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有茂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烏爾旗漢林業局,內蒙古 牙克石 022159)
林業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嚴峻生態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個層面,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也是關系到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一個企業的管理是否合理,可以說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如果管理不當,將會出現管理的混亂無序狀態,最終導致企業的死亡。而企業的管理是由人來實現的,只有具備了高素質的管理者,才能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優化。進而達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人力資源在現代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林業企業發展中,只有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投資,實施多種途徑吸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戰略,才能源源不斷的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為林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保證。人才,尤其是高素質人才的匱乏,正是制約林業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人才大量流失,優秀人才無法流入林業企業,已成為林業企業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其影響已大大超過了資源與資金危困,給企業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只有留住現有的人才,并大量的吸引人才,才是林業企業走出危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這就需要林業企業在引入現代管理模式的同時,必須樹立和堅持正確的人才觀。
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對于人才的理解不要只限于“只要有文憑就是人才了”時代的人才觀,而是要大力培養、開發和吸引在專業技術上有過硬本領,在管理上有獨到見解、在實踐中又敢于創新的人才。對人才不僅要培養、開發,更要合理使用。要敢于和提拔重用人才,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發揮人力的真正作用。
傳統林業的發展模式和經營方式制約林業企業的主要癥結,隨著我們國家林業發展指導思想的轉變,已經遠遠不適應現代林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在林業企業發展的新形勢下,必須對林業企業的體制和機制進行深入改革,以此激發林業企業的發展活力。一是產權制度改革。這是解決林業企業體制和機制的核心。針對不同性質、不同形式的林業企業,通過部分資產和全部資產的出售、租賃、兼并、拍賣、破產等,采取諸如獨資、個體經營、租賃經營的多種經營機制和經營方式,改制為國家控股和國家參股,乃至完全變成個人經營的組織結構,盤活存量資產,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二是對勞動組織結構調整。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與要求,引導職工自我管理發展,開拓自己拼搏的能力。三是資源生產管護等內部勞動組織結構可采取以專業戶的形式出現,使之與市場對接,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使其融入市場機制,實現責、權、利一致,最大限度地發揮上述勞動組織的作用,增強企業實力,又增強實現了林業企業職工邁步走向富裕的目標,實現企業與職工的“雙贏”。 四是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多種分配形式,讓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都參與到分配之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各方面積極性。
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生態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林業的命根子。在生態建設中,森林資源管理具有基礎作用;在產業發展中,森林資源管理具有支撐作用;在生態文化培育中,森林資源管理具有突出作用。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一是要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搞好林業建設。重視生態環境功能的恢復和自然修復,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從源頭上保護好、管理好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大林政執法力度,實行依法治林。二是加強林地保護管理,依法實行林地用途管制,強化林地林權保護管理,規范林地征、占用,嚴防林地資源非法流失,保護森林資源不受損失,實行先辦證,后用地。三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森林資源采伐限額管理,嚴格執行采伐許可證制度。認真做好伐前實地檢查、伐中監督,伐后檢查驗收工作,強化森林采伐“源頭”管理,將采伐限額管到山頭地塊,嚴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減少森林資源消耗,使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生態環境基礎。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生態物質基礎。森林生態系統在提供木材、林產品、綠色食品、藥材、生物能源以及發展相關產業,建設生態文明。五是切實改善林區民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林區職工群眾的生活水平。下大力氣集中解決林區職工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增加就業崗位,組織引導職工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搞好多種經營和深度開發,迅速提高職工生活水平。同時,注意引導林區群眾減少森林資源非正常消耗,建設生態林區。
