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威
(重慶工商大學管理學院,重慶 400067)
在我國加入WTO之后,國內的經濟體系不斷與世界的經濟體系相互融合,同時國民經濟不斷的接受著來自外部市場的不斷沖擊與考驗。但是我國的產業結構進度卻滯后于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從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來看,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無不建立在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就必須積極促進技術創新以促使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優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最終目標。因為合理化的產業結構呈現出結構的高度協調,同時技術的創新也是以合理化的產業機構為前提條件。其實這種循環過程可以簡單的敘述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導致技術創新,由此產生產業結構的集中效果,從而提高效益。進一步導致進一步的技術創新。自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我國的產業中最為活躍的便是原材料工業,發展形式最為活躍。因為該行業克服了中國經濟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問題——產業發展瓶頸。同時,我國內生產的“大路貨”發生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同時在高新技術領域和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的產品出現嚴重缺乏。這說明了我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用于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產業結構當中,技術瓶頸會導致徹底性技術創新,會誘發產業以及關聯產業產生連帶產業創新效應。
1.各地產業結構大同小異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徹底將第一產業比重過大而第三產業比重過小的局面改變,且三大產業都已經取得了重大的發展。但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速度較慢,致使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我國現階段正經歷經濟轉型,地方獲得的行政權力逐漸擴大,且各個地區盲目追求本地區的經濟產值,從而罔顧本地經濟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了相對較為低下的工業體系。各個地區盲目競爭,發展了默寫見效快、投資期較短的項目,特別是工業附加值較高的項目,由此不斷導致全國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逐漸趨同。
2.各地產業部門技術含量較低
技術創新跟不上我國經濟發展的步驟,致使我國的各個產業部門的技術程度較低。例如在農業發展上,我們現階段大部門地區仍然處于半機械化的勞動狀態。這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農民的對于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勞動綜合農業知識不足造成的。我國的第三產業的發展仍然是出于漸進式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地方仍然存在著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現階段的第三產業過分的依靠旅游業、服務產業拉動發展,而高新技術卻仍然出于初始發展階段。同時,我國中東部的制造業仍然是以粗放式平面擴張策略發展,并沒有將發展的重點放在高新技術的改造上。綜上所述,我國各個產業之間具有高新技術的部門較少,在產業內部加工程度較高和高附加值的機械類工業所占的比率更是較低。
在我國現階段由于經濟發展滯后、產業結構調整過慢,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必將導致我國的產業技術創新長期處在弱勢狀態。在當代社會,產業結構狀態以及分布是否合理將直接決定著經濟增長的質量與速度。在產業結構分布合理的狀態下經濟可以呈現出穩定、健康發展的態勢。所以產業結構的狀態對于經濟是否能夠持續增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又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來實現的。
1.通過技術創新可以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經濟體系的產業結構。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改變產業結構,對產業結構施加影響。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產生積極的引導效應:
一是深層次的技術創新將會帶動固有產業升級;二是通過技術創新會帶動產業內外的模仿效應;三是技術創新將會促使技術不斷創新,由此會對產業產生優勝劣汰的選擇效應。在這三種效應的綜合作用之下,將會導致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首先將導致建立新的產業集群以及現階段所有產業的逐步升級;其次就是技術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在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基礎之上,產生新的深度化、合理化的產業結構。這兩個變化相互呼應,更加驅使產業結構趨向于合理化,有利于資源的更有效利用。
2.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生集成化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以及技術創新。這種集成化的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產業機構升級有利于發揮集群優勢;其次是不間斷持續提高系統創新;最后是最有效的接納來自其他外界環境所產生創新成果。在現階段的市場經濟調節的條件之下,產業結構升級是一種不斷變化且必須要經常性的適應的過程。當市場經濟不斷變化的時候,產業結構的調節過程會隨著市場變化而產生密集型的調整過程。在調整過程中,又會不斷引發新的創新過程,新的創新又會激發進一步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就是要使產業向著集約化、商品化方向發展。技術的引進還需要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形式發展。在引進技術的同時,需要不斷加大對于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力度。逐步實現科技技術發展的國際化、產業化。結合傳統產業結構的力度,加大現代與傳統技術的調整和重組,逐步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高度化的發展。
技術創新的最終結果是推動產業結構的不斷創新。在新世紀,我國正在經歷著經濟轉型時期,為了使我國由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轉變,必須要抓住發展機遇,實現科學技術的集約化和產業化、市場化。逐步形成市場到信息到科技和產業的發展模式,以不間斷的科技創新能力帶動產業總體結構水平的提升,以逐漸形成一種以知識創新體系為主導的多元化的產業創新體系。現階段我國三大產業的發展還不平衡,各個產業的發展空間很大。但是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如何在保持三大產業合理比例的前提條件下,仍然保持著各自的發展優勢,而這就需要科技創新意識和科技革命的帶動。
確定以技術創新為中心的發展政策和產業培育政策其基本內涵就是以先進的技術為前提條件,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已支持高附加值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從宏觀層面看,企業若想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那么企業就必須要不間斷的進行技術創新。但是企業的技術創新需要有政府的優惠政策作為指導,但是現階段,我國在這方面制定的政策基本特點就是,企業制定的制度框架必須要按照政府制定的方向去發展,若違背就不能取得成效。
縱觀企業的發展,產業的技術創新可以分為倆類:第一種就是通過引進創新,也就是在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之上,在進行改進和消化的過程以及二次創新的過程。第二種就是自主創新過程,既是以現有的技術條件為基礎,再加上自身的研究和開發的創新技術。從現實的西方國家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各個地區的發展無不建立在自主創新與引進創新相互結合的基礎之上。一般的情況是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初始階段,會大量的借鑒國外的技術,也就是引進創新為主的道路。但是當國家在發展的中期,將逐步走到自主創新的道路。因此,我國現階段必須要建立在借鑒、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之上,建立起我國自主的創新政策。
現階段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進入到了關鍵時刻,需要針對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真真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改善,最終促使經濟的發展與增長。那么這時候技術創新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方法。
[1]袁媛.關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考[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4(03):82-84.
[2]趙學峰.論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應遵循的原則[J].長春醫學,2006(02):41-42.
[3]梁潔.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科技和產業,2005(12):36-39.
[4]谷曙明,史安娜.淺析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J].市場周刊,2002(12):68-69.
[5]王乃靜,王立平.論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調整[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0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