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 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 湖北·武漢)
對于現代經濟學的定義大多數經濟學家認同西方負有盛名的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的觀點: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進行選擇,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資源以便生產各種商品,并在現在或將來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但薩繆爾森又在其風靡世界的教科書《經濟學》中,強調政治經濟學是經濟學更合乎傳統的名稱,并常常把二者并用。在我國又將以薩繆爾森為首的西方經濟學者的理論體系稱為西方經濟學。那么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究竟是同一學科三種不同的名稱,還是三個不同的學科呢?本文擬對它們名稱的由來作一探析,以理順三者之間的關系。
經濟學一詞來源于古希臘文,原意是家庭管理。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最先使用這個詞作為自己著作的名稱,一般翻譯為《經濟論》。在《經濟論》中色諾芬主要闡述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奴隸制經濟應當如何組織和管理的問題。由于色諾芬所處的時代是奴隸社會,奴隸是不被當作人看待的,因此“家庭管理”即是以奴隸主家庭為單位的管理。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產生是以政治經濟學的面目出現的。最先使用政治經濟學名稱的是法國重商主義者安德·孟克列欽,他在1615年寫成了一部經濟著作,書名定為《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一詞由希臘文“政治”(原意是社會的或國家的)和“經濟”兩個字組成。孟克列欽把希臘文這兩個字合并組成“政治經濟學”作為書名,意思是說他的著作所論述的經濟問題,已經越出了古代和中世紀的家庭經濟的范圍,是探討整個社會和整個國家的經濟問題。他在著作中論述了商業、航海業、工場手工業和國王的經濟政策等問題。繼孟克列欽之后,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斯圖亞特于1767年也用“政治經濟學”一詞作為書名,叫做《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在這部書的緒論中,他明確地說明了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的含義:研究一個家庭的經濟問題稱為家庭管理;研究一個國家的經濟問題稱為政治經濟學。此后,“政治經濟學”名稱就被廣泛地使用了。但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完整的學科體系的建立則是以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研究》(簡稱《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的,《國富論》第4篇即是闡述政治經濟學體系,他在第4篇導言中提出,“作為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務的科學分支,政治經濟學有兩個明確的目標:首先,它要為人們提供,或更恰當地說,使人們能夠為自己提供豐厚的收入或生活資料;其次,向國家或全體國民提供足以維持公用事業的財源。政治經濟學的目的是要使國富民強。”亞當·斯密本人也被公認為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這一階段史稱古典經濟學階段。
19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英國的杰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和法國的瓦爾拉斯獨立而又幾乎同時發表了三部具有相同理論傾向的著作,這三部著作以經濟人最終如何獲得最大滿足為研究對象,把研究范圍限定在資源的合理使用或最優配置的領域內,他們強調消費、效用和需求,把經濟學改造成為以消費、交換、生產及分配為主要內容的理論體系,他們以邊際均衡原理闡明經濟人所遵循的法則,并以數學方法或數學模型加以解說(門格爾未用數學方法)。因此,三部著作的誕生,揭開了“邊際革命”的序幕。在這三位邊際主義經濟學的奠基者之后,著名的邊際主義經濟學家還有奧地利的維塞爾和龐巴維克、美國的克拉克、瑞典的維克塞爾、英國的維克斯帝德、埃奇沃思和馬歇爾,其中馬歇爾是邊際主義經濟學的集大成者。馬歇爾于1890年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他從微觀變量出發,把制度當作不變的常量,只考察既定制度下,稀缺資源的配置和效率問題,建立了一套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經濟學體系,從此18世紀原本名為“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到了19世紀末變成了“經濟學”。馬歇爾的經濟學體系被看作是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更新和發展,因此又稱他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
