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翠梅董曉波
(1.安徽外國語學院 安徽·合肥;2.安徽財經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 安徽·蚌埠)
農戶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的主要組織形式,隨著勞動價格的上漲,農業生產設備和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兩大趨勢:一個是農業生產成本上升;一個是單個農戶可耕種的土地面積擴大。成本上升包括勞動力和資本要素的機會成本。農村勞動力突破現有生產模式的意愿越來越強烈。如果一個農戶可以種植五個農戶的土地,那么這些土地為什么要由五戶分開來種,而不由一戶來種植呢?這樣可以使其他四戶的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從事其他產業的勞動。問題在于,五戶的土地到底給誰種植?經營利潤如何分配?有的農戶出去打工,土地經過流轉到某個農戶手中,承包方給予轉包方租金。這是較為常見的、自然的市場行為結果。這種結果的前提是五個農戶是散戶,沒有形成組織,五個農戶的土地有可能通過市場流轉給某個農戶,其他農戶獲得相應租金。租金的多少要看土地的質量,包括是旱田還是水田、地理位置、排澇上水條件等。如果我們假設這五戶農民組建了一個經營組織,那么這五戶農民的土地則可以不通過市場,而通過五戶農民之間的契約關系規范,那么五戶農民所獲得的收益是否要高于市場調節的結果呢?如果結果表明五戶合作組織收益高于市場調節的結果,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將可能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
假設五個農戶的土地都是水田,都最適合種植水稻;土地質量相同;農戶種植技術同質,從事其他工作的技能有差異;土地面積相同,每戶10畝,每個農戶的種植能力是50畝;土地租金市場價格為每畝600元;每畝地耕種成本為500元;每畝地的種植收益是2,200元。
如果五戶的土地通過市場流轉給某個農戶耕種,則種植戶自有土地的每畝純收益是1,700元,總的純收益是17,000元,轉包來土地的每畝純收益是1,100元,總的純收益是44,000元,種植戶的收益是61,000元。其他每個農戶的收益則有土地租金6,000元與工資收入構成,租金收入加上工資收入之和大于17,000元,則轉包土地劃算。假如其他農戶的收益都是20,000元,其中從事其他產業的收入為每年14,000元。則這種局面將持續下去,但很明顯種植戶的收入要高于其他農戶的收入。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其他農戶的收入大于44,000元,種植戶是否也會放棄土地。其實這個問題在一開始就存在,即當租金收入與工資收入大于17,000元時,為什么五個農戶沒有全部放棄土地,原因在于農戶從事其他工作的技能是不同的。
從結果來看,無論是種植戶的收入還是其他已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的收入都提高了,當然這里我們沒有討論風險差異問題。到底種植收入高還是從事其他產業工作的收入高,還要取決于種植戶手中的土地數量以及產業發展的比例關系。
如果五個農戶組建一個水稻種植合作社,情況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五個農戶都可以不從事農業生產了,交給合作社經營。假設,合作社雇傭專業的農業生產技術人員3人。合作社給五個農戶分紅。如果農業生產技術人員的工資是每月1,000元,一年是12,000元,合計36,000元,五個農戶平均7,200元,每畝地平均720元。每個農戶的土地收入是9,800元,高于租金收入。如果從事其他產業的收入仍為14,000元每年,則每個農戶的收入都是23,800元每年。當然,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成本在此做了省略。
從結果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收入都比單獨種植收入高,也比不加入合作社而去從事其他產業收入高。也就是說,加入合作社后農戶收入由兩部分構成:種植收入,而不是租金收入;從事其他產業收入。加入合作社后會有新的成本產生,如雇傭人員的工資、經營管理費用等,只要種植收入減去所有成本后所得的凈收益大于租金收入,則農戶的收入就比不加入合作社的收入要高。而且,加入合作社后,每個農戶的收入中,種植收入的差別不大。收入的差別主要體現在非農業收入上。
