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蔚張春華
(1.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2.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 江蘇·南京)
昆曲,發源于江蘇蘇州昆山,明朝前期即傳入其時的國都南京,歷經六百年至今不衰,南京始終是國內昆曲傳播最興盛、昆曲演出最頻繁的城市之一。2001年昆曲入選首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這一古老藝術在冷落多年后漸有回暖之勢,而與昆曲最親密的城市,除了發源地蘇州,莫過于南京。昆曲與南京有著親密的聯系,但現有研究以及城市形象傳播的相關戰略,并未充分重視昆曲對南京城市形象傳播的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南京的文化傳統、昆曲與南京的親緣關系,探討昆曲的傳播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相互影響,以及運用昆曲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相關路徑。
(一)南京城市文化性格的形成及其影響。南京地處長江南岸,東晉時便有大量北方移民涌入,諸多歷史、地理因素,使得南京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點。南京史上為六朝故都,故唐宋以來詩詞中關于南京的作品多為懷古傷情之作,南京的城市標記總與懷古、傷感不可分。
明朝初立,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在成為陪都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后,其文化影響力反而愈顯突出:一方面遠離京師政治漩渦,文化環境相對寬松;另一方面南京設有南監與貢院,成為文士聚集之地。明清時期重要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幾乎都與南京有不解之緣。
隨著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在江浙的萌芽,李贄的童心說、公安派的性靈說、湯顯祖的尊情論,都顯示出重情、縱欲的人性至上傾向,這一思潮在戲曲小說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而這樣一種情緒,最易通過昆曲渲染。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加之南京自身東南重鎮的地位,昆曲在南京長盛不衰,南京一直都是昆曲創作、演出、傳播的中心之一。
(二)當今南京城市形象定位。相比于南京輝煌燦爛的歷史,今日的南京未免有些黯然失色。“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等稱號置于當今社會環境下常顯得大而不實。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政治地位既不能與曾為國都的歷史相比,也不能同國內一線城市等相比;南京的經濟實力在國內同等級城市中雖一直位居前列,但在省內已被蘇州、無錫趕超;南京一向引以為自豪的文化傳統也有些底氣不足。南京是古都、是人文薈萃之地,然而能成為南京城市文化代表的符號卻寥寥無幾。換言之,南京有文化,然而指向性、針對性卻十分模糊。
在現代社會中,昆曲作為“遺產級”的古老藝術,面臨著與南京同樣尷尬的地位,雖有世界遺產的名號,卻終究是一種“遺老”式的藝術,恰與南京的“故都”印記不謀而合。事實上,南京在對內塑造自身形象、對外進行宣傳時都沒有擯棄昆曲,但并沒有將其提到主流位置上來。因此,“南京”與“昆曲”這一組合尚未形成固定宣傳模式,尚存在較為廣闊的開拓空間。
昆曲自明代以來開始在南京流行。其在南京的傳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以南京文人為主的傳奇劇本創作。昆曲自明初開始興盛,至明朝中后期,出現了“曲海詞山,于今為烈”的繁盛局面。因南京在明清時的特殊地位,大量文人士子匯集在此,使得當時的南京成為戲曲創作中心之一。本土作家有徐霖、陳鐸、黃方胤等人,湯顯祖、孔尚任、吳偉業等非南京籍人氏的創作也與南京有著密切聯系,當時的南京形成了一個以昆曲創作、批評為主要內容、參與者水平普遍較高的文人圈。
湯顯祖在南京期間修改潤色了早年所作的《紫簫記》,成為其創作的第一部完整的傳奇“玉茗堂四夢”的第一“夢”。吳偉業的《秣陵春》將劇中背景置于同是定都南京的南唐,正是借此抒發明朝覆亡的亡國之恨。《桃花扇》則更為直接,直寫“明朝末年南京近事”。與《桃花扇》并稱清代傳奇雙璧的另一傳奇巨作《長生殿》亦與南京有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屢次寫到昆曲。
