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艷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目前,在大學校園中流行一種“考證和考研熱”,認為證越多越好,其不知在考證同時也要增強自身的各種實際操作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考研是這幾年隨著就業壓力增大和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增加而變得火起來,但逐年考生劇增使得研究生就業也出現了困難。考證和考研有用,但不是最重要的。有證和高學歷不能證明你就會實際操作,你的能力是最重要的,用人單位要的不是你的證和高學歷,要的是你的實際工作能力為它創造效益,“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看來不無道理,拿出我們考證和考研的時間多到社會上去打工、兼職、實習和工作,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親自執行,能力是大學就業的第一競爭力,通過實踐得來的各種能力會得到更多用人單位的認可。
當今,職業生涯規劃是個時髦的話題。它的一出現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很多高校每年都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吸引了無數學子的熱情參與,撰寫職業生涯規劃書,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和目標,明確自己"我能干什么?"、"我選擇干什么?"等問題,使理想可操作化,為介入社會提供明確方向。而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不是首先坐下來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而是拿著簡歷與求職書到處亂跑,結果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資金,到頭來感嘆招聘單位是有眼無珠,不能“慧眼識英雄”,嘆息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實際上未雨綢繆,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認識與明確的目標之后再把求職活動付諸實踐,這樣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經濟、更科學。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對未來成功就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就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世紀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學生創業熱潮開始波及中國,成千上萬的高校學生投身其中,一時間,創業成為大學生就業和成才的新捷徑。盡管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存在著種種問題,但對大學生來說,自主創業仍是一條不錯的發展途徑,關鍵是要正視問題,并找出癥結所在,然后對癥下藥。有的大學生上學時擁有自己的發明創造和專利,這是可以創業的資本和科技,要有膽識,信心,恒心和毅力,聚集創業團隊合作合伙經營,實在不行回鄉發展,農村也是創業的大舞臺。
面對近年來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型招聘會的簽約率低,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意識到,坐等用人單位到學校來“慧眼識英雄”顯然是不現實的,他們除了通過網絡、信函等方式自薦之外,不少畢業生更是勇敢地走出去,直接到用人單位去上門自薦。上門自薦是一次成功的自我推銷,推銷出去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品格,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善于把握機會的人,機會隨時與他有約,不離不棄;有耐心和韌性的人,機會就不容易從身邊溜掉。
連年的擴招使得中國高等教育已實現由“精英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的時代轉變,2006年5月教育部把大學生定位為“普通勞動者”。但近年來,由于傳統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仍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尤其是家長的觀念不能適應就業形勢的變化。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勇敢地面對現實,擺脫“鐵飯碗、好單位、一步到位思想、大城市思想”,建立科學的就業觀,調整就業期望,在正確判斷形勢的前提下適度選擇,以多種方式努力實現廣泛就業。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成為普通勞動者,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專業技術人才在未來幾年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其中,就業缺口最大的,即未來十年最容易就業的5大專業包括:民航服務學、材料學、精算學、機械學和護理學。
行業現狀:中國民航總局局長楊元元在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上提出,到2020年中國將再新增2600多架飛機,民航總局將超過5000億資金流向機場建設。目前國際民航平均人機比是100:1,而我國民航業平均人機比是200:1。這意味著,僅以國際民航水平計算,未來20年我國至少需要民航類人才50至70萬人。
就業前景:2010年,根據全國各高校就業率數據顯示,民航相關專業平均就業率高達96%,成為最熱門、就業率最高的五大專業之一。記者僅在北京國際經貿學院民航管理學院,就見到南方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廈門航空等國內航空公司相繼展開了大規模的招聘活動;一些民營航空公司更是展開“人才大戰”,高薪挖角,民航人才爭奪戰已經打響。
包含專業:民航運輸、空中乘務、航空服務、航空特種車輛維修、空中交通管理、空中乘務、飛行技術、民航商務、航空通信技術、空中交通管理、飛行制造技術、航空機電設備維修、民航安全技術管理等。
代表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國際經貿學院
行業現狀: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保險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發展,對精算人才的客觀需求應運而生。精算學在保險、金融、投資和各類風險管理等許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目前,精算師是國內各大保險公司爭奪的焦點。
就業前景:精算師是保險業的精英,是集數學、統計學、經濟學和投資學等各類知識于一身的保險業高級人才。目前,我國僅有百余名精算師,精算人才奇缺。每年高校畢業的精算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未來十年,精算人才都將處于供小于求的情況。
代表院校:湖南大學
行業現狀:材料學是研究材料化學組成、組織結構、工藝、性質和使用性能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應用基礎學科,主要任務是為材料設計、制造、工藝優化和材料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學依據。材料學與高新技術產業關聯度密切,產品市場全球化特點突出,其后續產業鏈的發展空間也十分廣闊,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
