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波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 401520)
混業經營是指商業銀行等金融企業以科學合理的組織方式在資本和貨幣等市場進行多方式和多品種以及多業務的交叉服務、經營的總稱,是指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銀行等機構所經營的不只是自身的業務,而是這些機構的業務進行相互交叉和相互滲透。
混業經營形成以及近些年迅速發展的原因有:
1.金融衍生工程、金融工程等金融創新,這些金融創新為混業經營提供了新型的通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金融創新組織形式、金融創新工具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2.混業經營的技術支持是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主要包括了互聯網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使金融通訊的成本降低了,而且使數據處理的成本也降低了,這樣的話就提高了金融機構的業務處理能力。
3.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機構不得不選擇混業經營。金融機構在進行競爭時,決定其競爭地位的主要是業務范圍寬窄和金融機構規模大小。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促使各個國家不得不放棄分業管制的政策。
4.金融機構選擇混業經營也是因為受到了利益的驅使,同時為了分散風險,金融機構也必須選擇混業經營。金融機構采用混業經營,可以在經營方式進行創新,創建多樣化的經營方式。最終可以分散風險、降低成本。
綜上所述,混業經營的發展基礎是科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其發展也是金融服務升級的必然要求。一般認為:混業經營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公司創新的產物,同時也是公司擴張業務、提高效率的必然結果。
銀行保險也是一種混業經營模式,顧名思義這種模式是保險公司和銀行進行合作。戰略是相互之間進行融合和滲透,在該模式的機制下保險和銀行等的大部分金融業務聯系到一起,按其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成立的金融公司有好多子公司,包括信托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等,其目的是,在從事金融業務的同時,實現保險、銀行以及其他業務等進行混營。
2.成立合資公司。在合資公司中或擁有較多數的股權或擁有較少數的股權。
3.和一些與本公司規模差不多的公司進行合并,或者是相互交換股權。
4.收購公司或被收購。例如北京銀行收購首創安泰股權。
5.設立新公司。如現在的中郵保險,其發起人是二十多省區市的郵政公司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最終成立了國有的壽險公司。
6.戰略聯盟的形式。戰略聯盟模式的基礎是銷售協議,雙方都認同了銀行保險的目標。這種策略協作針對的某類特定的市場或特定的客戶。這與下面將要介紹的銷售協議模式有些區別,主要區別是達成戰略聯盟的兩個公司在一般情況下都在渠道方面、產品方面和項目方面建立了排他的關系。
7.銷售協議模式。該種模式下,保險公司和銀行首先簽訂某種協議,這種協議一般情況下是代理銷售協議。在協議中明確規定,雙方必須銷售對方產品,而且是針對己方顧客。一個銀行可以和多家保險公司簽訂該種協議,一家保險公司也可以和多家銀行簽訂該種協議。兼業代理人大部分情況下是銀行。銀行在己方經營網點,向己方顧客銷售保險產品,同時保險公司必須向銀行交一定的費用。在現階段,我國市場上的大部分公司都在采用這種模式。
縱觀美日德英法等國家銀行保險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這段歷史的終點都是金融控股公司。
1999 年,美國廢除了1933 年頒布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并且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經營具有有效法律。
在日本改變金融控股公司的有關法律滯后,保險公司、銀行互相之間進行兼營也開始被允許。
在歐洲,銀行保險業的潮流就是組建金融公司,通過這種方式來發展銀行保險德國有一種全能銀行,這種銀行實際上是一種金融控股公司。銀行保險公司一般情況下是銀行自己再建立保險公司,或者是和保險公司組建分銷聯盟,這種聯盟大部分情況下的組建形式是相互持股。法國的銀行保險之間的整合最為徹底,銀行保險的發展速度也最快。葡萄牙和英國差不多,保險公司和銀行的合作模式大部分情況下是銀行和保險公司組建成為合資公司、銀行收購保險公司和銀行直接設立保險公司等模式。
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律,那就是保險公司、銀行之間的合作,起初是具有松散這一特點的協議合作,最終發展成為具有資本融合這一特點的金融控股公司。前面提到的銷售合作模式是一種低級的合作模式。
