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英 黃 斌
(湖北省鄂東北地質大隊,湖北 孝感 432000)
所謂內部控制,是指被審計單位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和糾正錯誤和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和程序。
2009年,我國開始施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在幾年的發展時間里,內部控制的理念逐步擴大到對境內外上市公司的管理。企業的內部控制建立在專業的管理制度基礎上,為了監管和防范企業運行中的各種風險,通過對企業經營過程地全方位控制、關鍵點控制以及以流程表現企業經營業務的一種管理規范。企業的內部控制能及時發現和糾正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問題,合理評估風險,維護企業資產的安全。
不少企業對內部控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性沒能充分認識,在內部控制制度的設置上,沒能根據企業自身的經營情況,缺乏靈活性和適用性。企業的經營沒有遵循內部控制的相關規定,內控制度缺乏嚴肅性和剛性。同時,對員工的職責分配不清,人力資源沒能得到優化配置。
對管理者的績效考核,往往以企業目標利潤的完成情況而定,沒有進行綜合性的考察。在工作中,不少管理者為了達到目標而弄虛作假。在企業運營中,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導致企業長遠發展受阻。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企業財會人員素質的提高。在企業的人員配置中,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偏低,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不高,在工作中可能會因為各種誘惑而做假賬,導致企業會計信息的失真。
內部審計部門是企業內部監督的重要機制。就目前情況而言,內部審計部門的建立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企業的經營要受到政府和社會的監督,外部監督力量的薄弱和內部監督的失衡,容易導致企業管理的混亂。
在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中,首先要加強管理者對內控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企業管理者應認識到內控制度不僅是企業會計管理工作的要求,而且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風險評估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管理者要參與到建立健全企業的內控制度中來。在業績考核中,實行內控制度的領導責任制,將內控制度的建立、完善與管理者的業績考核掛鉤。同時,企業的管理者應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了解國家對企業經營方面的各種法律法規,在企業的資金運營和各項業務的開展中遵紀守法,避免不法行為的發生。
企業在強化其內部控制的過程中,要明確目標,以增強工作的方向性和指導性。內部控制最重要的兩個環節是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企業通過加強內部控制,對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管理和監督,保證企業的經營活動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企業內部控制的完善需要全體員工共同努力,因此要動員全員參與,在團隊協作中強化員工對內控制度的認識和態度,加強員工的交流,為內控制度的完善創造良好的環境。
企業應加強財會人員的素質建設,對會計人員的任用應采用科學的方法選拔人才,在招聘中嚴格執行相應的規范。企業的會計人員不但應具備優秀的業務素質,還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防止會計舞弊現象的發生,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同時,應建立綜合性的考核機制,對會計人員的思想品德和職業操守進行定期的考核,保證會計隊伍的純潔性。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要加強其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要求企業建立內部審計機構或者內控制度的自我評估系統,及時發現企業運營中的各種漏洞和隱患,以便企業及時改正。外部監督主要來自于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政府部門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企業的內控制度進行監督和管理,注會事業的發展,在社會公證和監督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各種新聞媒體的廣泛監督,對企業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代企業的發展,應不斷深化改革企業的產權制度,將企業領導利益和企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將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發揮企業內控制度的真正價值。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對企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存在著內部控制制度和考核機制的不合理,財會人員素質偏低以及內外部監督力量薄弱等問題,影響了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在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過程中,應加強管理者對內控制度的重要性認識,明確目標,創造良好的內控環境,加強財會人員的素質建設和內外部監督,不斷深化企業的產權改革,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從而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1]劉長琨.強化企業內部控制促進企業健康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09(11).
[2]趙偉.企業內部控制的實踐與發展[J].商業經濟,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