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1620)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7月頒布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人民幣匯率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會變得更富有彈性。而在其后的幾年,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的匯率都有升有降;而對美元卻是保持著始終攀升的趨勢。對外貿易部門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據統計,沿海的外貿小型企業一般的毛利在4到5個點,而隨著人工成本的持續攀升,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來臨,不少企業主都覺得很難支撐下去。相比較而言,跨國公司由于其經營規模大,原產地和銷售業務分散在多個國家,可以通過更為多樣和科學的手法,規避外匯波動所造成的風險。
郭飛(2012)分析了2007至2009年968家中國跨國公司的數據,實證檢驗了外匯衍生品使用帶來了約10%的價值溢價,這一重要發現和基于發達國家的不少研究相一致。李爽(2009)利用中信泰富的案例闡明,如果跨國公司的風險預測部門,預測匯率風險失誤,那么對公司所造成的損害是巨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我國跨國公司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外匯風險的歷史并不久遠,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比較缺乏,所以常常會因為判斷匯率走勢不準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如何在人民幣升值以及國際金融形勢動蕩的雙重背景下,合理鎖定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中的外匯風險,本文對可能運用到的工具和方法做了一個系統的歸納,并對我國跨國公司如何規避風險作出了可行的建議,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外匯風險,又稱匯率風險,是指在國際經濟、貿易、金融等活動中,以外幣定價或衡量的資產、負債,收入與支出以及未來經營活動中可能產生的凈現金流量,在用本幣表示其價值時因匯率波動而產生損失或收益的不確定性。外匯風險一般分為三類:交易風險、營運風險和折算風險。
交易風險是指已經簽訂的以外幣標價的合同,由于當期匯率與將來結算的匯率存在差異,從而導致相同金額的外幣合約按現時匯率和未來匯率折算為本幣金額時的不同而產生的風險。營運風險,也稱經濟風險,是指由于無法預料的匯率變化引起企業未來營運現金流變化,進而導致企業價值發生變化的風險。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是指跨國公司的母公司采用本幣編制母公司和國外子公司的合并財務報表時,因匯率變動而使合并財務報表的數字發生變化的可能性。
綜合分析以上三種風險,我們可以得出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是對過去外幣對本幣變化所造成的匯兌差異所造成的反映;而營運風險則是對未來純收益的影響。
針對我國的企業來說,外匯風險主要存在于交易風險和營運風險兩者之中,那么如何精確的測度外匯風險呢?傳統的風險度量方法——方差或標準差,金融資產的受益率可以看作是一個隨機變量。在統計中,隨機變量由概率統計理論引起的描述不確定性的量,它具有這樣的性質,其方差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大,方差越小,其不確定性就越小。從這個角度看,用方差反映風險是合適的。
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來的夏普的β值理論,半方差模型,都是進一步把風險精確化與具體化。最近30年發展起來的ARCH模型和VAR模型更是把異方差性和方差的隨機游走考慮進去。傳統的波動度量方法都假設方差在給定期間內是相同的,但事實上是金融資產的價格或收益率的波動有時變方差的特點,這就是異方差性。金融資產的價格和收益率(yt)常常用隨機游走過程描述:yt=xβ+μt,可以看出這個分布存在低峰厚尾的特征,它便于預測Xt的置信區間,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對條件異方差進行正確估計以后可以使回歸參數的估計量更具有有效性。VAR模型的基本含義則是風險資產在給定的置信區間和持有期內,從不利的市場變動中可能會蒙受的最大損失。它的優點在于:1.含義簡潔、形式直觀。使風險能夠具體化為一個可以與收益相互配比的數字,從而有利于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2.屬于下方風險的測度方法。考慮的是最壞的情況下的損失,符合人們的心里預期。3.考慮了決策者所處的環境及具體情況。
面對著人民幣的升值,以及周邊主要結算貨幣匯率的不穩定,如何才能較好的維持本企業現有的資產和規避交易中的風險成了外匯管理的核心。
對于交易風險歸結起來,主要有4點:(1)風險轉移,即盡量用本國貨幣進行收付,這樣不涉及匯兌和外匯,就可避免匯率風險,但此法并不能消除交易風險,只不過把風險從本國公司轉移到了外國公司。(2)風險對沖,即以同種貨幣收付。例如,20世紀90年代初,日元對美元一直走強,日本豐田公司出口到美國的汽車以美元標價,價格不斷上升,從而使銷量逐漸下架。在日元升值以前,豐田公司習慣于用日元籌集資金,日元升值以后,公司開始考慮用美元籌集資金。采取這種融資方法以后,盡管日元的升值造成豐田公司出口到美國市場的汽車銷售收入兌換成日元后下降,但日元升值同樣使豐田公司可以用比預期更少的日元資金償還美元借款。(3)外匯風險分擔是指交易雙方可以在交易合同中通過一系列安排共擔外匯風險。(4)提前和錯后是指通過提前收取以軟貨幣計價的應收賬款、推遲收取以硬貨幣計價的應收賬款來規避交易風險。但這種方法含有投機因素,一旦預測發生重大失誤,反而會蒙受嚴重的損失。
