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雙英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民族醫藥是蘊藏在民間的養生習俗、單方驗方、草醫草藥和醫療方面的一技之長者,他們并不一定受中醫學的理論所指導,也很難歸屬于某個民族醫學,人們一般通稱其為“民間草醫”、“醫藥方面的一技之長者”或“民間確有專長人員”。我國的民族醫藥不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就其學術體系的完整性、繼承保護的完善性和現代應用的廣泛性而言,也應該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的資源開發將有利于封閉地區與外界信息交流,改變民族地區落后的經濟。
中國加入WTO后,民族醫藥面臨著走向國際市場的大好機遇。在化學藥品方面,我國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藥物極少,絕大部分為仿制藥,仿制品種占97.14%,而且大部分藥廠工藝設備后,沒有優勢。但在民族醫藥方面,我們則有很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只要合理開發,是具有很大發展前景的。廣西的金嗓子和西瓜霜就做得很好。
廣西民族醫藥發展水平長期相對滯后,近二十年來,區內外有識之士不斷呼吁開發利用廣西沿海,但這塊熱土長期處于沉寂中,雖然有金嗓子和西瓜霜等,傳統民間中藥仍然未能得到應有重視和充分開發。目前“北部灣”,成為經濟界、學術界熱門話題之一,2008年1月16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得批準;5月29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欽州保稅港區,這標志著推進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區的建立和建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戰略構想提升成為了國家戰略。這一戰略構想,讓我們更看到了廣西民族醫藥發展前景。在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和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中,廣西如何進一步發揮民族醫藥更大的作用,已經成為我們新的課題。
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首府南寧是東盟十國和中國團結合作的聚會地點,素有綠城之美稱。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祖國南疆,位于東經 104°26′—112°04′,北緯 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開放型經濟的結合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自治區聚居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
廣西中醫藥資源非常豐富,民間醫療傳統源遠流長,并緊鄰藥材盛產地東南亞。隨著與東盟合作的推進,廣西有望藉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不斷推動民族醫藥事業的傳承發展。廣西現有中藥材4,623種,居全國第二位,中藥產業開發和藥用動植物資源的保護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同時,廣西12個世居民族流傳著大量的中草藥、民族藥、民間藥單方驗方,以壯瑤醫藥為代表的民族醫藥產業基礎雄厚,國家也明確提出實施壯瑤醫藥振興計劃。據介紹,近年廣西僅民族醫藥研究所就開發產品30多種,部分已投入市場,青蒿素、西瓜霜、雞骨草膠囊等許多著名中成藥,行銷國內外市場,正骨水、云香精、跌打丸、百年樂、三金片、紅花片等30多種中成藥也已經形成品牌,這些產品大都是在民族醫藥民間驗方秘方的基礎上研制而成的。與東盟合作前景廣闊我國雖為中醫藥大國,但部分中藥材仍需從東盟進口。另一方面,東盟對中國中藥材的需求量同樣巨大。正因為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藥物資源和各具特色的民族醫學資源,經過深加工的醫藥產品屬于附加值和利潤率高的知識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產品。所以,在西部大開發中,選擇并推動民族醫藥產業的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壯醫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一種醫學。在唐宋時期(公元618~1279年)的方書中收錄了一部分嶺南的解毒、治瘴氣藥方,在醫書分類中出現了“嶺南方”,標志著壯族醫藥在祖國傳統醫藥學中的明確地位。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是壯醫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壯醫除了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廣西各地方志中有記載外,尚開辦有地方醫藥教育機構,出現了不少壯族醫藥家。縱觀古代壯醫的發展,壯醫是通過師徒授受、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了下來的,所以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有大量的壯族醫藥秘方驗方,從而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廣西的壯醫藥資源非常豐富,常用的壯藥達到2000多種。至漢魏六朝時,壯醫已采用草藥內服、外洗、熏蒸、角療、灸法、針法等10多種療法治病。由于過去壯族沒有文字,壯醫藥也只能靠口耳相授在民間流傳。為挖掘壯醫藥和其他民族醫藥,經過努力,廣西目前已經整理出壯、瑤等醫藥理論。在廣西,有民族醫藥研究機構10多所,設立了壯醫院、瑤醫院。
我們應該認識到,民族醫藥的生存與發展在于市場。這包含著兩重意思:一是民族醫藥應該從市場中確定課題方向;二是研究成果必須回到市場中去尋求發展的空間,以此形成科研、生產、市場的良性循環。市場研究應該長短結合,既注重研發目前市場急需的產品,開發一些短、平、快的項目,重點是現代化的民族藥品種、藥材提取物、精制物(中間體)產品,還包括現代民族醫藥營養保健品、化妝品及其他輕工產品。同時,又注重研發有著長遠市場需求的治療藥品,如防治艾滋病、癌癥等藥物,制定長遠科研計。
