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佳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機械制造總廠,陜西 西安 710201)
21世紀又被稱之為知識經濟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給國有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國有企業又該如何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是一項值得探討的課題。基于此,筆者結合實踐體會,作以下探討與分析。
國有企業的發展,總是處一定的內外部環境之中。因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國有企業的生產與經營管理活動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資源、技術、市場主這三個最突出的方面:
國有企業的發展,首先依賴于一定的經濟資源,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信息、知識等諸多無形因素的影響,使企業可以減低對經濟資源的依賴程度。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水平的迅猛發展,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獲得發展動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其產品和服務必然增加知識技術因素,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上的難度也就相應的加大;最為直接的表現,諸如企業管理網絡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加快國有企業管理方式的變革。
在知識經濟時代,顧客對所需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是停留產品本身,有時候更多地是購買一種服務。那么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如何改變傳統的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不足,強化服務意識,已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的必然選擇。當然,激烈的競爭導致企業、供應商和顧客的合作不斷擴大,合作競爭將成為企業新的價值取向和企業經營戰略新的核心。
針對知識經濟時代到來所帶來的影響,國有企業要想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正確認識需要變革的內容和方向,進而采取相應的策略。具體來說,知識經濟時代國有企業管理的創新內容應涵蓋以下幾個主要方向:
管理效益首先取決于管理思想和理念。因此,知識經濟時代之,國有企業管理要獲得理想的效益,就必須首先從思想方面具備與時俱進的理念。要積極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管理思想,結合自身企業實際不斷進行調整,進而樹立適合本企業發展的管理理念和指導思想。
企業的管理活動是在一定的組織結構下執行實現的,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管理組織就有必要進行改革,構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適合本企業發展的最優化組織結構。從而達到優化配置,合理分配資源的目的。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國有企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資本密集型,管理方式上為垂直的、專制型管理模式。而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國有企業管理方式上逐漸向扁平化組織結構,參與型管理模式過渡。從而獲得更理想的管理效益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在某些角度來看,表現為海量的信息處理上,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及智能化手段。國有企業要適應新形勢要求,就不可避免地要進行管理技術的創新,從而提高管理效益。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企業的發展始終是在每一個員工的努力下,共同推動企業向前發展的。因此,任何企業的改革與發展,都應堅持以人為本,把關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和發展人看作是最高目標,充分激發和調動員工的創造性以及積極性作為根本手段。也只有在獲得廣大員工的認可的前提下,企業的管理才會有條不紊地進行,才能為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
知識經濟發展帶來了信息和通信革命,給企業帶來許多發展機會。不遠的未來,企業將變成信息化、網絡化、虛擬化和靈敏化。因此企業在管理組織上的進行創新將變得迫在眉睫。只有不斷更新變革合適的組織形式,才可以使企業發展更快更好地適應多變的知識經濟發展。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及創新形式變革趨勢,應從過去剛性組織狀態變為柔性組織狀態。它不僅可以更好地使企業處在不敗的競爭地位,還能形成更加靈活多變的組織網絡型結構。
引入更好的新制度就是制度創新,制度創新在實質上也仍舊是企業管理的問題。國有企業必須建立起科學管理、政企分開、產權清晰和權責明確并且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當代企業制度。另一方面還要求企業必須在管理經營中改變過去不科學、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使得在職員工可以在新的制度下快速形成新經營理念,提高效率,更好地為企業創造效益,抓住機會。
在提倡節能環保,科學發展的理念下,較少影響環境,高效低耗是大多數技術創新的特點。國有企業建立期新型的管理體制,就必須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只有當企業各種要素得到優化配置,才能使企業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從管理角度來看,技術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企業實現提高生產速度,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徑之一。
綜上所述,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正在由物質化轉向信息化,宏觀層面上的經濟態勢轉變必然帶來微觀上的企業管理內涵的深刻變革。國有企業只有認清這一變革,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獲得長遠的發展。
[1]邵寧.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前景和面臨的挑戰[J].理論前沿,2007(20).
[2]李曉蓉.試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J].經營管理者,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