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曉燕 邵立杰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 河南·鄭州)
中原經濟區建設納入國家規劃并上升至國家戰略,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所謂中原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以區域位置和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農村居民點為中心,聚集周圍一些自然村,建設成具有一定規模和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并對周邊區域具有一定經濟輻射作用的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把中原經濟區建成“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即在全國率先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能夠有效促進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將有效緩解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的土地供需矛盾,進一步拉動中原經濟區經濟增長。
(一)農村勞動力大量剩余,人才資源匱乏。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一個人力資源大省,但并不是人力資源強省。到2011年末,河南省總人口為10,489萬人,其中鄉村人口6,23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59.43%,其中鄉村勞動力資源數4,911萬人。由于人口基數較大,農村人口及勞動力的數量長期內不會有較大的變化,人口壓力較大。此外,河南省農村農業勞動力呈供給過剩格局,人地矛盾比較突出。資料顯示,2011年末河南省農村從業人員4,911.1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78.78%。其中,在第一產業就業的有2,655.29萬人;在第二產業就業的有1,374.46萬人;在第三產業就業的有881.41萬人,一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比例接近3∶2∶1,呈金字塔形。尤其是從事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僅占17.35%,這揭示了農村市場落后,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上述數據表明:河南省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數所占比例過大,第二和第三產業很不發達;但是,2011年相比于2006年末來說,農業從業人員數量中從事第一產業的相對減少22個百分點,而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業從業人員數量增加較快,呈逐年提高的趨勢,勞動力在產業間呈現正分配趨勢,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化。從2011年數據來看,也反映出河南農村尚有大量剩余勞動力存在,農村人力資源有待進一步挖掘和開發。
龐大的勞動力資源本應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和支柱力量,但目前的不充分就業和低效率配置,以及人力資源質量良莠不齊,導致農村經濟的緩慢發展。一方面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待在農村,使農村人地矛盾更加激化和突出,消耗了本身就不豐厚的農村資本積累;另一方面接受外部信息不暢,農村機械化程度較低,基本上還停留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現代先進農業科技和先進耕作技術在農村應用程度低。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實現“三化”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懂管理、會經營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現實情況是這種人才極其缺乏,并且還不斷出現外流現象,許多在大學里面學習農業的大學畢業生都不愿意再回到農村去。
(二)職業教育相對滯后,農民普遍缺乏職業技能培訓,抵抗風險能力差。過去,由于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國家出于解決城市人口就業的需要,興辦職業教育時有意把重心向城市傾斜,客觀導致農村職業教育的先天不足。河南省農村人力資源接受過各種專業培訓的比例不超過30%。近年來,雖然社會上下普遍認識到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也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然而職業教育重城市、輕農村的局面依然沒有多大改觀,農村職業教育依然相對滯后。由于絕大多數農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一些培訓講得過于深奧或者過于膚淺走過場,培訓的內容沒有針對實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挫傷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這就導致農村勞動力難以適應轉移目的地人才需求,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重體力、低附加值的勞動。面對當前的經濟發展轉型期、產業結構調整及世界性金融危機的沖擊,農村人力資源由于自身人力資本存量較低,就業狀況較易受到影響,抵抗就業波動和風險的能力較差。
(三)農村缺乏產業支撐,沒有支柱產業。由于歷史原因,河南省大部分農村缺乏產業支撐,沒有形成自己的支柱產業,農業生產往往還是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而在種植業中又主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林業、漁業、牧業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歷史形成的“農業=種植業=糧食”的單一產業結構基本上沒有變化,整個農村產業結構處于極不合理狀態。農民看到別的地方農民種植一種作物或者飼養豬、牛、羊等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和回報,然后也不進行市場調查和風險評估,一哄而上都來種植或者搞養殖,沒有因地制宜,發揮各地區資源優勢,形成各自特色的支柱產業,從而導致了近幾年頻頻上演大蒜、豬肉、生姜等價格潮起潮落。2013年河南西瓜市場出現了嚴重滯銷,許多瓜農從農田里拉一車瓜露宿街頭幾天也賣不出去。
