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愷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00)
在國內,已經有學者對金融消費者問題進行研究,并就金融消費者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援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的定義。有的學者根據金融交易雙方法律關系效力形式進行定義。有的學者從個人的金融需求角度界定了金融消費者。可見,理論界對金融消費者概念的認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金融消費者保護離不開金融消費者概念的明晰。由于消費者的弱勢地位,我國在1993 年制定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鑒于消費者因其特殊的市場地位而獲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并依此來確認一個群體可以享受特殊的法律保護。2000 年英國指定的《金融服務和市場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最早提出“金融消費者”的概念,比消費者的提法晚了近一個世紀。對于金融消費者,我國沒有專門的立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商業銀行法》等法律尚不完善。隨著金融市場的日益專業化和復雜化特別是復雜的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出現,金融消費者的弱勢地位不斷凸顯,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也逐漸提上日程。
其中,學術界對于金融消費者主體范圍的界定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傾向于社會個體或自然人,并受《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等基本民商事法律調整,對于以保護弱勢地位為導向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同樣適用于金融消費者。另一種觀點認為金融消費者不應局限于自然人,還應該包括組織消費者。因為對擁有高度專業化的金融機構而言,團體消費者也并不能擺脫消費者的根本屬性,仍然處于弱勢地位。
1.美國
美國在1999 年出臺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提出,金融消費者是普通消費者概念在金融領域的特別延伸,特指與金融機構建立金融服務關系并接受金融服務的自然人。2009 年10 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對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gency,CFPA)的法律地位及其職責進行了專門規定。該機構的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要保護消費者(consumer)和投資者(investor)。
2.日本
日本在2001 年4 月實施的《金融商品銷售法》規定,該法案重點關注的對象為信息不對稱中的弱勢一方,概括規定了凡是屬于“資訊弱勢”一方的金融商品買受者都稱之為消費者就是所稱的金融消費者。換言之,在金融服務中,相對于金融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擁有的專業金融知識,自然人或法人作為交易的另一方當事人,一般都屬于信息弱勢的一方。
3.中國臺灣地區
2011 年6 月臺灣地區頒布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是臺灣地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大突破,其也作為其三次金融改革的重要舉措予以推進。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特別規范了“金融消費者”的法律概念,設置了合理化的爭端解決機構,這對大陸的金融服務也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該法案將“金融消費者”的定義為“接受金融服務業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者。但不包括專業投資機構和符合一定財力或專業能力之自然人或法人”,這個提法極大地促進了臺灣地區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金融消費者概念的引入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它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金融消費者是指購買和使用金融消費服務類產品的特定人群,它擴大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內涵。同時,隨著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和金融消費理念的深入,以業務領域區分消費者身份的方式逐漸淡化,從其特定含義出發,區分相關概念趨向融合,使金融消費者概念的界限逐漸清晰。
一般認為,金融消費者指的是傳統上消費者的概念在金融服務領域的延伸和演化,泛指與金融服務機構確立金融交易或服務合同關系,享受金融服務的自然人。金融消費者與普通消費者的界限可從四個方面探討:
首先,金融消費者購買金融商品或者享受服務的消費行為會導致當前的現金流動,而且還直接關系著將來的現金收入或支出,并且為未來導致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風險,這種不確定性包括可能是不確定的收益,也有可能是不可預知的風險,產生極大的負外部性。
其次,金融商品生而具有無形性。即便金融機構一方提供了商品的所有信息,也無法通過一般情況判斷金融服務的質量。如果缺乏必要的風險意識或有關風險的信息,金融消費者則極易遭受損失。
再次,金融產品雖然涉及盈利,但對于金融消費者而言,其投資購買金融類產品,主要是為個人或家庭對于未來的生活性消費。不同于專業的金融投資機構高風險高利潤的投資行為,也不同于普通消費者的購買使用目的,金融消費品有更強的安全性需求。
最后,金融消費者因為金融商品的無形性、專業性、高風險性等特點,在交易中與賣方處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狀態。金融商品的高度專業性對消費者的專業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是,由于個人的知識水平有限,僅靠自身的力量,很難正確有效地把握金融商品的重要信息和規避不適當的風險。
筆者贊成金融消費者的主體范圍的界定上應歸類為社會個體或自然人。因為自然人在信息不對稱在金融交易中,與金融機構相比顯然處于不公平的弱勢地位,合法權益并不容易得到有效保障,這就需要立法給予其傾斜性配置和保護。而相對于自然人的法人組織,實力要遠甚于自然人,并不需要法律給予特別對待。如證券投資基金,由于自身資金實力雄厚、管理科學、具有很強的盈利能力,其地位顯然不屬于弱者,不需要額外的傾向性保護
