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先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際就鮮明地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作為指導思想。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著眼于不斷變化的世界形勢,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決摒棄“教條化”、“本本主義”,相繼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前我們應當進一步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開辟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實質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回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筆者認為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李大釗。在中國,李大釗是自覺接受、傳播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第一人。1919年8月,他在《每周評論》上發(fā)表與胡適爭論的著名文章《再論問題與主義》中,針對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主張,李大釗提出“我們的運動,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實際問題,一方面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這是交相為用的,這是并行不悖的’,同時他還指出‘大凡一個主義,都有理想與實用兩面。例如民主主義的理想,不論在哪一國,大致都很相同。把這個理想適用到實際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有些不同。社會主義,亦復如此’,‘我們只要把這個那個的主義,拿來作工具,用以為實際的運動,他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形成一種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fā)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huán)繞著他的實境。所以現代的社會主義包含著許多把他的精神變作實際的形式是合于現在需要的企圖”。[1](P1-3)這些可以看作是“萌芽狀態(tài)”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最初表述。在這一階段另一位思考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代表人物就是毛澤東。1930年,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明確提出共產黨應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他說“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2](P51)雖然毛澤東已開始思考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但是由于毛澤東當時還沒有在全黨處于領導地位,所以這一思想并沒有得到廣泛傳播。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tǒng)治地位,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權。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實踐逐步走上了正確軌道。1938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在這次會議的政治報告《論新論斷》中,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任務。1941年9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我們反對主觀主義,是為著提高理論,不是降低馬克思主義。我們要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此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我們黨對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破除思想僵化、沖破個人崇拜的束縛,重新確立了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了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初步回答了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如何建設、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第二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面對國內外形勢發(fā)生的重大變化,1989年6月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提出以“實現國家強盛與人民富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解決的第三個重大問題。以江澤民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旗幟,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和中國具體國情,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就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新要求。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日益提高,可以解決過去想解決但卻解決不了的問題。新的實踐要求必須深化對“為什么要發(fā)展、什么叫發(fā)展、怎樣發(fā)展”這一重大問題的認識。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fā)展實踐,同時借鑒國外發(fā)展的先進經驗,為適應新的發(fā)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的問題,同時也進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設黨、建設什么樣的黨”的問題,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和執(zhí)政黨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取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總之,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秉承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并根據實踐的新經驗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使它們辯證統(tǒng)一地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相結合,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境界。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yè)推向前進,并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都經過實踐檢驗,是我們繼續(xù)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寶貴財富。
1、堅持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而思想路線又是政治路線的基礎,是黨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根本路線,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生命線。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求我們做什么事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鄧小平曾經指出:“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事,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來,列寧的本本上也找不出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情況,各自的經歷也不同,所以要獨立思考。”[3](P260)這就要求我們在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過程中,明確哪些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在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發(fā)展的理論,避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澄清附加到馬克思主義名義下的錯誤觀點。
2、緊扣時代脈搏
中國共產黨在90多年的光輝歲月里,曾遇到許多問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想從馬克思主義中直接找出答案是絕對不可能的,況且馬克思主義只是總結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并沒窮盡所有真理。那么如何解決我國發(fā)展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呢?很顯然這就需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俱進地調整路線、方針、政策。與時俱進還體現在不斷有新的理論產生,在新的具體實踐中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新判斷、新結論,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新理論體系。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提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寫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4](P109)正是因為我們黨的領導人看到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勇于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
3、堅持群眾路線
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5](P9)歷史也證明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踐中,只有將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相結合,我國的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才會成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堅持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鄧小平曾這樣講:“黨只有緊緊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 各項任務。”[6](P342)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一定要堅持群眾路線并發(fā)揮群眾的主體作用,為繼續(xù)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在不斷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要不斷前進。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是極其寶貴的理論財富。在新的實踐中吸取正確的歷史經驗,避免錯誤的歷史教訓,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實現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有著重大深遠的意義!
[1]李大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