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偉 王 蕊
(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企業的融資效率就是指企業的資金配置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態,從而能夠獲取最大收益的融資方式。更直觀的說法就是企業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及時的取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并且融資企業能夠高效的利用所籌集到的資金。將企業融資效率與中小企業現狀對比發現,中小企業整體融資效率較低主要是因為資金融入效率較低。影響企業資金的融入效率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融資渠道和融資成本。
中小企業能否從多樣化的融資渠道獲取資金,是影響中小企業資金融入效率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小企業可以從多種融資渠道籌集資金,那么當其面臨資金需求時,就能夠從各種融資方式中選擇成本最低,最及時,也最適合企業現實狀況的融資方式,這樣其融資效率也就會越高。
林毅夫和李勇軍(2001)認為中小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擁有信息優勢,所以要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困境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發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機構。張捷(2002)認為,鑒于小銀行在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想要讓中小企業從根本上擺脫融資困境,就需要建立以民營中小銀行為主干力量的中小金融機構格局。
關系型借貸是中小企業融資的另一重要途徑。Peterson和Rajan(1994)通過分析數據得出:良好的銀企關系不論對于企業融資成本,還是信貸資金可獲得性都會產生有利的影響,其中對信貸資金可獲得性的影響更為顯著。
民間金融在中小企業融資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張維迎(1994)、王信(1996)、隅谷三喜男等(1991)、周添城和林志誠(1999)等研究顯示,對于作為臺灣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民間金融是其無法替代的資金籌措來源,在20世紀60~90年代,臺灣中小企業的區內借款來源于民間金融市場的比例高達35%。
M ichiael E Porter(1998)認為,銀行類金融機構在向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貸款時,對貸款對象的評估更加容易和準確,能夠有效的降低貸款風險,所以說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更容易籌集到資金。
厲以寧、吳敬璉、董輔仁等(2003)主張,要使我國中小企業走出融資難困境,就必須加快推出二板市場的速度,理由如下:首先,如果沒有有效的二板市場,一些業績好的公司就會選擇到國外上市,這會造成資源的外流;其次,如果沒有二板市場,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將會受到阻礙;再次,二板市場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關鍵,也是風險投資能夠有效退出的途徑,現階段中國內地已具備了基本條件,可以發展二板市場;最后,建立、健全包括二板市場在內的多層次的證券市場,是國內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客觀需要。
能否以較低的成本及時融入企業所需資金,是一個企業融資效率高低的重要體現。融資成本指的是企業籌集和使用資金時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其本質就是資金的使用者向資金的所有者所支付的報酬,主要分為融資費用和使用費用。融資效率與融資成本成反比例關系,融資成本越低,融資效率就越高。
內源融資方面,從融資成本角度來說,自我積累是所有融資方式中融資成本最低的,Greenwald et al.(1984)、Myers和 Majluf(1984)以及M yers(1984)等發現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市場不完全,以及在此市場中融資決策所具有的信號傳遞作用將導致企業外部融資成本高于內部融資成本。Rajan和Zingales(1998)發現發達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能夠減少市場不完全性,從而減少外語融資和內源融資成本差異。
外源融資方面,根據MM理論可知,債務融資是所有融資方式中資金成本最小的一種。但是,隨著企業負債的不斷增加,企業財務風險也會不斷增加,只有合理的負債規模才會對企業融資效率有積極的作用,所以企業在進行負債融資要注意規模的控制。
經 濟 學 家 S.Fabiani,E.Romagnano,G.Pellegrini,L.F.signorini(2000)等人根據1995年意大利10939家企業的財務數據,對非集群企業與集群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差異進行了對比分析,產業集群內企業比非集群企業的融資更容易獲得,并且融資成本更低。
從融資成本方面來講,內源融資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其次是債權融資,其中銀行借款成本要低于發行債券的成本;股權融資的成本最高。
[1] M yers,S.C.,1984,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The Journal of Finance,39(3) .
[2] Harris.M.and A.Raviv,1990,“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debt”,Journal of Finance,45.
[3] Aghion and Bolton,1992,“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9.
[4] 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e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5] Rajan.R,Panetta.L.,1998,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 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3).
[6] 張捷.中小企業的關系型借貸與銀行組織結構[J],經濟研究2002(6).
[7]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涂照彥.臺灣經濟發展的成就與問題[M],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
[8] 王信.臺灣的中小企業融資及對大陸的啟示[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6(5).
[9] 張杰.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與融資次序[J],經濟研究,2000(4).
[10] 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