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春
(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1)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和核心,發展農村金融是壯大現代農村經濟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主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戶和農村經濟組織存款、貸款、匯款和保險等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但從多數地區農村金融現狀看,我國農村金融仍然是整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農民“貸款難”、“貸款慢”、“貸款貴”等問題較為突出,農村金融改革仍有待深層次“破冰”。
近年來,我國廣西田東縣、浙江麗水市、廣東郁南縣、福建沙縣、浙江溫州市等地區紛紛探索開展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改革措施主要是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等。總體來看,這些改革措施對集聚金融資源,推動農村金融和當地經濟社會良性互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這些地方性金融試點改革的共同特點是依靠政府行政指導和有傾斜性的支撐政策來實現當地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金融資源的集聚,以及各項服務工作的推進,如廣西田東縣農村金融改革就獲得了國家在金融機構審批、央行支農再貸款、央行再貼現、國家和省市財政支撐等方面的諸多扶持政策。由于政策特殊性,這些地方性金融改革的許多做法難以在全國范圍內有效推廣,不足于解決全國農村金融普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012年7月份,為貫徹全國人大常委會吳邦國委員長在安徽考察時的指示精神,安徽省政府決定啟動金寨縣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希望為全省乃至全國探索出一條可復制、易推廣的農村金融發展新路子。本文正是以安徽省金寨縣農村金融調查為基礎,通過剖析金寨縣農村金融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加快推進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幾點建議。
壯大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是改變農村金融發展狀況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加快農信社改革,大力引導商業銀行下延經營網點,農村地區金融組織機構逐步增多。以金寨縣為例,截止2012年6月份,全縣擁有銀行業金融機構8家,網點67家,其中鄉鎮網點42家,已實現了鄉鎮全覆蓋。但金融機構業務范圍和服務對象趨同化較為明顯,特別是農信社商業化改造后,貸款條件有所提高,服務對象開始向縣域大中型企業傾斜,普通農戶和涉農企業獲得貸款的難度反而加大。當前看,壯大農村金融組織,關鍵不是增加商業銀行數量,而是要針對不同服務對象發展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形成差別化和適度競爭的金融服務格局。結合我國涉農金融服務和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不足現狀,重點是要發展小型地方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同時要積極引導各大商業銀行設立小微企業專營機構、三農事業部等。
創新金融產品是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最直接手段。從我國當前情況看,金融機構產品創新主要是由各金融機構上級機構負責,由于地區差異大,上級機構推出的金融產品往往并不能適應地方實際情況,使得部分創新產品因“水土不服”而名存實亡,與此同時,廣大農村地區特色化的金融需求卻難以有效滿足。以金寨縣為例,近年來金寨縣毛竹、油茶發展迅速,農戶發展毛竹、油茶的中長期資金需求較大,但由于農戶缺乏有效抵押物,很少能從銀行獲得貸款;金寨是林業大省,但銀行依托林權質押開發的信貸產品仍屬空白。又如金寨縣每年茶春季和板栗收購季節,農業大戶和涉農企業短期資金需求量十分巨大,但至今仍未有銀行推出針對此類資金需求特點的信貸產品。對此,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適度下放管理權限,允許并鼓勵基層分支機構結合當地產業和金融需求特點,充分運用銀保合作、銀擔合作方式,開發特色化金融產品。各級金融監管部門應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對基層金融機構開展的產品和業務創新開辟綠色通道,鼓勵先行先試。各基層政府也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切實做好相關部門銜接和合作工作,幫助金融機構解決好金融產品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從金寨縣農村金融調查情況看,農村金融服務薄弱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相對于城鎮,農村資金需求分散,規模較小,面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加之農村交通、通訊相對不便,銀行等金融機構天然傾向于將業務重點放在城鎮;二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通常設置“一刀切”式的服務門檻,很多農戶和涉農企業由于缺乏信用基礎或有效抵質押物,難以達到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條件。解決上述問題,僅依靠金融市場自身發展難以實現,還需充分發揮政府的機制保障和政策扶持作用,大力引導金融服務向農村地區傾斜。一是要加快推進農村信用評定工作,依托農村信用評級結果極推進銀行開展信用貸款業務,切實解決農村地區貸款抵押物不足難題;二是要建立涉農金融風險補償和考核獎勵機制,適度分散金融機構涉農信貸或擔保風險,增強其擴大涉農業務覆蓋面的積極性;三是要建立便民服務機制,推動金融機構將服務觸角向村鎮延伸,搭建與農戶和涉農企業交流的信息平臺。
創新是激發農村金融活力的核心因素,但農村金融基礎薄弱,金融機構承擔風險的能力總體較弱,因此,在開展農村金融創新時候,需特別關注金融風險的預判和防范,確保改革審慎、穩健推進。一是要大力推廣農村金融改革先行試點地區的創新經驗。如廣西田東、浙江麗水等地區積累的較多經驗,可以直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或與各地實際結合改進后推進實施。二是要堅持差別化風險管理,針對基層金融機構結合當地實際開展的涉農信用貸款、林權抵押貸款、商標權和農業保單質押貸款等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各級金融監管部門應適度降低風險控制門檻,各級政府應建立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合理分擔創新成本。三是要建立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強化現代信息技術在金融風險監控中的應用,加強制定風險控制工作方案和金融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確保改革風險可控。四是要強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逃廢債等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
增加金融供給和創造金融需求是農村金融改革的兩個方面,系統性的農村金融改革需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同步推進,通過增加供給,消除金融對“三農”發展的瓶頸制約,通過創造需求、引導金融供需平衡,實現金融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農村經濟增活力、地區經濟大發展。針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創造農村金融需求,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通過加快土地流轉等方式,推動農業規模化、市場化運營,同時,需逐步規范涉農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管理,建立完善信用基礎,逐步滿足銀行授信條件。二是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通過引導居民集中居住和產業集聚,創造和提升金融服務需求。三是要加快完善農村信用擔保和保險體系,通過建立健全農業信用擔保體系和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解決農村貸款缺乏抵押擔保的現狀,架起農村金融供需結合的堅實橋梁。
[1] 嚴長遠.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體系構建與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2(5).
[2] 姚敏.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反思與展望[J].現代經濟探討,2011(2).
[3] 易綱.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再上新臺階[J].中國金融,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