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亮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關于綜合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國內外早有大量研究。19 世紀初開始,國外學者的大量研究發現:功能完善的銀行能夠通過發現和支持具有較大成功概率的創新項目而刺激創新,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金融市場是經濟活動的中心,金融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可以部分解釋經濟增長率,這使人們開始認識到金融的作用并深入探討金融發展的路徑。19 世紀末,國內學者對于區域金融發展狀況的研究也有大量成果。他們對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定量分析,推動了區域金融發展問題研究的深入;對中國通貨緊縮、資本投入與經濟增長貢獻的定量研究,使宏觀金融研究與宏觀經濟研究在方法論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構。通過實證分析說明,要縮小區域差距,關鍵是要提高金融組織的規模和質量;通過對地區經濟差距與金融發展關系的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顯示金融要素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并為區域金融結構優化指引了努力的方向。國內外研究文獻充分表明,金融發展水平不僅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而且還是未來經濟增長的一個先行指標。作為現代市場經濟,金融推動力的差異更是經濟增長差異的重要原因,一國(地區)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金融發展水平,因此,通過金融發展從而改變落后區域的經濟已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一條重要途徑。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
金融支持區域經濟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其在引導資源配置、服務經濟發展方面的功能,大力推進重點任務的實施,加快發展目標的實現。然而,金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取決于金融業自身的發展水平和服務功能。為此,必須緊緊圍繞區域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任務,著力構建“政府政策推動、金融機構支持、融資渠道多元、市場環境優化”的綜合金融服務支撐體系。
一是不斷完善金融組織體系。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培育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改革組建農村商業銀行進程。同時,各地區還可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快建設現代銀行,支持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各類新型金融機構發展。二是完善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融資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對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的金融產品創新,完善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貸款營銷和審核流程,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投放力度。鼓勵設立各類融資性擔保公司或再擔保機構,創新擔保和反擔保方式,為中小企業提供小額貸款和為銀行貸款提供第三方擔保。政府可設立財政性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對中小企業貸款提供貼息補助,對為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損失進行補償,采取政府協調推動,園區融資平臺統借統還方式,改善園區中小企融資狀況。三是著力改進金融服務“三農”能力。完善金融機構在城鄉的布局,大力支持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向鄉鎮延伸服務網點,引導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向農村危舊房改造、鄉村道路、飲水安全、特色農業等重點領域,擴大下崗再就業小額貸款、農村青年創業貸款、返鄉農民工創業貸款以及助學貸款等信貸業務,加大對城鎮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及新農村建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城鄉統籌建設的信貸支持。
一是積極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各類大中型企業和經濟效益好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可進行股份制改造,培育和建立企業上市后備庫,符合條件的企業還可到國內主板市場和中小企業板市場,通過IPO 方式融資,中小型科技開發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各行業的新興企業可通過國內創業板上市融資。區域內優質企業可前往海外資本市場進行IPO 上市融資。各地方政府還可建立區域非上市企業的股權交易場所。二是擴大債券融資規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成長性好的企業可考慮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以及集合信托計劃等方式融資,并探索私募債券、集合債券、建設項目債券等融資方式,不斷提高債券融資在企業融資中的比重。三是積極探索形成多樣的直接融資新渠道、新途徑和新方式。在公益性和準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可積極探索采取公私合作、政府特許經營權(建設權)轉讓的PPP、BOT、TOT、BT 等新型投融資方式融資。除此之外,融資租賃、住房抵押證券、項目支持證券以及資產收益證券化(ABS)等融資方式也可為區域發展提供融資新渠道和新途徑。
[1]熊鵬,王飛. 中國金融深化對經濟增長內生傳導渠道研究——基于內生增長理論的實證比較[J]. 金融研究,2008(02):51-60.
[2]王志強,孫剛. 中國金融發展規模、結構、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經驗分析[J]. 管理世界,2003(07):13-20.
[3]武志.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分析[J]. 金融研究,2010(05)::58-68.
[4]姚耀軍. 金融發展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區域差異重要嗎?——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 當代財經,2012(03):43-53.
[5]閆麗瑞,田祥宇.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區域差異研究——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 宏觀經濟研究,2012(03):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