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東
(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甘肅 蘭州 730000)
信貸政策主要是指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其通過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和調整信貸結構提高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彌補了傳統貨幣政策在調整結構上的不足。目前我國的信貸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支持“三農”發展的信貸政策,包括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支持農田水利、農業科技、林業發展的各項金融政策;二是改進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信貸政策措施;三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信貸政策,包括金融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服務業、文化產業以及旅游業等行業發展的政策;四是就業、扶貧、助學等民生信貸政策;五是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在我國間接融資占主要地位、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區域發展嚴重不平衡、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情況下,信貸政策對提高信貸資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以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我國地域廣闊,西部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結構和發達程度、信貸投資環境和防范處置風險能力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了經濟金融特征明顯的區域差異,信貸政策的實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必須要找準制約因素,突出信貸支持重點,暢通政策傳導渠道,發揮銀行主體作用,更好地發揮信貸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由于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主要依賴石油、煤炭、化工、有色及鋼鐵等資源性行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表現為典型的投資拉動、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決定信貸資源配置結構,以甘肅為例,2012年,全省金融機構對交通、電力、制造業等行業的貸款額約占全省貸款總額的40%,對大中型企業的貸款額約占全省企業貸款的70%;中長期貸款余額占全省貸款余額的60%。信貸資源向大項目、大企業集中,向中長期貸款集中,對非公經濟、民營經濟和民生領域支持不足,不利于提升信貸資源流轉效率、支持薄弱環節發展,影響了信貸政策調結構的實際效果。
銀行是金融市場不發達情況下貨幣政策的主要傳導渠道。西部地區金融發展相對滯后,金融總量與全國差距較大,金融發展在全國處于較低水平,并且差距水平還在不斷擴大,可利用的信貸資源有限,金融體系的效率和功能被弱化。到2011年末,西部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占全國的17.9%,低于東部42.3個百分點;存款占全國的18.3%,低于東部40.8個百分點;貸款占全國的18.8%,低于東部40.6個百分點。同時,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組織體系不盡合理,城市金融主要以國有大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為主,農村金融則是以農村信用社為主,各類新型金融機構發展仍相當緩慢。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規模偏小,經營活力和市場競爭力亟待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發育程度較低,農村金融服務仍然薄弱,金融支農功能有待進一步加強。金融發展水平的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貨幣信貸政策的有效實施。
一是商業銀行以盈利性為首要經營目標,由于欠發達地區區域經濟環境差,優質項目少,商業銀行會將信貸資金投放于經濟相對發達的區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欠發達地區信貸投入不足和資金外流的現象,導致欠發達地區的貨幣信貸政策的作用減弱;二是隨著近年來保增長政策的實施,大量信貸資金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入基礎設施領域,透明度低、盈利預期不明朗等因素造成銀行信貸資產在中長期內的收益性和安全性面臨一定考驗;三是西部銀行收入長期靠貸款業務和利差收入,貸款投向高度集中于傳統行業,與傳統行業形成了基于粗放發展方式的共同利益格局。信貸政策實施,可能與銀行盈利目標相沖突,減少利息收入,降低商業銀行執行政策的意愿,減弱信貸政策效果。
金融生態是信貸政策制定、實施的外部條件,直接影響信貸政策傳導,進而影響信貸政策的有效性。金融生態環境對貨幣政策傳導效果的影響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政府在制定地方經濟發展政策時忽視國家信貸政策的取向,由于政府過分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因而往往存在更強烈的項目投資沖動。在對金融仍有相當強大影響力的條件下,地方行政的項目投資沖動最終演化為金融機構信貸擴張,對信貸政策實施形成沖擊;二是對貸款質量、企業守信情況、中介體系建設情況重視不夠,導致企業、金融機構信用殘缺,社會信用處于失衡狀態,使信貸政策操作不能有效地影響微觀經濟主體行為,信貸政策意圖無法得以徹底實現。
認真貫徹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斷擴大信貸總量,使信貸供給與經濟增長、結構優惠和產業升級的需求相適應。要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發現不同市場主體的金融需求,努力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間的良性互動。健全和完善金融機構體系,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應從深層次上繼續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完善機制,優化流程,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繼續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快培育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金融互為補充的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加快推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向現代金融企業轉型,切實提高經營管理和風險防范能力,切實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執行力。
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的協調,通過建立和完善風險補償體、擔保組織體系,以及信貸政策導向評估、監測、考核和激勵體制,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源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要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從嚴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消耗型的企業和項目的融資支持,促進淘汰落后產能,推動企業兼并重組,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引導金融機構因地制宜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大對糧食生產、特色農業、農業產業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推進城鎮化等領域的信貸投放。切實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扶貧貼息貸款、助學貸款政策,加強和改進對技術進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等領域的金融服務。
銀行業金融機構是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的主力軍。在當前經濟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經濟結構調整成為重要任務的背景下,銀行業金融機構要主動適應形勢的變化,切實轉變發展理念,把調整信貸結構和業務結構作為主抓手,全方位調整優化資產、負債、收益結構,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擴大中間業務和新興業務比重,提高多元化盈利的能力,突破盈利成長的瓶頸,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完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增強基層政府做好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組織協調,協助金融機構解決不良資產處置、清收不良貸款等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因地制宜制定地方金融產業發展規劃,制定配套政策,引導和推動社會各界提高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參與度。廣泛開展信用評級,積極引導、規范和培育社會中介服務市場。緊密結合貫徹落實貨幣政策的各項工作,以守信激勵、失信約束為原則引導信貸供給,促進信貸結構調整優化,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完善金融中介體系,鼓勵引進和發展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融資擔保、投資咨詢、會計審計、以及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機構,培育創業投資、私募股權、產業基金等新金融的發展環境。
[1]周孟亮.我國貨幣政策內部傳導機制效應區域差異化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7(03).
[2]李南成.中國貨幣政策傳導的數量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3]宋旺,鐘正生.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分析[J].經濟研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