追求以形成和諧人際環境基礎上的“大同”社會,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和合”文化精神,對于營造和諧寬松的人與社會相適應的和諧氛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中存在的“適應問題”一般發生在兩個階段:一是入學的初始階段,二是就業后。前者屬于如何適應大學新生活的問題,后者屬于如何適應社會的問題。入學后的“適應問題”,通常表現為不會自主地進行學習、獨立生活能力差、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差。大學教育是專業教育,大學畢業后絕大多數學生隨之要就業,如何就業和如何適應新的職業生活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個 “適應問題”。有研究者在調查了解過程中,發現有20.9%的大學生感到社會變革快,難以適應;65.9%的大學生感到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前途未卜;有48.9%的大學生感覺目前的心態壓抑;有45%的大學生感到空虛;有34.3%的大學生感到煩躁。[1]國內也有研究者對大學生畢業后的社會適應情況做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在工作單位感到最不滿意的前三項分別是知識不夠用、能力不足、同事不友好等,分別占所調查人數的44.2%,17.4%和11.1%。在適應的能力方面感到不足的占61.6%,這說明有過半數的大學畢業生感到自己的專業素質還不過硬”。[2]國內許多相關調查結果都表明,大學生在校期間需要加強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在校大學生要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首先在內因上必須與社會環境達到和諧的境界,即調整好自身的心態,與社會相融洽。在人與心靈的關系上,主張內心和諧的狀態,即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追求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厚德載物”的境界,推崇人身心內外的和諧,倡導積極處世的心態和為社會奉獻的精神。
有研究認為,青少年的不適應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和社會支持因素。青少年不適應問題的產生除了受到自身人格特質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無論是個人和家庭的因素,還是學校和社會的影響,都會影響其對一般社會情境的人際問題解決態度,進而影響學校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關系與自我適應。因此,我們從相關研究中可以得知,影響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因素、人格因素、社會支持因素和自我效能感因素。[3]也有研究認為影響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因素為:社會環境因素、個人人格因素和自我意識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個人的社會經歷等因素都與個體的社會適應行為的水平和因子表現有密切的關系,表明這些社會因素對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行為有重要的影響。”“社會適應行為與人格有較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與良好社會適應行為相關顯著。”“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與社會適應行為顯著相關,與良好社會適應行為呈正相關,與社會不良行為呈顯著負相關。”[4]雖然這兩個研究的樣本是澳門的中學生和廣州的中學生,但是作為大學生,同樣是青少年,因此這兩個研究對本文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社會和諧與人的自由才能的發揮和人的全面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注重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從而達到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聯合體”。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把未來和諧社會定義為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未來的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的社會。[5]
要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也要在高校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之間形成合理有效的社會適應的實現路徑,如在大學生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上,必須將個人的專業特長、個人優勢與社會人才需求的情況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實現個人目標與社會資源的無縫對接,真正將社會適應調整為一種最佳的融合狀態。那么,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是指人際關系,一個人能否積極和諧地與他人相處。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生在世,誰也少不了與他人交往,交往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要,即“我為全社會出一些力”。[6]
一個人如果能夠正確把握自己,并不斷追求高水平的生活狀態(包括物質生活狀態和精神生活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這不僅使自己的物質生活,包括道德、文化、思想修養在內的精神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而且也將全面增加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承受能力,形成一個健康的人生。所以,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和發展,心理健康是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和條件。
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大學生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和他們之間進行溝通交流與對話,因此需要了解不同的人在行為上的不同特點,以及人與人之間、群體與個人之間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同時,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日益加劇,大學生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闊,對其社會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
社會實踐活動中少不了沖突,因此大學生如何應付沖突是他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大學生應當在社會實踐的積累中逐漸了解自己的氣質和性格中的優點與不足。同時,努力改變自己不良的氣質與性格特點,使自己的個性接近適應社會的角色要求,既不能太沖動,也不能太溫順。
從事社會實踐活動,難免要碰釘子,不如愿的情況經常發生。有些大學生,一遇到挫折或不順,就垂頭喪氣,這是缺乏應付挫折能力的表現,也是談判素質不高的表現。正確的態度應市沉著冷靜,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找出新的談判方案。許多事實也證明,缺乏足夠的進取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就難以成為真正適應社會的成功個體。
社會適應技巧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經驗總結,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也是當代大學生不斷探索、歸納總結的結果。僅憑個人的社會實踐總結,需要較長的時間,而通過集中培訓、教師講授、經驗交流、案例討論,則能使大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掌握社會適應的相關技巧。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只是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有研究表明,一個成功適應社會的個體,在他的知識結構中,80%是畢業后通過各種途徑,其中主要是通過自我學習獲得的,只有20%是從前在學校掌握的。因此,自我學習是大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這包括確定目標、博覽群書、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等等方法,也是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有效路徑,我們稱之為“實踐——認識——再實踐”[7]的提高方法。
社會適應是社會實踐活動中人與人之間智慧的較量,大學生要較好地適應社會,除了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及文化素質等內容。真正適應社會的個體應該是一個深刻理解社會、人生,具有深刻思想和良好心理素質的人;不僅應該有認知和適應能力,而且要賦予這種能力以機智、敏感、沉著、審慎、堅強、幽默、風趣的風格。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實現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更好地將自己的個人夢想與“中國夢”完美結合,適應社會需要個體內因與外因結合起來,只有內外因共同起作用才能實現成功地適應。當代大學生必須要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將自身實際與工作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緊密聯系起來,刻苦學習、不辱使命,向社會、向國家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1]笪學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 [J].河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6.
[2]王學臣,牛慶忠.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狀況調查[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4.
[3]王家強.青少年社會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5.
[4]聶衍剛.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3.
[6]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2.
[7]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