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廣東中天粵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20)
管理學會計是以現代管理科學為基礎,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術、方法為手段,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規劃和控制的會計系統。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為適應企業管理的各項需要,企業會計核算的模式和職能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管理會計對幫助企業管理者科學地制定經營決策,合理地利用經濟資源,有效地強化內部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F如今企業會計工作的發展是從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化,這個轉化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加強對這個轉型問題的探究和實踐,對于現代企業的發展來說具有積極意義。下面本文就對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化的必要性及其轉化過程中注意問題進行分析。
管理型與核算型財務之間的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核算會計是管理型會計的數據基礎,其提供的數據的正確性與真實性直接關系到管理型采取最終預測和決策方面的成敗。尤其是現代企業引入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管理會計,實際上遠非人們頭腦中固有的那種“會計”,它不僅有別于傳統會計,同傳統會計相比,管理會計并不特別關注如何定期提供具有精確性和真實性特征的會計信息,而是十分強調如何提供兼備多元性、相關性、時效性特征的管理信息;并不特別關注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歷史”進行客觀描述,而是十分強調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未來”進行科學籌劃,。
從客觀上來看,核算型會計受傳統計劃型經濟影響較大,注重對財會信息的監督、核算,這也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它的主要職能。但是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核算型明顯已經無法再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并且在服務于內部管理方面有著天然弱勢,甚至產生了不少弊端。首先,核算型模式注重賬目的記錄與核算,在參與市場競爭方面意識較為缺乏,在管理上更是無法超前,管理的目的只是為了服務公司核算,無論是從管理難度上還是服務質量上都要求較高。其次,管理會計作為側重于給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的專門的會計信息,針對不同的決策目標搜集、加工相關的決策信息,是在全面吸收、融匯和靈活運用會計理論、組織理論、行為理論和決策理論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決策類型采用正確、合宜的決策分析方法,進而為企業管理當局制定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再次,核算型模式以整個企業為核算對象,主要基于對企業經營發展成果和財務狀況進行整體評估,但是市場競爭使傳統會計越來越不適應市場和競爭環境的變化。受市場、風險和預期收益等諸多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的影響,企業要以戰略的眼光來看待自身的發展,推行戰略管理。傳統會計對企業不同部門、不同環節上的運營狀況缺乏有效評估,因而在對企業經營活動的調整和決策的導向上也缺乏相應的力度,對信息的管理和提煉效果較弱。管理型會計走出傳統核算型會計的局限性,打破舊有觀念格局,融合了現代管理學等,能夠很好地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梢哉f是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轉型道路,對于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有著無可比擬的積極作用。
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化的過程中會面臨相當多的問題,隨著職能的轉化,必然會遭遇到從前工作中不曾遇到的許多問題。管理型因管理需求,需要圍繞企業所有經營活動展開,不僅囊括了核算工作,還包括企業各個環節的優化調整與整體的重大規劃與決策,但是從核心內容的角度來講,還是應當以管理成本為主,以財會工作為基礎,展開對成本全方位的監督與優化,并依托于科學的方法進行整合分析,高效利用數據,完成成果向發展動力、優勢的轉化。這種涵蓋各個職能部門、對內對外信息的反饋與決策工作對企業內外部發展產生了周期性的影響。轉化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決策成本,企業管理層決策時所需要考慮到的成本。企業運行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經營、銷售、融資等多個方面影響因素,從中選取最佳方案,這里就需要考慮到決策成本,這樣才能充分明確機會的成本、風險與收益的配比關系,權衡利弊之后做出最佳選擇。因此,在決策階段,綜合各部門運行信息并進行高效整合,才能夠提供準確、高效的參考信息,提升支持力度。
控制成本。在企業發展、運營方案得到確定時,根據預算分配狀況,不同單位部門都需要團結協作按照內部考核制度明晰權責,做好賞罰分明,達到激勵和約束的效果。充分刺激和發揮各部門的主觀能動性。在后期將各項指標進行分配和落實過程中才能做好跟蹤、監督與考核,并且根據階段性評估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責任成本。在決策成本和控制成本支持績效考核的情況下,獎罰只是一種手段,真正需要的是依托于這種優勢讓各部門的工作中逐漸養成大局觀,避免因過度重視自身指標完成狀況而損害企業發展整體利益。在管理型會計中,企業的任何部門都可以是成本中心,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協調各部門實現優化銜接,在明確各部門權責關系的從基礎上提升企業的整體效益。只有充分合理配置企業內部各層級機構,才能夠充分發揮各種成本影響帶來的積極性,做好高效運行、最大盈利。
管理型會計的出現加速了中國會計職能轉變的進程。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西方國家一直沿用傳統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原則是把產品費用區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直接計入產品成本中,間接費用(制造費用)則分配計入。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在西方國家,隨著高科技的不斷出現,資本高度密集,產品品種增多,企業設備增加,直接人工比重日益降低,而工廠制造費用則大幅度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仍以直接人工為基礎來分配比例逐漸增大的間接費用(制造費用),其結果是造成產品成本信息失真。另外,傳統成本分配沒有按生產成本行為的真正原因進行成本分配,而是簡化為用一個單一的標準對某成本中心(車間、部門)費用進行分配。管理會計實務不像傳統會計那樣致力于單純計算某一特定指標在某一特定會計期間發生增減變化的最終結果,而是側重于某一時間序列中或在若干因素(變量)的相互關聯中,綜合解析某一指標的變化規律與變化趨勢,主要強調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和結果進行動態觀察與分析。不像傳統會計所要求的那樣,每到月末或年終就照例進行結賬、匯總、編表,基本上是按照靜態原則處理日常會計業務。管理會計通過運用現代科學的成本控制方法進行成本管控,如現代質量管理如TQM及六西格瑪(6-Sigma)和現代制造技術如JIT、精益生產與敏捷制造等提高企業收益的各種管理技術。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就要求將質量成本融入企業內部成本管理體系,從而質量成本管理方法就成為了管理會計方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管理會計可以將企業資金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根據財務穩健性原則,確定資金的最佳持有額度,分析出的閑置資金用來投資,既不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又可提高資金成本的利用率,同時還能夠為企業建立內部成本管理的事后責任考核體系。
總之,雖然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工作轉化過程中面臨著不少問題,但是它是順應經濟發展潮流的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需要在深入認識的基礎上,積極進行實踐,總結經驗呢教訓,實現企業財會工作的轉型,為企業發展服務。
[1]紀永蘋.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化的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6):294-295.
[2]張鵬.會計職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的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0(03):164-165.
[3]周婧,楊小青.我國現行反向購買會計準則的缺陷及合理性分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846-847.
[4]謝安琦,淺析會計核算型民營企業向管理型的轉變[J].中國商貿,2012(04):812-813.
[5]程志烈.淺談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的轉化問題[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12):62-63.
[6]李錦程.會計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的途徑與策略[J].科學與財富,2012(08):134-135.
[7]張立群.淺議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的轉化[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01):42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