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紅河州中心支行
(中國人民銀行紅河州中心支行,云南 紅河 661400)
人行紅河中支因地制宜,開拓創新兩步走,充分發揮聯動作用,為農戶建檔、評級、授信,出臺信用貸款利率優惠政策,解決農戶貸款抵押擔保難題,有效改善了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積極推動轄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取得新發展。
一是建立保障機制,形成共建格局。“一創兩建”工作會議及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下發后,紅河中支就推動州政府印發《紅河州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及時對試點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緊緊圍繞“政府領導、人民銀行牽頭、金融機構主辦、農民參與、多方配合、整體聯動”的工作原則,成立了由聯系金融的副州長任組長,分管副秘書長、人民銀行行長任副組長,州政府辦、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扶貧辦、人民銀行、銀監分局、涉農金融機構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構建了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上下聯動,共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工作格局。
二是以點帶面先試點,因地制宜抓信用建設。在學習借鑒浙江麗水等地經驗做法后,以彌勒縣作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先行試點縣。2010年10月,州、縣兩級人行對彌勒縣信用聯社原有的農戶信用信息檔案采集表進行補充完善,信息采集內容涵蓋了個人客戶信息、農戶評級信息、家庭資產情況、家庭經營情況等4個內容的100余個指標,由信貸員和村干部逐戶走訪采集,再組成農戶信用檔案錄入小組對農戶信息進行逐筆錄入。至2011年9月,彌勒縣農戶信用建檔面已達到100%。試點的成功為全州迅速推動信用建設工作提供了經驗。
三是開拓創新兩步走,穩步推進信用建設。2011年紅河州作為全面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的四個地區之一,中支黨委結合紅河州農業人口眾多,農戶居住較為分散的特點,在彌勒縣試點基礎上,提出資源共享兩步走的工作指導意見。按照《云南省農戶信用信息與信用等級評價標準指引》要求,由分管領導帶隊到農村實地采集調研,依據農戶的家庭狀況、信用狀況、授信用信狀況,“一冊一戶”逐戶采集農戶信息,錄入云南省農戶信用信息系統,為農戶建立電子信用檔案,全面做實、做細、做準信用建設基礎工作。
四是工作措施明確,宣傳指導到位。為確保試點目標任務完成,紅河中支及各縣支行制定了工作計劃和任務分解表,加強指導督促。指導農村信用聯社紅河辦事處制定《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對轄區13家聯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并提出要求;自編培訓教材,深入村鎮對近700名村民小組長進行現場培訓;張貼宣傳海報3600張、發放宣傳單10.5萬份;按月(周)對各縣(市)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小組、信用評價小組成立情況、經費爭取、信息采集進度等情況進行通報。
一是近九成農戶有了信用檔案。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州13個試點縣(市、區)已為76.64萬戶農戶建立了紙質信用信息檔案(其中人行組織采集23.24萬戶,信用社自行采集53.40萬戶),占全州農戶總數的89.23%;評定“信用戶”39.29萬戶(工作領導小組評定18.91萬戶、信用社自行評定20.38萬戶)、“信用村”390個(工作領導小組評定273個、信用社自行評定117個)、“信用鄉(鎮)”29個(工作領導小組評定20個、信用社自行評定9個),分別占農戶信用信息采集總數及村委會數、鄉(鎮)數的51.27%、32.55%、21.8%。完成了省政府確定的“三信”創建試點工作目標任務。
二是農戶貸款難問題得到緩解。隨著農戶信用檔案的建立,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評定,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從5000元調整到了10萬元,農戶可在核定額度內“隨用隨貸、周轉使用”。截至2012年末,紅河州授信農戶達60.24萬戶,占轄區建檔農戶的78.61%,授信總額達81.12億元,戶均授信1.56萬元。全州農戶貸款余額118.75億元,占個人貸款余額的44.57%,農戶貸款難得到有效緩解。
三是金融反哺措施進一步落實。出臺了《紅河州“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管理辦法》,明確信用等級為“優秀”的農戶,在辦理貸款時給予9%的利率優惠;信用等級為“較好”的農戶,給予6%的利率優惠。經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審核認定為“信用村”的行政村民小組,從授牌之日起,該村村民在涉農金融機構借款享受5%的利率優惠。信用村、信用鄉(鎮)在農業項目開發、優惠利率、農村配套服務等方面也將優先享受政府各部門和農村信用社的優惠政策。截至2012年末,紅河州涉農貸款余額445.12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67.40%。有效促進了涉農金融機構反哺“三農”措施的落實。
四是誠信意識水平整體提高。人民銀行、涉農金融機構與文明辦、扶貧辦聯手,將農戶誠信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結合起來,將評比信息納入農戶信用評價考核指標,使貸款發放與培育農村信用環境緊密聯系,“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信用理念被廣大農戶所接受。形成了家家爭當“信用戶”,村村爭當“信用村”,農村經濟金融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末,全州涉農金融機構農戶貸款不良率為2.68%,同比下降1.29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環境顯著改善。
紅河州政府十分重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發揮領導作用,及時出臺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在政策上、經費上給予了相應的傾斜。僅2012年全州就出臺農村信用建設實施辦法13個,建立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小組548個,村、鄉鎮、縣級工作小組52個。財政劃撥工作經費達108萬元,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扎實開展提供了保障。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創兩建”重要內容之一,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先行試點工作的成功,為轄區“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借鑒。兩步走的工作方式解決了采集農戶信息工作量大、難度高這一基礎性工作難題,為后續快速開展農戶信用評級和信貸授信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農村信用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紅河中支通過召開涉農金融機構聯席會議,出臺《紅河州“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管理辦法》,對農戶信用等級評價和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授信管理進行統一規范。由政府部門、人民銀行、涉農金融機構、村(鄉鎮)干部逐級組成信用評級小組,評出信用農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并由政府行文進行表彰、授牌;涉農金融機構對信用農戶給予授信。有效調動了農戶和鄉村干部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積極性。
對評定為“信用戶”的農戶可在授信額度內隨時辦理貸款、還款業務,還可在設有POS機的地方實現刷卡消費。便捷、高效、簡化的貸款流程,營造了良好的授信用信和用卡環境。到2012年末,全州涉農金融機構累計發卡114367張,授信額度高達40.78億元;利用惠農卡貸款的農戶貸款筆數達41354筆、貸款金額21.8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