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婕
(湖北經濟學院 信息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
《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是一門計算機類的應用技術課程,是以研究多媒體信息的獲取、處理、傳輸、保存及制作等實用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一門應用型學科。通過學習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多媒體基本知識和多媒體應用的基本技能,同時,使學生了解當今多媒體技術發展的趨勢,以增強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為今后的再學習打下基礎。《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在注重學生掌握多媒體技術及應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同時,更強調實際操作能力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多媒體實際應用問題。
根據多媒技術課程與多媒體技術實驗教學的目標體系:學生通過學習多媒體技術基礎理論,完成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在此目標任務下,應構建《多媒體技術及應用》實驗模塊的分層次教學方法。學生在多媒體技術實驗教學中,完成目標任務是:1.每個學生應掌握多媒體技術軟硬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完成基礎性實驗和完成有選擇的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2.注重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使作品融入個人的藝術特點。
首先轉變觀念是大學及其培養人才的目標和定位。大多數的高校應該是“應用型”的,而不是“研究型”的。以“應用”為向導,強調在“實踐”中鍛煉能力,追求熟練“實踐技能”。培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進入社會基層、生產第一線,成為各行各業的科技人才,以適應當前新的形勢和社會的需求。高校《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內容既要為教學提供基礎知識,又要留足實驗教學時間和空間。
將“多媒體技術與藝術創作”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有意識地擴大文學藝術的知識結構,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一條培養復合性人才的學習方法,總結教學實踐經驗和教訓。教學效果不是第一位,主要看學生有多少創意、在原有的基礎上有多少綜合能力提高,有利于學生解放思想與突出個性,激發學習的興趣。不過分強調各種知識的完整性,應強調知識能力的運用,強調在實踐中鞏固和擴大新的知識和能力。在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三者相互密切關系中,過程最為重要。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來自具體的事物過程實踐活動中。強調“重過程”:學生在過程中重體驗、重實踐、重探究、重能力的提高;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不斷地發現新東西,不斷地在總結經驗和教訓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體現自身在社會的價值。多媒體技術實驗教學探索過程中,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每周在課外要完成查閱大量書籍文獻的任務;在網絡上檢索大量多媒體技術資料;下載各種資源如圖像資料、音樂素材、視頻素材、多媒體技術教學片等;指導學生簡寫腳本、收集整理各類素材;熟悉各種制作軟件技術,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教師的任務:課程設計目標設定、實驗內容、正確引導、共同探討問題、網絡上提供大容量的自學資料和多媒體素材、認真檢查輔導、開設講座、教學實踐參觀、討論、評講、老師同學相互學習。我們的實際教學效果:凡是認真參加學習的同學都有深刻體會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體會很深,受益匪淺。課程設計:多媒體技術創作的實踐過程中,從開題報告的抽象思維到創作作品的具體形象,展示了學生個人素質和文化修養。教師要認真對待“美育”教育功能,它還不是一般地提高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它對人的智力開發,特別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創意動力,鍛煉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幫助,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有著深遠的影響。
高校《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內容要為教學主要提供基礎知識的學習,留出的實驗教學時間和空間不足。
(一)目前《多媒體技術及應用》的實驗課教學都是在教學課時內分配時間,課時明顯不足。沒有辦法開設綜合實驗和課程設計。而簡單的課堂實驗任務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學生的課外補充作業在網絡上收集素材和資料,會花費大量時間,減弱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生的大部分實驗作業都是重復的操作,原創性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創造性完成多媒體實驗任務。
(四)學生完成的實驗作品不能有效的體現藝術結合的特點,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能力的培養。