林業發展最重要的是靠科技。林業企業要不斷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提升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構建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繁榮的森林生態文化體系,促進林業建設又好又快發展。一是發揮林業科技在新興領域、重要方向上的引領作用。以基因工程技術為代表的林業生物技術,以衛星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林業信息技術,已經對林木育種、森林培育、災害控制和資源利用的方式、方法和成效產生了巨大影響。著眼于未來林業的發展,我們應當在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上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向,推廣新的產品,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提高持續創新能力,使林業科學技術成為引領林業又快又好發展的主導力量。二是發揮林業科技在林業發展全過程、全方位的支撐作用。全過程是指林業生產從種苗、造林、經營到加工利用的全過程;全方位是指造林綠化、森林經營、野生動植物與濕地保護、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利用等方方面面。既涉及生態建設,又涉及產業發展;既包括高新技術,又包括常規技術;既有顯性的“硬技術”,也有隱性的“軟技術”。科技支撐就是要把大量的乃至常見的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推廣應用到林業生產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使林業工作真正做到按科學規律辦事,照科學要求經營,用科學理念管理,朝科學目標發展。三是發揮林業科技在關鍵問題、重點難題上的突破作用。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系林業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在要害問題和重點難題上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技術跨越。四是發揮林業科技在產業結構調整、新興產業培育中的帶動作用。做大做強林業產業,必須依靠先進技術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競爭力,依靠科技的突破和帶動,培育新興產業,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新興產業,如生物產業的培育,要以科技創新為前提,以高新技術為帶動,把科學技術貫穿于孕育成長的全過程。
伴隨著新一輪的產業結構構調整,國有林業企業也應建立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徹底改變傳統的“獨木支撐”、多輪推動、多元發展,改造傳統產業,培養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緊密與市場經濟接軌,必須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產業鏈,必須調整生產力布局。首先,堅持生態建設優先的戰略。大力培育森林資源,提高國土綠化面積,充分發揮森林調解陸地發揮生態系統的作用。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林業生態建設日益受到重視,生態建設逐漸成為林業企業的首要任務。其次,加強商品林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造生產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第三、立足資源優勢,延長產業鏈,走林產品精深加工的發展新路。選好建好龍頭企業,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不斷開發出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打造名牌戰略,增強市場竟爭力。第四、立足林區,做好“綠色”這篇文章。當今社會對綠色環保食品的追求已成為一種時尚,而林區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獨厚條件,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大自然為我們創造了一份無價的資源。除利用豐富的林木資源和林下資源外,還要科學合理地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等產業。第五、立足主業,發展以礦業開發為主體的多種經營產業。林區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在今天可采資源日漸減少的情況下,應探索一條礦業開發的新產業布局。通過合作、合資,開發、引進資金、技術,克服林業企業在發展礦業方面存在的資金,尤其是人才短缺的“瓶頸”。使礦業開發形成模式,使之成為替代產業的支柱。
第六、加速開發以森林旅游為支柱的服務業。隨著現代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業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而綠色森林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區位、人文環境、潔凈的空氣、幽雅的環境,正日益成為受到現代工業污染的城市人群所向往的旅游、度假、休憩的理想場所。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并使之成為支柱產業,由此帶動餐飲業、零售業等產業的興起,也正是實現林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林業企業發展以森林旅游為支柱的服務業,應立足林區實際,做好做足“綠色”這篇文章,發展具有民族特色、區域特色的旅游餐飲以及旅游紀念品的加工、銷售,并帶動林區綠色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第七、充分利用林區的冷資源,發展好特色養殖業,實現“藏富于民”。目前我國林業企業的主要作業區都分布在高寒地帶。寒冷的氣候給發展種植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不利,但對發展特色養殖業卻帶來了獨特的優勢。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金河、阿龍山等林業局已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立足林區高寒氣候發展特色養殖和毛皮加工的道路。現已形成規模,并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林業企業中立足各自的企業實際,致力于發展特色,養殖業不失為一條改變林區企業面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實現林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構建和諧的林業企業,是時代賦予林業企業的歷史重任。只有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的發展觀為統領,就完全可以實現生產的發展、生活的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目標,使林業企業融入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1]于法穩.生態經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2]柏曉東,丁郁.關于林業投資問題的探討[J].林業經濟,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