1929~1933年爆發了席卷整個西方世界的空前大危機,傳統的自由競爭市場機制遭到極大的破壞,社會中失業大量出現。這時,在理論上,以傳統的個量分析以及以均衡價格分析為主體的經濟學已不能自圓其說。在政策上,亟須有人出面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協調,并需要有一套理論進行解釋和提供對策。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他的理論體系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他強調有效需求機制決定就業水平,認為資本主義大量失業的出現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個基本心理因素造成的,即消費傾向偏低,造成消費不足;資本邊際效率偏低,造成投資不足;靈活偏好偏高,造成利息率上升,阻礙投資。所以,提高就業、減少失業的對策就是提高消費傾向和擴大投資,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擴大投資,因為它通過“乘數”作用可以引起多倍于投資量的國民收入和就業量的增長。因此,凱恩斯主張擴大國家干預經濟的權力,通過財政和貨幣金融政策來增加公共支出,以刺激消費需求;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需求。凱恩斯理論的提出,在經濟學說史上被稱為“凱恩斯革命”。
西方經濟學即現代經濟學,之所以冠以“西方”二字是有它的歷史原因的。在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意識形態領域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而馬克思有關經濟學的論述是有其完整的理論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完整體系的建立,是以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為重要標志。《資本論》是馬克思一生中最杰出的政治經濟學巨著。它包括四大卷,前三卷是它的理論部分,第四卷則是它的理論歷史部分。馬克思的許多觀點以古典經濟學理論為基礎,他同意古典經濟學理論將勞動作為價值的主要源泉這一看法,但他又將勞動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分離納入考慮范圍,系統性地修改了古典學說,在對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批判中,發展出了一套剝削理論。他指出,勞動的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差異就是剩余價值,剩余價值通過工作日的延長(絕對剩余價值)和工作日內勞動強度的增加(相對剩余價值)而被資本獲得。馬克思還認為古典經濟學理論既有科學誠實的態度又存在一定的庸俗成分,而1830年以后則完全走上了庸俗的道路。在馬克思逝世后,列寧分析總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材料,創立了帝國主義理論。
20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集中了馬列經典作家經濟論著的基本成果,合成了一部“社會主義陣營”所公認和效仿的權威教材,其資本主義部分完全是《資本論》和《帝國主義論》的縮寫。我國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亦按該模式編寫,并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才是真正的政治經濟學,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被稱之為“西方經濟學”,其貶義不難看出。
從西方國家來看,二戰后以美國的保羅·薩繆爾森、詹姆斯·托賓、羅伯特·索羅等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將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理論綜合起來,建立了一套新的理論體系。新古典綜合學派把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從研究個量問題出發的新古典經濟學稱為微觀經濟學,把以凱恩斯為代表從考察總量出發的經濟理論稱為宏觀經濟學,認為前者以充分就業為分析的前提,后者則著重研究各種不同水平的就業量。因此,兩種理論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被納入同一體系中,而傳統的自由放任和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的主張不過代表同一體系所設計的兩種不同的情況。所以,新古典綜合是一個折衷主義的大綜合體系。“新古典綜合”一詞是由薩繆爾森于1961年在他的《經濟學》教科書第五版中正式提出,與新古典綜合學派并存的有以羅賓遜夫人、斯拉法、卡爾多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該學派的特點是與新古典綜合學派相對立,竭力使凱恩斯理論和新古典學派的傳統理論分開。20世紀六十年代后經濟學出現了眾多學派林立的局面,如弗賴堡學派、新制度學派、瑞典學派、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公共選擇學派等。進入八十年代后發展起來的經濟學前沿理論對傳統經濟理論有重大的突破和完善。如信息經濟學和博弈論、產權理論、契約理論、尋租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與期權理論等。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們發現西方經濟學中許多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對解決市場經濟中的問題起著有益的作用,學習研究西方經濟學已成為一股潮流。現在仍沿用西方經濟學這個名稱只是出于一種習慣,毫無貶義,甚至是一種時尚。在我國理論經濟學中也就出現了西方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并列作為二級學科的局面。
[1]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第十二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魯友章,李宗正.經濟學說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埃里克·羅爾.經濟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胡寄窗等.西方經濟學說史[M].上海: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