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莎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應該以形成職業勝任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要和學生個人特長發展為切入點,以把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2010年版《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框架》和中注協《中國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指出了為實現勝任能力[1],職業會計師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第一課堂按照人才培養計劃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教學學時有限,只能向學生講授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對于會計職業勝任能力的培養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而以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競賽、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社會實踐等教育活動為內容的第二課堂則成為最具有挖掘潛力和活力的地方。兩個課堂若能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則第一課堂的教學成效能夠得到鞏固和深化,第二課堂的活動內涵和品質也能夠得到提升。本文結合河北金融學院會計系財會素質技能節的實踐,探索第二課堂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
第一課堂包括實驗課程主要以教師為主導,由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進程,可能導致學生對教師過于依賴,學習缺乏自主性,自覺培養實踐技能意識薄弱。學生從第二課堂專業素養培養模塊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參與,使學生課下也沐浴在濃厚的學科氛圍里,接受專業知識的熏陶。第二課堂活動帶有競賽性質,有助于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產生激勵作用。
財經類專業實驗教學資源課外時間的開放程度不高,實驗設備閑置率高,教學方式上仍是集中的課堂操作,學生的實驗教學與課外活動缺乏有機結合。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更多集中在文體活動方面,與學科和專業相關的活動內容體現較少,往往缺少專業特點和內涵,導致一些學生簡單地將第二課堂理解為只是純粹的娛樂活動。在第二課堂活動中開辟專業素養培養模塊,開展旨在增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理解和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拓寬專業視野的專業技能賽事、講座、論壇等形式的系列活動,補充、延伸第一課堂的教學,真正做到“課堂教學傳授什么,課后配合活動就搞什么”,學生選擇更多元化,極大鞏固和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
財會素質技能節每年一屆,每一屆歷時兩個學期,設計的項目貫穿了1—4 四個年級。在新生入學初期通過《我的第二課堂》講座為新生詳細講解在校期間,從基礎專業技能到高級專業技能,每學期配合第一課堂教學計劃開展的第二課堂財會素質技能節活動,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自己學業規劃,每學期有選擇、有計劃地進行參加。
一年級:學業指導、點鈔技能講座、點鈔大賽、小鍵盤錄入大賽、手工賬(初級)大賽以及寒暑假財會專業調研等;二年級:手工賬大賽(中級)、中財會計知識擂臺、財會大講堂、ERP 應用技能比賽、學術講座以及寒暑假財會專業調研等;三年級:ERP 模擬經營大賽、財務論壇、審計案例分析會以及學術講座等;四年級:注冊會計師知識講座、就業指導、創業之星大賽、專家講堂以及納稅申報講座等。
財會素質技能節使學生四年大學實踐教學不斷線,保證學生從進校開始,就能夠接受由淺入深的實踐訓練,從基本技能到專業素養訓練再到綜合創新能力鍛煉,逐步開展點鈔大賽、手工賬大賽(初級組、中級組)、ERP 應用技能大賽、ERP 沙盤模擬經營大賽、財會知識擂臺賽和專家講堂等一系列賽事和講座,使同學們了解專業發展前沿,培養綜合素質。
第二課堂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體現在緊密配合第一課堂教學進度上,如:基礎會計學是大一新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內容以熟悉會計方法和了解企業基本業務為重點。財會素質技能節中手工賬大賽(初級)安排的競賽內容就涵蓋了基礎會計學課程中從憑證到賬簿再到會計報表的賬務處理流程,并且在競賽時間上安排在學期末,學生剛好完成了理論課的學習,通過實際動手增強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一年級的活動主要以認知企業、認知會計、操作性和驗證性比賽為主,主要訓練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級為配合第一課堂教學計劃中的中級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等課程,開展以財會大講堂、中財會計知識擂臺、ERP 應用技能比賽等為主的課程綜合類賽事和講座,三年級以涉及多門課程和多種技能的專業綜合性比賽為主,例如ERP 模擬經營大賽、審計案例分析會等,訓練學生運用會計專業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提升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四年級主要是跨專業綜合性實踐和崗位需要技能培訓,例如創業之星大賽、納稅申報講座等。經過不斷地積累經驗和充實調整,財會素質技能節逐漸成為了會計系第二課堂的品牌活動。
第一屆主要是競賽類的項目,譬如點鈔大賽、ERP 模擬經營大賽等,第二屆增加了財務論壇、財會大講堂等,第三屆又增加了審計案例分析會、創業之星大賽。第一課堂,課時有限,以“一對多”的講授法作為主要教學方式,而第二課堂活動方式多樣,有個體參賽形式、團體形式、跨專業以及跨院系組隊形式等。
在第一課堂的教學計劃中,學生學習了許多關于思想道德教育課程,但其偏重于理論傳授和考核。在專業基本理論和核心知識學習中教師雖然也會融合會計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的教育,但效果有限。為實現勝任能力,職業會計師應具備溝通與協調能力、系統分析能力、邏輯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管理和監督能力、決策能力等職業技能。為了培養學生上述技能、價值觀與職業道德與態度,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構建了多種需要團隊形式完成的項目,團隊項目需要其成員之間相互溝通和協作,學生或者是某個團隊的組織者、管理者,或者是執行者、參與者,自己的能動性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鍛煉組織協調、團隊合作、溝通決策能力。并且在隊員構成上包括了管理系、經貿系、金融系和信管系等學生,文、理、工科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也為會計專業學生開闊思維提供有益幫助。
對第二課堂實踐活動與專業教學活動結合的模式,無論是問卷調查結果,還是專業技能大賽中的統計分析,都證明了新模式在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中效果顯著。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
我國很多高校將第二課堂活動作為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學分制管理[2],在制度上予以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學分的分配、計算、評判等缺乏統一的制度安排和評價方式。第一、二課堂相互爭奪時間、對象、實驗室資源的現象也日益嚴重,無奈之下的選擇是首先保證第一課堂。再有,第二課堂教育培養任務主要由高校共青團組織和輔導員等學工隊伍組織實施[3],幾十人要完成數萬學生的第二課堂教育,力量薄弱,而且學生管理部門與教學部門存在脫節、各行其是的情況。此外,專業教師參加和指導第二課堂活動是活動順利開展和取得實效的重要條件[4],現實情況是專業教師指導第二課堂活動只是一種臨時性的參與行為,相應的勞動報酬、教學設置等問題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和協調,導致第二課堂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第二課堂是學生發展特長、施展才華、鍛煉能力的重要平臺,更應該成為學生第一課堂所學知識檢驗、鞏固和深化的陣地。
[1]周宏,張巍,宗文龍,楊霽.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與會計人才評價研究[J].會計研究,2007(04):83-89.
[2]成瑤.高校第二課堂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 .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8.
[3]池昭梅,周知,劉燕菊.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第二課堂建設思考——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J] .財會通訊,2012(10):44.
[4]李文迅,黃怡然,佟曉輝.高校第二課堂與專業技能教學相結合的實踐與思考[J] .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