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慧
(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學院 陜西·西安)
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財務丑聞發生后,美國于2002年7月頒布《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以下簡稱SOX法案)。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2010年4月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連同2008年6月出臺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構建了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結論性內容是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其核心內容是有關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那么,企業內部為何存在控制缺陷?管理層出于什么動機去發現和披露這些缺陷?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與比較。
國外學者關于內部控制缺陷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基本特征、公司治理特征和外部審計特征三個方面。
(一)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上市公司的公司基本特征
1、公司規模。一些研究發現,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與公司規模負相關,如Bryan和Lilien(2005)發現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規模更小。JeffreyDoyle、Ge和McVay(2007)認為大公司有更多的資源支付內部控制審計和咨詢費用,其內部控制的建設更為完善,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幾率較低。一些研究認為,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與公司規模正相關,如Raghunandan等(2006)研究認為公司規模越大越有可能因為財務報告披露存在問題引起訴訟,由于披露一份引起誤導的內部控制報告可能面臨訴訟風險,因此作為一個可靠的信號,公司規模越大就越有可能披露真實的內部控制報告。還有一些研究發現二者之間并沒有顯著關系,如Ge和McVay(2005)選取SOX法案頒布后的樣本公司進行分析,認為公司是否披露實質性缺陷和公司規模關系不大。因此,關于這一特征并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
2、公司經營復雜性。Ge和McVay(2005)研究發現,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與公司經營復雜性正相關。Ashbaugh-Skaife、Collins和Kinney(2007)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公司的共同特征是多樣化經營。Jeffrey Doyle、Ge和McVay(2007)認為從事對外貿易的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受到不同法律環境的影響,更容易存在內部控制缺陷。
3、公司財務狀況。一些研究發現,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與財務狀況正相關,如Ashbaugh-Skaife、Collins和Kinney(2007)發現大部分公司不愿主動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信息,那些財務報告有問題的公司披露的概率更低。一些研究認為二者之間是負相關關系,如Bryan和Lilien(2005)發現業績差的公司傾向于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信息。Ge和McVay(2005)認為業績較差的公司缺乏充裕的資源和管理時間,對內部控制建設的關注度低,因此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較大。可見,現有研究沒有形成一致結論。
4、組織結構變革。Ashbaugh-Skaife、Collins和Kinney(2007)認為企業兼并重組的過程涉及較多應計項目的估計和調整,并且優秀員工容易流失,這些都會增加企業的會計風險,進而提高公司出現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JeffreyDoyle、Ge和McVay(2007)發現組織結構變革較少的公司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概率低。Yazawa(2010)以日本證券市場為研究背景,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成長性弱或正在經歷重組。
5、上市年限與內部控制建設情況。Jeffrey Doyle、Ge和McVay(2007)以 及Zhang等(2007)的研究結果一致,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上市時間較短,相比于其他公司更為年輕,發展機會更多且速度更快。Ashbaugh-Skaife、Collins和Kinney(2007)以及AndrewJ.Leone(2007)一致認為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建設的投入越多,內部控制制度越完善,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機會越少。
(二)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一些研究發現,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與審計委員會質量負相關,如Ashbaugh-Skaife、Collins和Kinney(2007)認為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中的財務專家比例越小,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概率越大。GopalV.Krishnan等(2007)發現審計委員會舉行的會議次數越多、審計委員會中的獨立董事越多、審計委員會中專家比例越大,上市公司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概率越小。
一些學者對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公司獨立董事人數等公司治理特征進行研究,如Ashbaugh-Shaife、Collins和Kinney(2007)選取2003年11月至2004年12月(302條款生效,404條款實施前)期間的585家公司為研究樣本,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較高。JeffreyDoyle、Ge和McVay(2007)認為公司治理機制與內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可能性負相關,并證明獨立董事傾向于要求上市公司建立更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執行更嚴格的審計制度以降低財務報告重大錯報對其個人名譽的損害。
(三)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上市公司的外部審計特征。Ge和McVay(2005)選取SOX法案302條款實施起至2004年8月為研究時段,認為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與負責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規模正相關。Raghunandan等(2006)選取2004年731家制造類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76家公司比沒有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支付的審計費用高出59%,因為審計人員發現內部控制缺陷時,可能增加實質性測試來降低風險,從而增加審計費用。Zhang等(2007)以同行業、同等規模、同樣的業績表現為基礎,選取208家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與208家未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進行研究,發現上市公司聘請的外部審計師的獨立性越強越會促進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如果最近上市公司正在經歷會計師事務所的更換,則越有可能存在內部控制缺陷。
國內學者早期關于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研究多為規范分析,如王飛(2006)探討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缺陷的表現形式,如組織結構設置、業務流程安排、風險管理評估、人員管理等,建議通過完善稽核審計體系與權力制約機制改進內部控制。劉延梅(2007)對影響商業銀行貸款質量的內部控制缺陷及其成因進行了分析,發現內部控制缺陷主要表現為受理與審批環節控制不嚴,未嚴格審查客戶資格、對客戶的調查和分析評價報告不真實、貸款發放環節不合規等。
目前,關于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尚不多見,最早的經驗證據是對于商業銀行的研究。瞿旭、李明等(2009)以民生銀行為例,從披露的數量、載體和類型等方面分析了上市銀行內部控制實質性漏洞披露的現狀。魯清仿(2009)以2007年滬市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首次對影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公司規模、調整后的管理費用與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負相關,通過邊際分析得出企業的凈資產報酬率和企業的銷售增長率,相比企業規模和投入到內部控制的費用作用更為顯著。方紅星、孫篙(2010)以兗州煤業為例,描述性分析了交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狀況,并找出了影響交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即交叉上市公司由于受到更強的市場監管和審計監督,更能夠積極地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信息。董卉娜、朱志雄(2012)以2009年深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審計委員會成立時間越長、規模越大、獨立性越強,對缺陷的抑制作用越強,公司存在內控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綜合現有文獻可知,國外學者關于公司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公司經營復雜性、組織結構變革、上市年限與內部控制建設情況等)對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研究結果一致,在研究公司規模和公司財務狀況對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時沒有形成一致意見,這可能是不同學者選取的研究時段或所遵循的監管背景不同,對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程度不同所致;對公司治理特征和外部審計特征的研究較少,形成的結論不具代表性,該方面仍留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國內關于內部控制缺陷影響因素的研究比較零散,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在對商業銀行實質性漏洞的研究以及對交叉上市公司或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情況的研究,對一般性公司的研究較少;相關文獻對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監管背景沒有明確的劃分,只是將國外的研究方法直接引入到國內的監管體制下;另外,現有研究對《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頒布后時間段的研究也較少。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對于投資者決策、上市公司完善自身內部控制制度以及注冊會計師識別內部控制薄弱環節都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我國內部控制規范的實施背景,對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因素開展實證研究,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發掘的領域。
[1]Stephen H.Bryan and Steven B.Li lien.Characteristics of Firms with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An Assessment of Section 404 of Sarbanes Oxley[R].2005.5.
[2]Jef f rey Doyle,Weili Ge and 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
[3]Weili Ge and Sarah McVay.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3.
[4]王飛.我國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缺陷分析及對策[J].南方金融,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