臺灣學者賴源河教授提出,金融消費者指“接受金融服務業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者,不包括專業投資機構與符合一定財力或專業能力之自然人或法人”,是與金融投資者相區別的,“金融服務消費”并不是人類生存和延續的必需消費。金融投資者投資的目的在于獲得投資收益,適用風險自負原則。相反,也有學者認為把自然人投資者排除在金融消費者之外是過于狹窄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最終目標在于對在金融服務關系中因信息不對稱處于弱勢地位的一方進行傾斜性配置保護,以平衡交易中不恰當的利益失衡。
本文認為,以在金融服務關系中因信息不對稱而處于弱勢地位作為金融消費者的評判依據比較為合理。金融消費者應該滿足一下幾點要求:(1)從所處地位上看,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弱勢地位是判斷金融消費者的最重要的標準;(2)從主體范圍的界定上看,金融消費者僅限于自然人;(3)金融消費者應該包括自然人投資者,因為在現實環境中,滿足信息的對稱性、投資者的適當性和監管的正當性這三個前提下,金融投資者身份地位已發生改變。
綜上,本文對金融消費者的定義是:因信息不對稱處于弱勢地位的,購買、使用金融商品或接受金融服務的自然人,包括自然人投資者。
目前,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法律基礎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以,金融消費者相關立法要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很好對接。而實踐中,銀監會己經將銀行客戶稱為“金融消費者”。自2008 年開始,保監會也開始使用消費者、保險消費者的概念。在我國證券投資領域,自然人參與者的身份仍然為“投資者”,在我國目前的金融實踐中并沒有給予“投資者”以明確的消費者地位。
如上文所述,國際間金融監管和金融法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投資者保護提升為金融消費者加以保護。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存在特殊性,與國外金融消費者又有所不同。但從國際的立法趨勢和我國金融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我國目前的金融現狀需要將金融消費者保護納入其范圍當中,將金融消費者保護當作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國臺灣地區將金融消費者保護作為金融監管的重要目標,設立專門實施機構,設計糾紛解決機制,完善一系列監管立法,保護消費者免受金融消費中不公平和金融欺詐,對我國大陸金融消費者保護體系的建構有了新的啟迪。
1.明確賦予一行三會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職能
隨著我國保護意識的加強,我國大陸目前沒有專門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行政機關和社會組織,“三會”是金融監管部門主力,而“三會”處于諸家并立、分而治之的境地。這種分頭立法的方法必然導致業務規范之間不一致,削弱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央行曾提出效仿美聯儲成立專門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的設想,但該設想在業內始終未被全面認同。從目前推出的結果看,最終仍是沿用了“一加三”的分業管理框架。 筆者認為,較為有效的做法是明確賦予“一行三會”金融消費者保護職能。其中,可先在央行內部成立金融消費者保護局或者金融消費者保護中心,開通金融消費者保護投訴熱線,由其專司金融消費者保護職責。
2.建立金融審判庭,在司法上對金融消費者訴訟主體地位的確認
金融審判庭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審理涉及銀行、保險、證!和基金等方面的金融民商案件,對基層法院的金融案件審判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向金融機構發布審判信息、典型案例、提出司法建議、開展有關金融的法制教育與學術交流。上海是我國第一家設立專業的金融審判庭的地區。筆者認為,建立金融審判庭,對金融消費者概念的確立也具有重要意義。這主要體現在將金融消費者作為特殊的一類市場主體加以司法保護,并結合金融消費者的弱勢地位,來建構更具公正的金融司法審判制度。
[1]漆多俊.經濟法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2]張育軍.投資者保護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趙萬一.民商法學講演錄(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孫曙偉.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權益保護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5]梁慧星.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散論[J].法學,2000(05).
[6]王利明.關于消費者的概念[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3(03).
[7]何穎.金融消費者芻議[J].金融法苑,2008(02).
[8]趙鋒.金融消費者概念探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01).
[9]楊東.論金融法治的橫向規制趨勢[J].法學家,2009(02).
[10]邢會強.處理金融消費糾紛的新思路[J].現代法學,2009(05).
[11]王雄飛.歐盟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立法和啟示[J].上海金融,2009(11).
[12]邢會強.澳大利亞金融服務督察機制及其對消費者的保護[J].金融論壇,2009(07).
[13]郭丹.論金融消費者信息權益的保護[J].學習與探索,2009(04).
[14]葉林,郭丹.中國證券法的未來走向——關于金融消費者的法律保護問題[J].河北學刊,2008(06).
[15]劉曉星,楊悅.全球化條件下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8(06).
[16]馬國泉.金融消費者保護的信息經濟學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17]呂炳斌.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律制度之構建[J].金融與經濟,2010(03).
[18]熊元斌,曾凡濤.新世紀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發展趨勢[J].消費經濟,2002(03).
[19]陳潔.投資者到金融消費者的角色嬗變[J].法學研究,2011(05).
[20]Peter Tufano.Consumer Finance[J]. Annual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