《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是一門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課程,在實驗課程的教學和任務的布置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引導學生開展積極思考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并完成創造性的實驗作業。
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首先,將多媒體技術與藝術創作結合起來進行實驗教學,教學效果:學生有多少原創性,在原有的知識的基礎上有沒有綜合能力的提高。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習的興趣。教師制定好課程設計目標、實驗內容,認真檢查輔導、開設講座、教學實踐參觀、討論、評講、老師同學相互學習。取得不錯教學效果,認真參加學習的同學都有深刻體會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體會很深,受益匪淺。
學生在“多媒體技術與藝術創作”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課程設計的目的就是將學生置于教學主體之中,盡可能給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提供更多實踐環境刺激。課程設計定為:根據掌握各種多媒體軟件的技術和后期編輯藝術為主;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藝術創作”相結合,有意擴大學生文學藝術知識結構,培養復合型人材。課程設計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自由組合,小組自由分工協作,學生自己討論確定題目內容、寫出開題計劃報告、簡單腳本、分解項目、各種多媒體素材收集整理、編輯制作作品等。并在交流會上,學生與教師共同研究討論。
為了增加課程設計效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
(一)開設相關課程講座:音樂鑒賞、影視鑒賞、圖像藝術常識、影視理論基礎;以提高學生音樂和影視鑒賞能力等“美育”教育;學習編寫電視腳本。實踐經驗:每次20~30分鐘。
(二)攝影作品分享講座:學生自己通過攝影選取素材,照相技術不佳,可以通過PhotoShop的知識進行處理,使學生學以致用,又保持學習的熱情和新鮮感。
(三)交流會:學生教師共同研究各小組創作腳本,交流創作實踐的經驗教訓,探討創意和思考解決疑難問題;保護學生的新萌芽和積極性,對不同觀點、不同技術手段,不同特殊效果,教師以欣賞姿態,不要輕易下結論,啟發性的引導,最好請學生自己實踐探索。實踐經驗:交流與探究會是激發潛能、迸發新思維和新方法的試驗區,是整個教學實踐的重點。要突破老師講的就是“真理”的思維誤區。
(四)作品演示點評會:集中演示各小組“多媒體技術創作”作品;請有經驗的學生或藝術專業的學生評分,給出修改意見。
(五)課程設計作品驗收:演示自己上交的“多媒體技術創作”作品;同學和教師當場共同評分,交流經驗、考核結果,并上交課程設計結題報告。
課程設計效果評價標準:原創意設計、整體編輯設計、視頻處理效果、圖像處理效果、音樂音響處理效果、字幕處理效果、影視特技處理效果。對學生多媒體技術創作作品評價,實質上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應重在親身體驗生活和學習實踐過程,以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和奇思妙想,提高文理科綜合能力為目的。
多媒體實驗教學任務完成過程中,要求學生大量查詢資料和素材,在網絡上檢索大量多媒體技術資料和下載各種素材如圖像資料、音樂素材、視頻素材、多媒體技術教學片等。素材的收集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幾個或多個學生作業雷同,或是有些學生在網上找不到合適的素材放棄實驗任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局域網公共FTP上,提供大量的基礎學習資料、藝術學習資料、攝影攝像技術資料、影視編輯資料和平時作業。方便學生資料的使用和交流。
其次,課程設計任務的布置,通過課程設計的完成可以讓學生從開題到設計結果都能體現學習的綜合效果,會發現每個學生的設計都是個人體會和個人素質的完美結合。
在近幾年的《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深深體會,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院校應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根本,不斷嘗試用新理論、新方法來改良課程教學,優化教學手段。針對課程特點及專業學生多媒體技術培養的目標要求,構建了多媒體技術實驗模塊。為了提高學生多媒體技術實踐能力的培養,采用課程設計的教學方法來驅動學習。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藝術創作實踐,有利學生研究性的學習,有利潛能發揮和新思維培養,增加學生自信心。調整知識結構,加強專業學生的文學藝術學習,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個人素質和創新思想。將剛性的實驗轉化為柔性的實驗,實現學科教育與行業需求的結合,培養出實際工作技術能力強,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1]楊秀杰.多媒體技術與應用[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9.
[2]鐘玉琢,等.多媒體技術基礎及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鐘玉琢,等.多媒體技術基礎及應用輔導與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麗萍.多媒體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5]王志強,等.多媒體技術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6).
[6]韓立華.多媒體技術應用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