(二)以秦淮歌妓和士大夫家班為主的昆曲表演群體。昆曲在南京的流傳過程中,秦淮歌妓發揮了重要作用。妓女在主導社會流行趨勢中占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推之于昆曲的流行亦然,其中尤以南京秦淮妓女群為著。
昆曲演出的另一重要力量是士大夫蓄養的家班。晚明時社會風氣崇尚豪奢,昆曲作為當時的流行風尚,士大夫追捧的方式除了創作劇本,往往還蓄有家班。家班由于士大夫的私有性質,演出往往并非出于盈利,而是作為“同僚之間的應酬,朋友之間的應和,好風明月時低吟淺唱,珍饈美饌間把酒言歡”。盡管只是一種自娛自樂性質的活動,對昆曲的傳播卻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
(三)近代以來南京的昆曲活動。近代以來,南京曾再次短暫的成為全國政治中心,其文化影響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興盛。南京先后興辦了中央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一個文化圈。著名曲學家吳梅先生曾在中央大學、東南大學任教,將昆曲引入近代大學課堂。與此同時,吳梅先生還創辦了“紫霞曲社”,交流昆曲,成為有名的昆曲業余組織。
建國后,由于歷史原因,昆曲在國內消沉了數十年。1978年江蘇省昆劇院率先恢復正常演出。盡管在當時影響甚微,然而對昆曲愛好者而言卻是值得振奮的大事。可見,無論社會歷史條件如何艱難,昆曲始終在南京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保留著“火種”。
(一)江蘇昆劇院的傳播優勢分析。當前,國內共有七個昆曲院(團),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蘇州、杭州、永嘉、郴州,除了位于北京的北方昆曲劇院屬于“北昆”系統,其余位于南方的六家院團中,永嘉、郴州都遠離傳統意義上的江南文化圈,因此繼承了南昆風格的僅有位于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的四家院團。
位于南京的江蘇昆劇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蘇州經濟能力雖強,但城市規模不大,昆曲對外地觀眾的影響卻有限;上海各類演出層出不窮,昆曲僅僅是眾多演出類型中的一種,上海觀眾選擇的余地大,鐘情于昆曲的概率小;杭州是越劇最興盛的城市,來自蘇州的昆曲在杭州并不是很有觀眾緣。而位于南京的江蘇省昆劇院幾近解決了上述問題。
南京與蘇州相距不遠,又是省會,最重要的是南京擁有比蘇州龐大得多的觀眾群;昆曲并非生于南京,然而南京自身也并沒有土生土長、足以與昆曲抗衡的戲劇;作為二線城市,南京的各類演出信息更是不能和上海相比。在此條件下,加之昆曲在南京流傳的淵源傳統,今日的南京當仁不讓的成為昆曲傳播的一大中心。
(二)昆曲在南京的傳播現狀研究
1、傳播方式:定點定時演出頻繁。位于南京的江蘇省昆劇院是全國水平最好的昆劇院團之一,更是唯一定點定時演出的劇團。不到150個座位的蘭苑劇場是名副其實的小劇場,票價更是遠低于大劇院的演出,學生半價。因此,蘭苑劇場培養了南京一批鐵桿戲迷,其中大部分是各大高校的學生、留學生;另一方面蘭苑劇場也成為全國其他地方昆曲迷的向往之地。江蘇省昆劇院蘭苑劇場的火暴,使昆曲漸漸成為南京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2、受眾群體:以年輕大學生為主。南京高校的數量居全國前列,眾多文化水平較高的年輕大學生成為昆曲傳播的重要力量與主要對象。江蘇省昆劇院是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的昆曲教育基地。同時,江蘇省昆劇院作為江蘇省演藝集團的下屬機構,在“高雅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中,多次到多所高校進行公益演出,并進行昆曲知識講座。
3、媒體環境: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并重。南京擁有《揚子晚報》、《現代快報》、《金陵晚報》等眾多報刊及江蘇廣電等知名媒體,但凡有重要的昆曲演出,大多能見諸報道。網絡也成為昆曲傳播的重要途徑,江蘇省昆劇院率先在其官方網站“環球昆曲”進行每周六晚演出的現場網絡直播,使得眾多不能到南京現場觀看的觀眾得以通過網絡免費觀看演出。在微博流行的今天,江蘇省昆劇院眾多演員都開通了微博,拉近了昆曲與普通市民的距離。