在科學技術發展不具備優勢的西部,針對各國醫藥產品質量標準存在差異的狀況,民族醫藥產業更要高度重視國內市場需求。值得強調的是,在重視國內市場需求方面,西部天然藥物資源的開發,不能只輸出原料或僅僅進行初級加工,一定要強調深加工,讓廣西從天然藥物資源開發中得到好處。否則,資源開發給西部帶來的僅僅是短期利益,長此以往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
資本流動不受數量和距離的限制,它感興趣的是利潤。廣西占有民族醫藥產業的天然優勢,除了國家資金的投入外,需要創造吸引各種資本流入廣西的政策條件,應該為企業和資本提供獲取高利潤的機會。例如更開放的資源開發政策,更寬松的土地獲取條件,更良好的法制環境,更方便的資本市場,更先行的開放機會和產業準入政策,等等。
人才的流向一開始是從不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當達到一定程度后,則會出現反向流動的趨勢,即又從發達地區流向不發達地區。縱觀歷史,世界經濟文化中心曾由地中海沿岸轉向西歐,又從西歐轉到美洲,而在此過程中,人才的流動也曾出現從發達地區流向欠發達地區的情形。廣西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人才從發達地區流向不發達地區的規律,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本地人才隊伍的基本狀況,找準存在的問題,制訂正確的人才資源開發規劃和保證現有人才的具體措施的實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利用人才都是可能的。
在醫藥產業日趨激烈的競爭中,民族醫藥產業已經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當前,我們要以民族醫藥的特色優勢和療效優勢去參與競爭,必須注意加強對民族醫藥資源的保護,因為這是關系到傳統醫藥事業持續發展的大事。近來有許多專家和學者憂心忡忡地提出:我們的信息資源、技術資源、藥材資源,以及我們的人才資源,都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有的已經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他們呼吁:對那些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卻非常有限的傳統醫藥國粹資源,要切實加強保護措施!具體包括:
1.保護信息資源。民族醫藥的信息資源包括古代文獻資源和現代科學研究的信息資源。經過數千年臨床驗證和載錄在古代文獻中的大量驗方、單方、秘方,以及許多獨到的治病經驗、技能、方法等,都是重要的信息資源。對古代文獻資源必須有選擇地加以保護;對那些現代研究的科研新思路、新方法,以及經過多年探索總結出來的治療新技術、新療法,都必須加以充分的利用和保護。
2.保護技術資源。民族醫藥的許多獨特技能,是治病的看家本領,實在沒有必要全盤公開化,這是一種技術專利,需要我們去加以保護;許多藥品的配伍、制劑、工藝等技術也屬于我們的專利,那些核心技術資料更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應該得到充分的保護與開發,并防止技術資源的流失。以往我們在無形之中喪失了許多這方面的專利權,很是可惜。我們要針對傳統醫藥的優勢領域和技術特征,總結民族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成績與不足,分析與借鑒國外藥品與天然藥物知識產權保護的策略,以及在專利、商標、商業秘密等方面的保護技巧與措施,提出民族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有效策略,完善和健全法規,增強保護度。
3.保護藥材資源。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無序競爭,西部地區大量的藥材粗提取物以低廉的價格進入市場。因此,藥材從生產加工到成品經銷都必須具有保護措施。要培植藥材基地,增加科技含量,以質優效佳的成品去參與市場競爭。另一方面,目前在我國的600種常用藥材中,只有13種珍稀瀕危藥用植物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術,能基本滿足市場需求,而野生藥材收品種400種,年收購量40萬噸,品種約占常用藥材的70%,[3]大量的藥材來源于野生資源。雖然從理論上講生物資源是可以持續利用的,但資源消耗的速度只有小于其恢復速度才能保證資源的技術利用。
4.保證人才資源。人才的競爭是市場競爭的核心,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和實現民族醫藥的現代化,關鍵還是靠人才。
廣西民族醫藥,要考慮實現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區的建立和建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戰略構想提升成為了國家戰略。這一戰略構想,讓我們更看到了廣西民族醫藥發展前景。在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和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中,廣西如何進一步發揮民族醫藥更大的作用,已經成為我們新的課題。民族醫藥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之一,就是民族醫生后繼乏人,民族醫藥學瀕臨失傳,只有將民族醫藥切實做成產業,在使用中推廣,才能真正保護民族醫藥從而使其發展壯大。
[1]施正一.民族經濟學教程,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2]張金鎖.區域經濟學,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3]現代民族學.鄭曉云,云南出版集團公司.
[4]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5]民族醫藥網站.
[6]經濟問題探索,2006.
[7]http://21nx.com/21nx/html/zhuanti/zhongyililun/2010/0906/1 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