我國的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已經經歷了十幾年,但是目前的主要模式還是銷售協議模式。還有一些銷售聯盟,但只是局部層面的。還有集團控股公司模式、銀行和保險公司進行的繞道資本合作,這兩種模式也比較少。銀行基本上不參與設計和研發銀保產品,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和銀行之間的合作只是保險公司利用銀行銷售保險產品,大部分的協議不僅短而且缺乏穩定性。這種情況為什么會出現呢?一般認為是監管機制的制約和分業經營的限制。
在銷售業務這種模式中,保險公司和銀行都是主體,都持有經營管理權。在利益目標、服務品質和產品研發等方面有較大的分歧,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對銀行保險的監管不夠。我國的銀行保險發展迅速,但是保監會的監管措施發展十分緩慢。保監會對保險業務能夠進行強有力的管理,對銀行卻沒有約束力,根本無法管理銀行。同時銀監會和保監會之間的協調力度不夠,一旦出現問題往往責任是保險公司的。在銷售協議模式中,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有求于銀行,因此保險公司處于弱勢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保監會對銀行的監管將很弱,監管措施也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
2.保險公司和銀行合作的效率比較低,這主要由銷售協議這種模式導致。銷售協議模式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和銀行都是主體,都持有管理權。管理模塊上進行了詳細地分割,這導致雙方難以進行深度合作,合作也不默契。在研發產品、改善服務等方面進行信息傳導時,或者效率低或者滯后,在客戶需求方面同時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難以根據市場的具體形勢來對自己策略進行調整。
3.“多對多”模式存在弊端。在多對多模式的情況,保險公司、銀行都是一對多,這樣的結果是增加了雙方交易成本。在這種模式中,保險公司、銀行協都會費盡心思的協調不同合作者之間的關系,會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無力。同時,每家保險公司都會將業務分布在不同的銀行,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阻礙了規模經濟效應的發揮。
4.產品方式和銷售方式比較單一。銀行不僅習慣了銷售單一的保險產品,而且習慣了在銷售時用單一的方式。不僅銀行如此,保險公司同時會認為銀行工作人員銷售能力不強,因此只會推出功能簡單的同質化產品。
5.多對多模式導致惡性競爭,而這種競爭主要出現在手續費方面。銷售協議模式情況下,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會同時和多家銀行進行合作。在這種模式下,保險公司會對銀行資源進行瘋狂爭奪,在銀保市場上主動權會更加牢固地掌握在銀行的手里。而且保險公司的產品同質化傾向十分嚴重,保險公司的競爭手段只剩下了手續費。同時,大部分的保險公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重視搶占市場,輕視客戶成本和產品之間的計算。這既影響了公司未來的償付能力,同時影響了公司的信譽。
6.銷售模式的背景下,合作十分簡單,因此共同利益也就少,雙方會竭力維護己方利益。銀行主要在乎存貸利息差,保險業務能給銀行帶來利潤,但銀行的目標還是吸收存款。保險公司自始至終都是追求保費增長,銀行客戶購買保險,大部分情況下是使用銀行存款,這和銀行的利益是沖突的,所以雙方很難將共同利益作為自己主要追求的利益。
[1]張晨. 混業經營背景下銀保合作模式的發展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1(14).
[2]逢慧. 銀保合作的監管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6.
[3]鐘忠. 國際混業經營趨勢下的中國銀保合作[D].北京:中國經濟貿易大學,2003.
[4]趙倩. 走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起點—銀保合作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5]字蘭,黃儒靖. 我國銀保合作模式的選擇與創新[J].現代商業,2009(14).
[6]吳娟,錢敏. 彰顯銀保合作的“協同效應”——基于金融混業經營視角論銀行保險深層次發展[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9(02).
[7]楊曉,黃儒靖,王昉. 我國銀保合作類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創新發展研究——基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益[J].軟科學,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