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微
(美國紐約人壽保險公司,美國 紐約 10170)
美國次貸危機,即美國房地產市場上的次級按揭貸款危機,始于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后全面爆發,隨之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這次次貸危機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創,造成美國經濟嚴重失衡的現狀。經歷了這次次貸危機,2008年一整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降為1.1%,是繼2001年來增幅最小的,在之后的幾年中,美國一直處于經濟失衡的陰霾里,想要真正能夠走出來,談何容易。
美國經濟為什么會嚴重失衡,到底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這和美國一直以來采用的經濟增長模式有關,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美國一直以來都以借貸的形式試圖拉動經濟增長,這種借別國口袋里的錢來推動本國經濟增長的模式長遠來看顯然是不可取的。此外,美國將很多制造業都轉移到國外,在本土很少能夠看到制造企業,之后會用美元購買其他國家的產品,這個過程不斷積累必然會形成嚴重的貿易逆差。他國持有的美元越來越多,外匯儲備自然也會不斷累積了,這也就產生了美國經濟失衡的現狀。
意識到國內嚴重的經濟失衡狀況,21世紀以來美國開始采取各種措施來對經濟失衡進行調整,一大舉措就是采取弱勢美元政策,這可謂是一石二鳥。美元的貶低首先使得美國生產的產品價格降低,從而提升了其產品在世界的競爭力;另一方面美元走低后其對外債務相應也減少了,這對調節美國國內經濟平衡確實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另一大舉措就是著名的反傾銷政策,通過加收進口商品的傾銷稅,這一定程度提升了進口商品的價格,使國內購買率下降,從而拉動了國內生產,這也就是所謂的貿易保護,這個政策對于降低美國經濟失衡也有一定幫助。此外,美國還實施過龐大的政府救市計劃,布什政府和奧巴馬政府分別都向國會提出過高額的救市計劃以恢復美國經濟平衡。
美國一直是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力量,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就引領世界先后發生了4次產業結構變化。第一次發生于20世紀50年代,戰后美國迅速確立了全球經濟領先地位,也首先進行了一次產業結構變化與升級。美國把大量的傳統產業直接轉移給經濟恢復初期的日本、加拿大及西德地區,在國內則保留了大量的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和通訊等新興技術產業,并且大力發展。緊接著迎來了20世界60、70年代,這個階段隨著科技革命不斷深化,很多發達國家也意識到了產業結構轉型的必要性,于是,以美國為首的日本及德國等國紛紛把勞動密集型并且伴隨大量環境污染的產業都轉移到亞洲新興市場,自己則保留技術密集型產業,如電子、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期,全球范圍內又迎來了第三次產業結構轉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更多地關注新能源、微電子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將很多重化工業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地區,這個過程也成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最后一次國際范圍內的產業轉型則發生與20世紀9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進一步關注于高新技術產業,對于新能源、新材料及宇航等產業都十分重視并且大力發展,重化工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有技術密集型產業等都不斷往東盟國家和中國轉移。
總體而言,我國的產業體系在實現從傳統產業體系到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渡。在國內,由原來的低技術、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不斷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演進,這對我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跨越。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發展也在逐步實現輕工業階段向重工業階段轉化的過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拉動我國經濟的主要是房地產、汽車、電子通訊等行業。另一方面體現在我國的產業發展模式逐漸實現從內向型向外向型的轉化過程,建國初期,我國的產業模式主要是自產自銷,試圖達到自給自足,隨著改革開放國門的打開,我國開始逐漸融入世界范疇內的市場競爭,開始積極承接各類國內產業轉型的業務,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加工廠”。這一方面推動了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另一方面也讓中國吸引了大量國外的直接投資,對于拉動自身經濟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美國經濟失衡雖說也一定程度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阻礙,然而,從宏觀層面來看這卻是一次難得的讓我國產業結構發生調整的契機。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催生了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這個對于我國有尤為重要的意義。危機爆發后全球市場萎縮,只有質量更好的產品才能繼續在市場上存活,因此,這對于那些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一次很大的沖擊,這也促使各企業必須加大研發力度,只有不斷地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才能繼續在市場上存活。
1.政府推動
總體來看,中國的經濟形勢及經濟運營能力是很好的,中國的財政狀況一向保持良好,憑借較強的財政調節能力,中國多年來都保持著財政收入高于GDP增長率的狀況,這為中國進行產業調整提供了財政基礎。正如李克強總理的指示:結構調整最根本的還是要靠釋放改革紅利,尋找新的發展動力,中國一直都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到目前為止,中國外匯儲備已經接到2萬億美元,這對于產業發展和產業轉型提供著良好支撐,與此同時,中國的儲蓄率一直都是很高的,居民儲蓄已經接近20萬億元人民幣,這些都能夠很好地為改革紅利提供深厚的經濟基礎,也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資金保障。
2.企業參與
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是離不開企業的參與,企業參與形式主要體系在兩方面。首先,企業想要尋求更好的發展,在我國整體的產業結構調整中擁有屹立不倒的地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盡量加大自主創新,創新能力才是企業求生存、求發展最好的道路,才能夠讓企業走的更長遠。其次,如果可以,我國的企業可以更多的嘗試“走出去”,如果能夠融入國際市場,在那樣一個更大的范圍與格局內參與競爭,這對于提升企業自身的生存能力將會是很大的推動,也能夠大大提升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與適應能力。
3.創新引領
創新是推動產業調整的動力,國內的各大企業只有不斷加大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夠真正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以互聯網行業為例,一直以來,在互聯網行業我國都想實現一定的突破,希望能夠有自主研發的產品面世,并且受到用戶的喜愛。美國仍然是全球互聯網行業的領軍人物,其開發出來的很多產品,從早期的google搜索引擎,到風靡全球的facebook,還有使用范圍極其廣的twitter,這些產品中不僅技術含量很高,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多創新內容,是研發人員的智慧結晶。在這方面中國是十分欠缺的,一直沒有從理念上自主研發的產品問世,但模仿能力卻在不斷進步,于是在國內產生了百度、人人網、微博這些知名度非常高的產品。對于這個現象其實非常值得我們思考,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真正需要的是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只有在這個層面能夠得以突破,才能夠真正出現好的產品,才是對我國經濟最大的推動。
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后,美國乃至全世界很多國家的經濟都遭受重創,我國的經濟也受到影響。然而,總體來看,這次金融危機卻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一次戰略機遇,要抓住這次機遇,加強創新能力,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發展與轉型,這必然會促成我國產業的不斷升級,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與提升。
[1]王宇.世界經濟失衡是一種動態均衡[J].國際經濟評論,2006(03).
[2]陳瓊玲.國際產業轉移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D].北京:外交學院,2007.
[3]盧瑾.全球經濟失衡:特征、機制及可持續性[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
[4]哈繼銘.如何減小全球經濟失衡的糾正對中國的沖擊[J].國際經濟評論,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