這里出現了兩個節點:第一個節點是自己種植土地的收入,即17,000元每年;第二個節點是不加入合作社而將土地轉包的租金收入加上工資收入的20,000元每年。如果工資收入加上租金收入大于17,000元每年,則放棄土地;如果種植收入大于租金收入,則農戶選擇將土地交給合作社耕種。
漢斯曼在《企業所有權論》中指出了所有權包括“控制權”和“剩余利益索取權”。控制權的成本包括管理人員的監控成本、集體決策的成本。剩余收益索取權的成本包括風險承擔的成本。影響農戶從事農業生產還是非農業職業、將土地交給合作社還是轉包出去的因素主要包括風險承擔、監督成本、利益沖突、土地租金、非農收入、農產品價格和種植成本等。
1、風險承擔。在農民決定是獲得土地租金還是交由合作社經營分紅的過程中,風險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每戶的土地仍由每戶單獨投資,那么轉包土地所獲得的租金是穩定的收入,而交由合作社經營則有風險。而這個風險不可能由合作社成員共同承擔,仍應由農戶自己承擔。所以,如果是風險偏好型的農戶會傾向于將土地交由合作社經營,并獲得利潤分紅;風險規避型的農戶會將土地轉包出去,獲得穩定的租金。如果成員退社,成員的減少必然造成每個農戶分攤的成本上升,減少加入合作社的純收益,當這個純收益小于租金時,成員將選擇將土地轉包。
2、監督成本。五個農戶聯合聘用專業技術人員,在沒有合作社的情況下,如果也是可以做到的,為什么要加入合作社呢?原因在于難以監督。加入合作社的目的是希望合作社提供監督、激勵技術人員的措施。如果監督成本高到純收益小于租金,農戶也就沒有必要加入合作社了。
3、利益沖突。漢斯曼認為成員利益同質性是合作社獲得成功的關鍵。反之,利益沖突就會導致合作社經營失敗。五個農戶都是希望獲得最大的種植純收益,這個利益是同質的。但是也存在著利益沖突,如果我們把五個農戶的土地質量同質、面積相同的假定放開,那么五個農戶之間就會出現利益沖突。首先,土地不同質、面積不相同,投入就不相同,這個矛盾好解決,可以由農戶分別對自己的土地進行投入來解決。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安排種植、收割、護理的順序,如果遇到災情,如何確定搶救的順序。這個因素將約束合作社的規模,或者導致合作社不能持續下去。
4、土地租金。如果減去管理成本加上種植成本后的種植純收益大于土地租金,那么農戶不會簡單地將土地轉包出去,而是選擇加入合作社后,聯合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種植,當然這必須在解決了有效監督的前提下。如果純收益小于土地租金,農戶會將土地通過市場轉包。問題在于純收益小于租金,怎么還有農戶愿意承包呢?我們這里的純收益包括了管理成本,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監督管理成本。
5、非農收入。非農收入是影響農戶轉包土地的重要因素。從數量上來看,如果非農收入加上土地租金收入或合作社分紅收入大于自己耕種土地的收入,那么農戶就會選擇從事非農產業工作。問題在于,出現這種利益差額后,為什么有的人走出去了,而一部分農戶還是留在農村種地呢?原因在于從事非農產業所需要的勞動是有針對性的。也就是說,不同農民獲得非農收入的可能性和數量是不同的。非農收入的大小決定了農戶間收入差距的大小。農產品價格和種植成本,這兩個變量影響著種植收入。
影響農戶是否要通過合作社的組織形式來支配自己土地資源的因素不在于農戶的風險態度,也不在于土地租金、工資收入、農產品價格和種植成本,這些因素的作用與農戶是否加入合作社無關。合作社能幫助農戶做什么呢?農戶自己種植收入小于工資加租金收入小于工資加合作社種植分紅收入,如果這個順序成立的話,則有個前提必須滿足,即合作社要解決好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監督、激勵問題。否則,農戶可以聯合雇傭種植人員,沒有必要依托合作社的管理。這也解釋了在沒有加入合作社前,農戶為什么沒有聯合雇傭專業人員種植,而是采取了轉包土地的方式獲得穩定的租金。因此,對監督、激勵問題的解決是合作社給予農戶的保障。如果合作社不能解決農戶的利益沖突問題,合作社也將不能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