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娟 王 蕾 夏 青
(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首先,什么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是當前教育部門借鑒企業中“訂單生產”的概念而提出的一種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換句話說就是企業與學校已經對學生制定好了一系列的職業生涯規劃,而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一切知識也都是為以后進入企業工作服務的,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
“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核心就是企業與學校雙方達成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形成一種供需關系,明確雙方責任,達到雙贏的目的。
其次,“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必要性有哪些。企業若想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強大的智力團隊和過硬的生產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人才的積累是企業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的重要條件。對于企業來說人才既可以從企業內部培訓獲得,又可以從對外招聘獲得。出于“專業化”的考慮,企業更愿意聘用長期培養的綜合型人才。所以,每個企業都有“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潛在需求。另外,隨著高校擴招,就業形式越來越嚴峻,就業競爭日益激烈。而訂單培養能使學生踏上就業的“直通車”,對學生的前途和對學校的聲譽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職業學校對訂單培養自然具有潛在的需求。
最后,訂單培養有何意義。一方面,企業通過“訂單培養”,最直接地表達了企業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最直接地了解每個人才的培養進程,最直接地深入挖掘每個人才的潛在能力,因而可以實現企業對人才“即插即用”的要求。一方面, 學院通過“訂單培養”,提高了畢業生就業率,從而降低了學校的辦學風險和成本,實現了教育資源的高效配置人才和利用,此外,“訂單培養”也增強了學校的市場意識,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了學校的社會聲譽。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訂單培養”從根本上解決了在校學習的職業針對性、技術應用性以及就業崗前培訓的問題,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必然選擇。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難題。
現如今大學生就業難有很多的主觀原因,最重要的是心理問題。
1.茫然心理。現在許多大學生是在踏出校園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感覺到就業的壓力。而在這之前,他們根本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任何的規劃和研究。沒有目標就沒有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校園生活也就變得墮落糜爛。還有一些大學生對于校園活動和一些比賽不以為然,認為小型的校園比賽不足以施展他們的才華,不能盡數挖掘他們的潛能,所以冷眼看著別人競爭。殊不知,積極參加比賽和活動是一種良性競爭的心理表現,能夠激發大學生的競爭心理和實踐能力,也能夠使大學生在比賽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從而更好地改進完善自己,為以后走出校園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另外,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的影響,認為競爭就是關系的競爭,一門心思地想著怎樣拉關系而不付出實際努力,依賴心理和僥幸心理也相當嚴重。
2.盲從心理。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人云亦云,盲目從眾,沒有自己的主見,不去考慮自身條件盲目尋找不適合自己的崗位,好一點的找到工作,也只是平平凡凡,碌碌無為。差一點的就是四處碰壁,待業在家。還有一些大學生放棄所學專業,甘愿在經濟發達的城市里打工,也不愿去急需人才的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發展事業,導致良好的人才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是無益。針對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訂單式”人才培養能夠使得大學生在校期間認真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素質,是目前比較理想的素質教育模式。
高校畢業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強大的智力后援軍,如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這就需要大學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承受能力,不斷地學習進步,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體系。因此有必要進行“訂單式”人才模式,培養綜合型專業人才,不斷地為市場輸入新鮮的血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這種人才培養的改革,順應了人才市場的需求,人才資源也得到了合理的配置,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實現了企業利益最大化。同時也提高了畢業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為社會的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潘懋元,陳興德. 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之路[N]. 中國教育報,2005-04-23.
[2]梓和榮,沈宏毅,等. “訂單式”職業教育機制研究及實踐[J]. 職業技術教育,2005(04).
[3]黃金火. 人才定制培養模式的相關問題研究[ J ]. 中國教育教學雜志, 2006 (18) .
[4]曾海燕,黃華,羅宏遠. 入主流,求質量,辦特色[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