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旭 李 茂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蘭州大學經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從國際流行觀點定義,小額信貸指向低收入群體和微型企業提供的額度較小的持續信貸服務,以改善低收入人群(特別是農村人口)的收入增長,使多數人擺脫貧困實現永久和平為目的應運而生。小額貸款表面上是一種扶貧創新和組織創新,實質上是一種金融創新。
小額貸款分為福利派和制度派兩種類型。福利派小額貸款的運行以扶貧或社會發展為宗旨,讓多數貧困和低收入人群享受貸款。而制度派小額貸款的目的不是為了扶貧,而是強調以商業利潤為業務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與福利派相比更注重營利性。
目前中國地下金融的資金數量是比較驚人的。據央行調查統計司日前對民間融資的調查推算,中國民間融資規模為9500 億元,占 GDP 的6.96%左右,占本外幣貸款的5.92%左右。在此前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李建軍的一份課題調查報告也顯示,全國17 個省份的中小企業有超過三成的融資,是來自于私人錢莊、企業相互拆借等非正規金融途徑。
小額信貸組織和正規金融部門相比,其優勢在于利用地緣、血緣、人緣和親緣的因素建立起來的信貸關系,這種機構可以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且擁有靈活的借貸條件,恰好適應了農村個體經濟和小規模農業經營對資金需求小而分散的特點,既能為農村、農民及農村和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又有利于打破農村信用社壟斷農村金融市場的格局,增強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活力,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良性發展。
交易成本和風險控制成本較低。正規金融機構如全國性的大銀行直接進入小額信貸領域開展零售業務,因為他們對不正規客戶的風險狀況了解不佳,而這些客戶中大部分不能提供足夠的合規抵押物或擔保品,從而使銀行在處理信貸業務過程中,常常遇到“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而與這些微小客戶談判,也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所以小額貸款機構相較于大型正規金融機構有較明顯的技術優勢。
我國現行服務型金融機構分為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新興的村鎮銀行、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和資金互助社等。鑒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所需金融服務業務也體現出較大差異。杜曉山認為,應該盡量實現金融機構的規模與客戶的規模相匹配,就是大企業、大項目交給大銀行,中小企業交給中小銀行,微小企業、私營戶等交給村鎮銀行和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中低收入的貧困農戶交給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這樣有助于各類地區、產業、人群的金融需求都能得到有效滿足。同時應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努力創新為弱勢群體服務。
福利性貸款機構與制度性貸款機構提供貸款的服務目的不同。福利性貸款機構追求“為窮人服務”,達到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目的;而制度性貸款機構以實現盈利為根本出發點,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信貸機構難免對貧困產生偏差,當他們追求模經濟,負擔經營成果時,為是貸款機構提高業績,極易放棄為窮人服務的初衷,因此服務窮人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很難同時實現。
“只貸不存”是小額貸款公司區別與其他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結構的主要特點之一。福利性貸款機構的資金來源基本為政府援助或非政府組織社會基金,因此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發展小額信貸,政府職能應發揮主要作用。因為制度性貸款組織即商業性信貸公司的利率平均水平在一般在23.73%左右,原本可以以較低的社會成本來運作,即政府援助。若引進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必然會帶來較高的社會成本,無法形成帕累托最優。
受“只貸不存”規定約束,小額貸款公司的后續資金問題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壁壘,對此政府對不同性質的貸款公司應采取不同的資金供給機制。政府應該加大對福利性貸款機構的財政預算比率,對其公益性貸款性質做適當宣傳,樹立行業正面形象,號召社會公益對其進行資金支持,促進持續性發展。而對于制度性貸款機構,加強其與銀行業金融機構聯系,銀監會在《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規定,小額貸款公司可從銀行業金融機構中融資,融入資金不超過自身資本凈額的五成。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對于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國只有一部分在銀行有借款的法人單位或個人才會有征信記錄。小額貸款公司沒有銀行的貨幣結算功能,所以對于客戶的現金流無法準確了解,更不能加以控制,本息的收回全靠借款人的自覺,而如何知道借款人是一個守信用、能夠按期還本付息,就需要查這個借款人的征信。“征信系統”的建立對小額貸款公司優化貸款結構,防范系統風險意義非凡。
[1]郭銳.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J].金融實踐,2012(06).
[2]趙梅.小額貸款公司業務模式及營業風險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2.
[3]劉燕. 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問題分析[J].時代經貿,2013(02).
[4]劉潔.我國小額貸款公司運營模式分析及政策建議[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