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欣呂江
(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是經濟學界永恒的話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兩者間的聯系愈加緊密,國內外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熊彼特(1912)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從金融與創新的視角探討了金融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認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企業家的創新,而企業家要實現這一職能,要有金融體系的融資服務。Patrick(1966)提出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兩種模式。1973年,Mckinnon和Shaw分別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主張實行金融自由化,以使實際利率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自動的趨于均衡水平,從而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內生增長研究的興起,為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理論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契機。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把貨幣金融因素引入了內生增長模型,經濟增長是經濟體系內生的因素,而不是外生力量推動的結果,尤其強調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Levine(1999)指出政治、法律、管制及社會其他因素都是金融發展的決定因素,而這需要更為廣泛的、包括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在內的跨學科研究。
Goldsmith(1969)是進行兩者關系實證研究的第一人,通過對35個國家金融發展與經濟活動的有關數據,得出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是同步進行的,認為經濟的快速增長一般伴隨著金融發展水平的高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相關實證研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主要有:King(1993)和 Levien(1993)搜集了 80 個國家 1960~1989 年的數據,他們對這些數據進行了跨國的回歸分析,得出金融中介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來影響經濟增長。Stiglitz(2001)利用60個國家的面板數據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回歸分析,實證表明金融運行效率是影響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Rousseau(2009)通過計量經濟學圖形化方式來研究當前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對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影響,研究表明高通貨膨脹會抑制金融業發展。
20世紀90年代,我國大量的學者也加入到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中,伴隨著計量經濟學和統計方法的進步,無論是定量還是定性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談儒勇(1999),運用1993~1998年數據通過OLS方法,對我國金融中介發展與經濟增長進行檢驗,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而股市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不明確。史永東等人(1999)利用我國1978~1999年的年度經濟數據,并對其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后發現,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互為因果關系。曹源芳(2010)基于月份數據,運用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相互背離的。
隨著國內研究的深入和我國各地區間的巨大差異,國內學者將研究視角逐步轉移到了具體區域上來,尤其是近幾年研究區域進一步細化。艾洪德等人(2004)在對我國區域性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發現東部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中西部地區存在負相關關系,過度開放金融市場和推行金融自由化反倒對落后地區不利。肖建國(2004),運用多變量向量自回歸(VAR)方法,研究了中國東、中、西部三個地區金融中介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長期關系,發現了東部和中部地區金融中介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楊勝剛(2007)基于中部六省的省級面板數據,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與誤差修正模型,表明中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金融發展能夠為中部崛起提供有利的支持,但在短期則無明顯關系。匡飛華(2007)實證研究表明,廣東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關性,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利用VAR模型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發現廣東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經濟增長卻不是金融發展的格蘭杰原因。除了對省域的研究,最近國內學者還將研究視角放在了縣域,魏雪潔(2012)對浙江省近58個縣(市)金融發展對縣域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支撐作用進行研究。實證結果表明縣域金融發展水平是影響縣域經濟長期發展收斂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梳理了國內外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國外學者早期主要從定性方面進行研究,后期主要是進行實證研究,我國學者借鑒國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對我國整體和各區域進行了實證方面的研究。國內研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第一,研究手段比較單一,未突破國外現有理論框架;第二,指標選取比較單一,由于指標選取的差異,得出的結論往往大相徑庭;第三,基于區域間差異的比較研究較少。隨著經濟發展資本化和金融證券化程度的加深,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和復雜,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關注理論方面的探究、方法的改進和指標選取的豐富化,注重區域的差異化與比較,將金融制度創新和契約架構加以考慮,才能使研究更加規范全面。
[1]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Levine.R,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Vol.8,P36-67.
[3]King and Levine.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4]Rousseau,Peter Inflation.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A Trilateral Analysis.[J]Economic Systems,2009:310-324.
[5]談儒勇.中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1999(10):53-61.
[6]艾洪德,徐明圣,郭凱.我國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4(7).
[7]楊勝剛.中部塌陷、金融弱化與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J].經濟研究,1999(10):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