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盈霞
(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臨滄 677000)
2012年12月筆者對滄源佤族自治縣會計人員隨機發放了110份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95份。通過問卷調查,筆者對滄源縣這樣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會計持證人員繼續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以滄源縣財政局2011年統計數據來看,滄源縣會計證持證人員共計632人,全市一萬余人的持證人數相比所占比例不足1%。從民族構成上來看,漢族持證人員為319人,占50.47%,少數民族持證人員為313,占49.53%。
從學歷結構上分析,本科以上學歷人數為零,本科學歷為80人、大專學歷為290人、中專171人、高中54人、初中以下為47人。從會計職業技術資格上看,具有中級會計師資格的只有4人,僅占持證人數的0.6%。這4名中級會計師資格人員中,僅1人通過考試取得,其余為評審取得;68人具有初級會計職稱,其中27人為評審取得該資格,41人通過考試取得資格。無職稱人數為506人,占到了總持證人數的80%。
25歲以下人數為33人,25-35歲人數為177人,36-50歲人數為369人,50歲以上人數為53人。36歲以上人數占到了67%,持證人員主要集中在中年以上。
從會計人員所在單位對繼續教育的管理方面來看,45%的被調查者反映自己單位沒有制定相關的培訓規劃,40%的被調查者反映單位雖然制定了規劃,但是執行不夠理想,只有15%的人認為所在單位制定了培訓規劃,并能按計劃開展培訓。被調查者們雖然深知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從調查中不難看出參加繼續教育學習的主動性并不強,76%的人認為進行繼續教育是迫于每年的會計證注冊檢查要求而為之。會計繼續教育的主要途徑主要采取網絡繼續教育形式,被調查者主要是通過到當地財政購買學習卡在網上完成學習,此外也有少部分的面授學習。對繼續教育內容的調查中,5%的被調查者認為所學習內容與從事工作基本沒有關系,60%的被調查者認為其聯系為一般,只有35%的被調查者認為會計繼續教育學習內容與從事工作較為緊密。對于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效果的調查中,50%的被調查者認為只是滿足了會計從業年檢的需要,33%的被調查者認為有一定的效果,有12%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效果。
1.單位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許多單位對會計人員的培訓沒有形成制度,或雖然有制度并沒有實際實施。對于通過繼續學習取得一定會計職稱等的會計人員沒有任何的激勵機制,對其與未取得會計職稱的會計人員沒有區別對待。單位的不重視,是會計人員主動參加會計繼續教育學習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影響因素。
2.培訓的效果不高,會計人員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
一方面是由于單位以及會計人員對于會計繼續教育的認識不夠,重視程度不夠,對培訓存在應付性,由于當地主要采用網絡學習,因此甚至有請人代學習的現象存在。對于面授學習方式,也存在人在心不在的情況。另一方面是由于培訓內容的豐富程度以及與會計人員工作的聯系程度不夠密切,因此使得會計人員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
3.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和方式單一
培訓內容主要注重規章制度的較多,而對于基本原理,知識的實際應用及其效果側重不夠,在培訓方式上主要是集中培訓和自學為主,由于沒有專業的培訓師團隊,滄源縣主要的繼續教育方式是持證人員零散無序的自學為主。自學方式主要依賴會計人員的自覺性,由于滄源縣經濟文化較落后,在會計人員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與學習習慣,學習的自學性不高。同時網絡學習的監管難度較大,往往存在請人代學等現象,而集中培訓方式一味的追求參訓率,往往忽視了教材的選用和內容的選擇,存在著不能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問題;由于沒有專業的培訓師團隊,授課教師教學技能不高,存在著照本宣科,學員被動聽課,缺乏交流和溝通等問題。
1.加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組織管理
目前各級部門、單位和相當多的會計人員及其他持證人員對繼續教育并不重視,存在認識上的差距。多數領導認為會計人員現有的知識足以承擔現有的工作,對于一些新知識、新內容靠會計人員自學也能解決問題。滄源縣會計管理部門要切實搞好宣傳工作,讓各單位負責人、每一名會計人員都明白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重要性,使各單位負責人積極支持繼續教育工作。
2.充實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內容
一方面要加強會計法規制度的培訓,另一方面,加強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的培訓。現代會計科學迅速發展,新理論、新方法層出不窮,要在培訓中及時將這些新的知識和方法進行培訓,使會計人員跟上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會計的職能。同時還應當注意結合滄源縣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本縣情,其會計培訓內容與經濟發展地區的培訓內容應當有所區別。
3.創新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方式
應在集中培訓和自學兩種形式基礎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拓展繼續教育的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即可通過學習傳統的面授、函授、研討會、講座等方法,也可運用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等方式。在教學方法上,要針對在職人員的特點,盡可能采取研究式、案例式、體驗式等形式,增強內容的可聽性、教學的互動性,提高培訓效果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