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益奇 寧波大學法學院
近些年,隨著電子商務的高速發(fā)展,網絡購物早已司空見慣,甚至將成為一種趨勢蓬勃發(fā)展。網絡購物從最初的衣服擴展到電器、食品,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的商品。但電子商務在方便消費者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困擾,主要體現(xiàn)在消費者維權方面。網購的商品質量有問題,或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甚至造成消費者人身和財產的損失,對此,消費者如何進行維權,不僅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關注,同時也受到了法學界的重視。
首先,由于電子商務發(fā)展速度過快,導致網絡銷售的門檻過低,商家魚龍混雜,其中部分商家缺乏固定的營業(yè)場所,甚至連銷售手續(xù)都不齊全,因此,商品的質量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在消費者使用產品的過程中,若出現(xiàn)問題,不知道該找誰賠償,或者找不到商家進行賠償。對于網購商品帶來的質量問題,許多消費者只能忍氣吞聲,自認倒霉。
其次,電子商務立法方面的不足也是導致消費者網購維權難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產品若在保修期內出現(xiàn)質量問題,消費者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求賠償,二者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在網絡銷售中,銷售者的經營資格和經營時間均無法律法規(guī)規(guī)制,銷售者在消費者進行維權時甚至存在“踢皮球”等消極做法,嚴重影響消費者的正常維權。另外,在消費者剛收到商品時若發(fā)現(xiàn)商品存在質量問題,根據交易習慣,消費者可以進行退貨或者要求更換。但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才發(fā)現(xiàn)質量問題,這種情況下,往往無法獲得相應的權利救濟。
最后,網購維權的效果不理性。網購維權耗費的時間過長是消費者維權心里的一大障礙,來回郵寄的時間,再加上加工修理,常常需要近月甚至多長的時間。這對于消費者而言,尤其是一些日常必備用品,無疑會帶來諸多困擾。另外,例如電子類產品在維修過程中,消費者對于產品修繕后的性能也存在許多擔憂。
上文所述的電子商務平臺上,無論是銷售者還是生產者,均存在“資質”問題。電子商務是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發(fā)展而來的一項新事物,我國原有的立法對此存在不少盲區(qū),顯現(xiàn)出滯后的特征。因此,必須從立法上對網絡銷售進行一定的規(guī)制,從源頭上解決消費者維權難的困擾。
第一,立法機關應當制定或修改相關法律法規(guī),從立法的層面來規(guī)范網絡銷售行為,確保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有法可依。一方面,要提高電子商務的門檻,諸如銷售者相關信息必須如實注冊,對于經營的時間和范圍若有變動必須向機構報告,另外,適當地參考《公司法》對于公司設立的相關規(guī)定,引入注冊資本制度,用以規(guī)范銷售者的銷售行為;另一方面,對于網絡銷售的生產者,必須具有固定場所。這不僅便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其產品進行檢測,更有利于消費者今后售后維權。
第二,執(zhí)法機構應當擴大執(zhí)法的范圍,除了對原有的生產銷售部門進行檢測,對于電子商務平臺上相關的生產者或銷售者,也應當加以監(jiān)管。對于那些受到消費者惡評、差評的銷售者,應當作為工商檢測的重點對象。對于那些違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銷售行為,堅決追求其民事責任或其他法律責任。
第三,明確各責任主體的責任性質,避免電子銷售者、生產者和物流公司之間相互推諉。根據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應明確消費者可向銷售者直接賠償,繼而再有銷售者向生產者或物流公司追償。另外,同樣應當完善物流運輸和財產保險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以適應電子商務的發(fā)展。
如今,淘寶、京東商城、1號店等多家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銷售業(yè)務都發(fā)展得如火如荼。但對于消費者的權利保護,卻未能令人滿意。由于我國尚未出臺統(tǒng)一的《電子商務法》,而原有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又能以適應新生的交易問題,所以網購消費者的權利一直無法得到滿意的救濟。筆者認為,我國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網購消費者權利的保護:
第一,應當將電子商務平臺納入到責任承擔的主體中。電子商務平臺作為第三方,為消費者和商家提供了交易的機會,但由于消費者在此過程中處于被動甚至弱勢的地位,如果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未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對參與交易的商家進行規(guī)范和整頓,消費者極有可能因為某種原因,如錯誤導向等,而陷入交易陷阱。因此,電子商務平臺有必要承擔其應有的責任,嚴格履行準入原則和規(guī)范義務,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交易環(huán)境。至于電子商務平臺的責任性質問題,筆者認為應以連帶責任為妥,即消費者可以向電子商務平臺先行賠償,再由電子商務平臺向銷售者或生產者進行追償。
第二,對于網絡銷售售后服務的時間等問題,法律應當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如上文所述,消費者極有可能因為售后維修的過程過于漫長而選擇放棄權利救濟。對此,如果能夠從法律上加以限制,迫使商家能夠及時有效地履行好職責,這對于電子商務的發(fā)展無疑是一劑良藥。且如果商家超過期限或有其他不履行或故意遲延履行的消極行為,消費者可以向消費者權利保護協(xié)會或有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求商家承擔法律責任,例如遲延履行金等懲罰性賠償。
第三,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和法制觀念。廣大消費者都具有維權意識,但對于如何維權等內容卻不甚了解。筆者建議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可設置相關維權咨詢或法律咨詢端口,增加維權的渠道,便于消費者積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整個電子商務市場的發(fā)展更加有序。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發(fā)展時間并不長,而與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也尚未完善。包括筆者在內的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主要原因還是立法和執(zhí)法不到位。因此,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本文對電子商務背景下消費者權利的法律保護進行探索,希望能為立法和實務提供相關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