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上海石油交易所西部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本文從我國當前企業的具體情況入手,并且也根據國外當前企業的內部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的建立工作中進行了分析,對我國企業的工作指出了可行之道,并一定程度上對我國企業實行財務風險管控指標體系的建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得出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簡單敘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思考。
財務風險通常的涵義是指受各種各樣經濟環境中不確定因素的干擾,企業財政獲得利潤與之前預估的獲取利潤存在差距,從而會使企業遭受一定的損失的機率有所增加,造成這種利益受損的可能概率就是財務風險。在企業經營過程當中會發生許多經營而帶來的利益往來,在這些利益往來中某些利益存在收不回來的風險,或者在經營管理當中某些不合理的成分存在其中,最終會導致企業經營出現問題,造成企業財務發生風險。
財務危機通常是指企業經營中企業的財政發生困難造成經營也發生問題,企業財務面臨困境的狀況。財務危機通??梢苑譃槿N情況:其一財務危機稱為破產重組,是指企業才運營當中,企業的凈資產低于零,這是最嚴重的情況,企業已經面臨倒閉的危險,此時企業可以按照法律流程申請破產保護了,損害的還是企業股東的利益。其二財務危機是指企業虧損嚴重造成了經營困難,企業無法繼續正常運轉了,或者是因為企業固定資產增加,現金流量減少造成生產經營中存在問題。其三財務危機是指不能支付優先股股利、不能清償債務能力和資不抵債等等問題。這三種情況分別是因果關系,具有相關性,總體來說對于財務危機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通常破產是企業財務危機最終的命運。但是財務危機的最初的起點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一個把企業數據作為一個基礎指標,通過分析對企業的經營當中的各種可能性風險做監督檢查和研究并最終得出風險系數或者報警的系統。通常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參考的是企業內部財務報表,年度計劃書、股東招標書等等各種與企業財務相關的數據指標和資料。風險分析人員運用一系列的風險理論和測評方法和模型對企業內部存在的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對企業管理層發出報警,提醒風險帶來的可能結果,以便提早采取措施來應對風險發生帶來的對企業的重大打擊。
通常風險預警系統對企業來說是具有重大的作用的,它們分別是:
1.收集信息的作用。雖然造成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所有的財務危機都是在企業內部有一個發展演進的過程,如果可以提早發現財務危機的苗頭,收集到發生財務危機的信息那么就可以更早的預防。風險預警系統正是擁有這個作用,可以對企業的生產經營以及工程項目的建設中發生的成本、利潤和費用等各種數據進行收集以便得出風險結論,因此風險預警系統對企業的經營具有重大影響。
2.可以提前預知風險。這是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最重要的作用,系統通過分析得到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計算,找到導致財政危機的罪魁禍首,就可以提前發出報警,通知管理部門做出準備采取措施應對風險的到來。
通常對于財務風險指標進行選取要根據固定的原則進行,分別是:
1.是否重要。在指標選取中一定要選取對于企業財務數據具有重要性的指標,選取的指標必須能夠反映企業經營當中問題的主要矛盾所在才可以。
2.是否一致。指標一定要能夠與企業的運營具有一致性,不能夠超前或延后企業運營,能夠對企業的存在風險現象和跡象進行細致的反映。
3.反映迅速。指標要能夠對企業財務資金的變化進行及時提示。
對于企業這個特殊行業的指標選取一定要對癥下藥,找到適合的指標。
一級指標的選取有如下幾個代表:盈利能力的指標、運營能力的指標、還債的能力指標、發展能力的指標、現金流量的指標和管理能力的指標。
在一級指標下,具體分為許多的二級指標進行細致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盈利能力的指標下包括總資產和凈資產的收益率、凈利率成本收入占比率等等。運營能力的指標包括固定資產和總資產等等的周轉率,周轉率代表的企業運營是否通暢的重要指標。還債能力的指標包括資產負債率和銀行存款數額等等。發展能力的指標包括凈利潤增長率和總資產增長率等等。現金流量的指標包括現金流動率、收入支出比率等等。管理指標包括應收應付賬款增長率、總資產中固定資產的占比等等。
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要求企業必須完成建立一個成熟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以便企業能夠及時有效地預測和防御財務風險,然后以此為基礎制定規避財務風險的預案。
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和運行需要對企業的管理人員的個人素質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他們盡職盡責,不然又只會成為一個形式的東西,毫無意義。
首先企業管理層需要具有交稿素質,并且有對風險管控足夠重視的態度,這樣才能保證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能夠順利實施,風險管控的措施的落實還是要靠管理層人員。
其次對于財務進行風險預警的前提是所采用分析的會計數據的準確性,要確保會計信息的準確和正確就要保證會計人員的盡職盡責,杜絕虛假的會計信息才是風險預警的首要解決問題。
[1]曾玉成.菲迪克條款在中國的應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