(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土地流轉是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關鍵點,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前提,不僅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還能促進城市資金、人才等要素向農業和農村流動。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將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能夠根據當地資源實際,選擇具有競爭優勢的種植、養殖業,集中管理,集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實現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實現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有效銜接,做大做強產業發展,使農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優勢。
(二)加強農村實用技術教育培訓,提高社區居民職業能力和現代素質。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廣應用日新月異,無論是常規專業教育,還是非常規職業教育,都無法跟上社會變化發展形勢。及時的培訓,能夠使農民及時掌握市場變化訊息,自身知識不斷得到更新補充和提高。
1、要多形式、多層次抓好農村科技培訓。通過舉辦各種專業技術講座、培訓班,印發各種科普農業宣傳資料,建立更多的社區圖書館(站)使農民在空閑時間能夠到此閱讀學習農技知識,充分利用社區板報欄出海報宣傳普及農業先進知識,對農民進行“一村一品”、“一技一訓”、“一業一訓”、“一村一業”使多數農民掌握1~2門專門技術,增強農民致富本領,大力培養在農村中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為主,掌握農業專業技能,擁有一定的生產經營規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發展潛力,能夠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素質高、能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
2、建立多層次、全方位、多視角、寬領域、多門類的培訓基地和培訓網絡,利用聘請專家現場培訓和遠程網絡教育相結合,加大對農民進行知識培訓。鼓勵農民尤其是起致富帶頭作用的農村干部帶頭參加各類電大、函授站、夜校及各類成人教育,以此來提升干部素質,以期能更好地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
3、加大農村青壯年培訓力度。農村青壯年身體、精力都處于巔峰狀態,應以農業、工業、商業實用技術及管理技術培訓為切入點,使廣大青壯年不但具有創業的意識,更要有創新的能力,提高其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三)結合產業集聚區建設,支撐社區居民非農就業。產業集聚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認為,在區域經濟建設中,最重要的是使資金、能源等生產要素更多地向優勢地區集聚,各種資源持續集聚能夠帶來新的增長力。在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通過招商引資、招商選資引入新興產業、優勢企業,已成為河南省各地推進產業集聚、調整產業結構的共同取向。利用省委省政府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與建設中原新型社區為契機,積極引導社區農民通過土地流轉,把土地流轉給入駐產業集聚區的大型企業集團,每年可以從企業得到穩定的土地補償資金,通過參加企業崗前培訓,社區居民足不出市、足不出省即可實現在自己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小孩,又有穩定的生活收入來源,生存環境、生活質量均較之前有了很大改觀。
(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農村人力資源就地轉移。政府應抓緊制定科學嚴謹的工業化、城鎮化的中長期規劃,大力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增加就業崗位。著力創新政府管理體制,承接產業轉移,培育特色產業,構建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段性工作方案,在政策、資金、信息等方面給予有力保證,吸引和推動有一定基礎、符合條件的農村勞動力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地向城鎮化轉移,不斷滿足工業化快速發展對各類人力資源的迫切需要。努力擴大城市和城市經濟規模,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解決河南省眾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客觀需要,既是實現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也是增加農民創收的重要途徑。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契機,堅持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推進城鄉現代化的切入點、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推動城鎮供水、供電、電信、消防、交通、環保等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同時,充分依靠現代化科學技術、社會化組織模式、工業化生產方法和市場化運作機制,發展旅游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現代農業。有效凝聚和切實發揮農村人力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促進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
[1]張穎舉.中部地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以河南省為例[J].貴州農業科學,2011.2.
[2]張建秋.中原經濟區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5.
[3]河南統計局.河南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4]許小年.河南省農村人力資源結構現狀簡析[J].人民論壇,2013.
[5]朱亞民.河南人力資源開發的實證研究及對策[D].鄭州:鄭州大學,2006.
[6]溫新德.河南省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縣域產業發展問題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5.
[7]文小才,袁曉兵.中原經濟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財政政策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6.4.