而經濟風險的管理可以從財務多元化、營銷管理、生產管理三個角度進行闡釋。財務多元化是指公司應該在多個國家資本市場上以多種貨幣籌集資金,由于一些貨幣匯率的上升往往伴隨著其他匯率的下降,使不同幣值的變動對公司的盈虧的影響互相抵消,從而規避匯率變動的風險。
營銷管理主要從市場選擇、定價方法和產品策略的角度來控制外匯風險,首先是市場選擇,跨國公司由于其規模較大一般都有好幾個市場,因此分散化市場的銷售可以規避匯率變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諸如把一件商品銷往A國和B國,東道國的貨幣對A國的貨幣升值,那么產品在A國的銷量會減少;而同時,東道國的貨幣對B國的貨幣貶值,那么產品在B國的銷量會增加。這樣得到的現金流量比單獨存有一個市場穩定。對于定價策略和產品策略,跨國公司主要是看消費者對商品的彈性,如果商品富有彈性,那么稍微下降價格,產量就會大幅度增加;那么此時在兼顧成本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降價策略來抵消匯率上升不利的宏觀影響。同時生產和研發新產品,一般來說消費者對新產品的價格敏感度低于舊產品的價格敏感度,那么推出新產品后,保證在匯率上升以后仍然有較高的利潤率,若市場需求旺盛的話,市場占有率還可能上升。
生產管理主要還是利用跨國公司在多個國家擁有生產基地,可以合理配置資源選擇匯率成本比較低的原產地進行生產,然后運往人均消費較高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來銷售。例如,耐克在匯率成本推高以后,搬離了中國大陸,到人力成本更為便宜的東南亞設廠,尋求代工。這種跨國公司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搬離中國,給當地的就業造成了嚴重的困難。所以匯率上升問題,已不僅僅是企業利潤折損的問題,而是關系到民生的大事件。
前文主要說明的是管理匯率風險,跨國公司整體上的一種戰略思路,以下主要介紹各規避風險的金融工具。
遠期外匯交易是指交易雙方按照事先約定的匯率,在未來某一確定的日期交割一定數量的某種貨幣的外匯交易。最常用的規避外匯風險的方法便是套期保值了,假設ABC公司向法國出口產品,合同規定3個月后可收到1000萬歐元貸款。若三個月后,歐元匯率下跌,那么ABC公司就會蒙受損失。為此,公司可賣出1000萬3月期遠期歐元,3個月后,即使歐元匯率下跌,公司仍然可以按遠期合約規定的匯率辦理交割,從而回避了匯率風險。
期貨合約是指合約雙方在期貨交易所指定的日期辦理交割的某種標準化商品或金融產品的合約。它與遠期合約的主要區別在于合約的標準化,正是因為標準化的合約,期貨合約擁有了非常強的流動性,這是期貨合約優于遠期合約之處。
期權是指賣方在收取期權費的條件下,賦予買方一項權利,即可以按照合約規定的期限和價格買進或賣出一定資產的權利,而賣方只承擔按合約規定賣出或買進一定資產的義務,不享有權利。這樣就鎖定了損失的底線,而受益上確實不封頂的,故這種不對稱的金融創新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
此外還有貨幣互換,利率互換等避險工具,歸納起來基本就是跨國企業的貿易部門在從事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利用金融工具來鎖定了外匯風險,以確保自己穩定的現金流量。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專業化的人才在企業發揮的能量越來越大,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外匯人才隊伍,是很多企業的當務之急。西方各跨國公司如今都把風險管理部門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設立了首席風險執行官的職位,而我國在這方面卻是剛剛起步。所以企業只有不斷培養外匯預測和風控方面的專業人才,才能適應各項業務的發展需要。
過去我國生產的產品大都是以價格低廉占領外國市場,而如今人民幣幣值在國際市場上的走強已經不可避免,我們國家的企業更應該從質量下手,提高每件產品的生產附加值,優化出口產品的結構,形成自己獨有的品牌,以此使匯率抬高對我國產品的影響降到最低。
我國的跨國公司應該更多的跟銀行部門溝通,銀行會給予更多的風險控制方面的建議,企業也應該主動派遣業務人員去學習外匯遠期合約,外匯期貨,外匯期權等金融工具,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把匯率風險和匯兌損失降到最低。同時保留適當的外匯頭寸,避免頭寸不足造成的短期成本的增加;同時防范儲備過多暴露了風險敞口,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1]奚君羊.國際金融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42.
[2]孫小清,尹晶.從跨國企業的角度談外匯管制及應對[J].現代企業,2012(12):39.
[3]李爽.從中信泰富事件看跨國公司外匯風險管理[J].中國商界,2009(2).
[4]王月永,張旭.跨國公司外匯風險管理及管制.[J].國際經濟合作,2008(3):77.
[5]郭飛.外匯風險對沖和公司價值:基于中國跨國公司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2(9):18.
[6]張新存.外匯管制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我國外匯管理政策的演進.[J].經濟叢刊,2006(6):33.
[7]徐磊.我國國際企業的外匯風險管理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