(三)昆曲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內在聯系。城市的發展必須保持自身的特色與個性。良好的城市形象除了先進的設施、優美的環境、健全的功能外,更多的應是城市的獨特個性、內外兼具的文化特質與魅力。昆曲深深根植于江南文人文化當中,飽受著文人文化的滋養。南京作為江南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其精神氣質與昆曲有著天然的親近與契合。在重提傳統文化的社會大趨勢下,南京欲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昆曲無疑是最合適的標志性內容。無論從歷史相關性、精神契合度還是發展可行性而言,昆曲都必將有利于打造南京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
如今,昆曲在南京的戲曲界中儼然已有一枝獨秀之勢。同其他城市相比,昆曲在南京已漸漸走出“小眾”,除了前述諸多因素,最重要的一方面即是南京的“文化”這一載體。昆曲所具有的文化內涵、美學品位,使其成為傳統文化的絕佳代表,南京的文化底蘊、文化氛圍、文化層次與昆曲的傳播相得益彰。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江蘇省展區內,反復播放著江蘇省昆劇院青年演員表演的《牡丹亭》片斷。在世博會這一國內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合,昆曲承擔的無疑是南京乃至江蘇文化傳播的角色。
2011年4月10日,江蘇省昆劇院啟動“高鐵昆曲”項目。江蘇省昆劇院柯軍說:“所謂‘高鐵昆曲’,就是除了目前每周六晚的固定演出外,每周日下午又增加一場,以方便長三角地區的昆曲迷上午坐高鐵來南京,看完戲晚上還能坐高鐵回家,在南京享受昆曲大餐。”“高鐵昆曲”的首場演出《牡丹亭》出票后24小時內一搶而空,充分顯示出南京昆曲的巨大影響力。
每座城市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氣質,南京自六朝以來逐漸形成了尊情、感傷的文化傳統;又因南京匯通南北、曾為國都的獨特地理、歷史因素,形成了兼容性、交融性的城市性格。這使得昆曲這一江南土生土長的作物最終在南京得以枝繁葉茂,大放異彩。無論從歷史相關性、精神契合度還是發展可行性而言,昆曲都是南京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最合適的主題。對于昆曲與南京結合進行城市文化形象傳播,嘗試提出以下相應路徑:
(一)在城市形象宣傳片中增添昆曲元素,提升城市精神內涵。現有的南京城市形象宣傳片突出點多在于南京傳統景點、現代建筑景觀等,對于精神文化方面表現不足。對于南京這樣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而言,不能不算是一種欠缺。南京的文化底蘊為人公認,然而這種文化底蘊具體是什么,需要明確表現在城市形象宣傳中。無論是畫面美還是音樂美,昆曲無疑是適宜表現的。國內城市形象宣傳片除了蘇州用到昆曲,南京也完全有理由使用昆曲作為城市形象宣傳的一部分。
(二)依托旅游業進行宣傳,在擴大昆曲傳播范圍的同時提升城市品位。南京作為傳統的旅游城市,為人熟知的景點僅有中山陵、總統府、夫子廟等地,吸引力并不足以勝過蘇州、揚州等地,因此“觀看昆曲演出”完全可以成為旅游宣傳的內容之一。南京現有演出的蘭苑、熙南里都位于古建筑內,古色古香的環境,世界遺產的昆曲,必可以受到追求高品位旅游過程的游客的青睞。而在當今旅游市場漸少新意的條件下,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應該越來越成為旅游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及特色。國內有能力、有條件提供昆曲表演的旅游城市寥寥無幾,南京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打造屬于南京的獨有的旅游特色,進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三)抓住重大事件傳播昆曲,實現昆曲與南京城市形象的互動傳播。南京可以借助青奧會之機對昆曲進行宣傳。2014年青奧會即將在南京舉辦,歷來借助大型體育賽事推介本土文化的做法并不少見,由于獨特的優勢與功能往往獲得成功。2012年3月的兩會上,江蘇省昆劇院院長柯軍提出,要發揮南京青奧會開閉幕式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載體價值,并大膽提出“讓昆曲和青奧會‘混搭’”,“承接北京奧運會的巨大影響,進一步深度包裝昆曲,借助于南京青奧會向全國推廣,以昆劇作為文化推廣切入點之一,讓傳統文化充分滲透、感染年輕人。”
[1](明)沈寵綏.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
[2]郭晨子.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46.
[3]羅薇薇.省昆劇院“高鐵昆曲”項目周日啟動[N].南京日報,2011.4.9.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