就業前景:我國對材料人才的培養比較重視,但材料學專業涉及國民經濟發展的多個領域,以稀土專業為例,開設這一專業的內蒙古科技大學、江西理工大學等利用優越的地理條件,使稀土專業得到快速發展。因此人才市場對材料學人才的需求是持續增加的。
代表院校:天津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
行業現狀:近年來我國大型工業逐漸在復蘇,社會對于精通現代機械設計與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漸增大,像北京交通大學機械與電子控制工程學院的就業率,近幾年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學生一次就業的結構和地域都非常好。
就業前景:機械類專業不僅具備廣度適應性,比如在設備維護、數控維修、環保設備設計等領域的應用。同時,還涉及不少交叉學科,通過這些知識的積累,可為跨專業、跨行業就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今后一段時間內,機械類人才仍會有較大需求,具有開發能力的數控人才將成為各企業爭奪的目標,機械設計制造與加工專業人才近年供需比也很高。
包含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汽車服務工程、制造自動化與測控技術、微機電系統工程、制造工程、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等。
代表院校: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東南大學
就業前景: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秘書處副主任湯海山提供的數字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研發人才缺口50萬,維修人才缺口80萬。湯海山說,未來十年包括汽車研發人才、營銷人才、維修人才、管理人才,將處于全面緊缺狀態。
代表院校:目前在高校中開設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的院校有: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工學院等。
第一個趨勢:從就業地域城市看,有從“大”到“小”的趨勢。由于2011~2020年的十年間,全國可增加普通高校畢業生6600萬人以上。所以,可以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容納普通高校畢業生的能力有限。因此,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區域必須向省會城市、地級城市、縣級城市乃至鄉鎮等基層延伸。國家必然采取政策措施,引導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漂族”、“蟻族”等群體大多數將放棄在大城市發展的念頭,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地域工作。
第二個趨勢:從就業行業所有制看,有從“公”到“私”的趨勢。目前,屬于“公”的性質的行業主要有公務員、國有企業、國有事業單位。今后,公務員的招錄主要找有基層經驗的“鄉村干部”; 國有企業要“減員增效”; 國有事業單位要改制。況且屬于“公”的性質的行業受嚴格的編制限制,指標局限在補充自然減員,并且有比較高的學歷準入門檻。有些大學畢業生從畢業起,就沒有機會進入屬于“公”的性質的行業。因此,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行業必須向非公有制企業延伸。有些人或許“先就業,再擇業”。有些人或許產生自己創業的沖動。
第三個趨勢:從比較收入水平看,有從“多”到“少”的趨勢學歷高的收入高。在公有制單位,從業人員的收入與學歷相聯系。在私有制單位,從業人員的收入與績效聯系。有些崗位,學歷高的工作業績與學歷低的工作業績差距不大。私有制單位用人不是辦福利院,也不是辦政策性虧損企業。因此,在雇員創造的價值必須大于工資的環境中,學歷有時不占優勢或不占明顯的優勢。因此,私有制單位一般不會給大學生高工資福利待遇。在私有制單位工作的大學生越多,大學生平均工資水平可能越低。
第四個趨勢:從單位就業時間看,有從“長”到“短”的趨勢培養人力資源(勞動者)的教育具有優先發展的特性。高等教育招生的專業與未來人力資源(勞動者)的就業所需的專業不可能完全吻合。有些畢業生就業時,專業與用人單位不對口或者不完全對口。這樣,就難免有不適應或不完全適應的問題。在公有制單位或許可以轉行業(享受平均工資待遇)。在非公有制單位,不適應可能低工資待遇。這樣,就容易出現辭職跳槽現象。過去,職工在一個單位工作到退休。如今,職工在一個單位工作時間不確定。大學畢業生醫生就業的單位可以是若干個。在某個單位工作的時間比過去短。2010年2月21日,中國教育報(記者 儲召生)《"職場新人"跟蹤調查顯示大學生跳槽緣于薪資偏低》:由麥可思公司與人民網教育頻道共同完成的“2009屆大學畢業生‘職場新人’月度跟蹤調查”今天發布1、2月份調查結果。調查發現,薪資福利偏低為2009屆大學畢業生離職首要原因,廣東、上海、北京等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人才競爭越激烈,畢業生跳槽率就越高。麥可思公司認為,低薪可以雇用到“先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但留不住他們,一旦有了幾個月的工作經驗,大學畢業生便開始跳槽。
第五個趨勢:從就業期望值看,有從“高”到“低”的趨勢過去,高等教育屬于精英教育。大學生被公認為“人才”。如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4%。預計,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可達到40%。高等教育從大眾化向普及化發展。大學生已經成為普通勞動者。社會每年提供的就業崗位中,屬于“白領”的不足400萬人。普通高校每年畢業生650萬人以上。這樣,專科層次的大學生只能從事“藍領”工作。有的本科畢業生也可能與“白領”崗位無緣。因此,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逐步理性。2010年7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肖明)《應屆大學畢業生起薪二位數上漲 赴基層比例增加》: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的調查發現,多數人愿意去基層等艱苦崗位工作。在該中心今年的調查中,明確表示“不愿意”去基層等艱苦崗位工作的只有23%,遠低于2009年的調查數字。在2009年的調查中,明確表示不愿意去西部與郊區求職的分別占39.2%與34.7%。2010年有45%的人表示“可以考慮”去基層等艱苦的崗位工作。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熊漢忠認為,這是沒有料到的。
[1]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2-20.
[2][美]約翰·羅爾斯著.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英]麥考密克,魏因貝格爾.制度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4]王全興.勞動法學[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5]董保華.勞動關系調整的法律機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6]謝柳生.建立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促進勞動關系和諧協調發展[M].學術論壇,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